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黾蝽科圆臀大黾蝽 Aquarius paludum ( Fabricius,1794) 已成为生物学研究的理想生物材料之一,为更全面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本研究测定了圆臀大黾蝽 Aquarius paludum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该基因组全长15 380 bp,为双链环状 D N A 分子,包含 13 个蛋白编码基因、22 个 tRNA 基因、2 个 rRNA 基因及一个控制区。其基因排序与已报道的其它大部分异翅亚目类群排列方式相同。该基因组基因排列紧密,共观察到 64 bp 基因间隔 ( 除控制区 781 bp 外) 与 33 bp 基因重叠。全基因组 AT 含量为75. 7 % ,而控制区 AT 含量仅为 66. 2 % ,密码子使用也显示出 AT 使用偏好。13 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 COⅠ、ND5 使用 TTG 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使用 ATV。此外,7 个蛋白编码基因使用常规三联终止密码子 TAA,TAG 作为终止密码子,其余以 T 作为终止密码子,下游为同链编码的tRN A 基因。在 tRN A-Ser ( G C T ) 二级结构中,D HU 臂缺失,未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  相似文献   
432.
以大米草的互花米草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对其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盐浓度低于300mmol·L-1时,互花米草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30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0.05mol·mol-1Photons)以及较低的暗呼吸速率(<1.5μmolCO2·m-2·s-1)和光补偿点(<20μmol·m-2·s-1)为其有机物质积累、竞争、建立种群并扩散提供条件。盐浓度高于500mmol·L-1时,互花米草膜透性和MDA含量显著上升,最大光合速率(Amax)及表观量子效率(Q)显著下降,暗呼吸速率(Rday)和光补偿点(LCP)上升。表明细胞膜和光合作用有关酶受到迫害,抑制了其正常生长。盐胁迫下互花米草光合速率降低,但蒸腾速率的显著下降提高了单叶水分利用效率,从而部分缓解了渗透势变化对细胞的迫害,为其生存和生长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33.
对专性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体表皮层精细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体表皮层由表膜和表膜下纤维系统两部分组成。表膜的组分有细胞质膜,膜泡层(包括外膜、膜泡、内膜),表膜微管层;表膜下纤维系统主要是由毛基体及其附属纤维结构:动纤丝,纤毛后微管,Ⅰ、Ⅱ型横微管和咽微丝组成。这部分结构下连一电子致密的微丝层,将细胞外质与内质分隔开来;且在微丝层的内侧胞质中分布有很多电子透明泡。此外,对表膜微管层、Ⅱ型横微管、外—内质间微丝层及电子透明泡进行了肠袋虫的种间比较并对上述各部分结构的生物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34.
为了解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状态,2009年5~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直接观察法对红角鸮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4个巢址全部是以柳树为主干的树洞巢,巢内铺垫物较少或无铺垫,巢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91.3cm,巢内径平均为13.5cm,巢外径平均为15.0cm,巢深平均32.0cm(n=4)。平均窝卵数为3.75,对其中一窝进行测量,4枚卵平均量度是28.9mm×24.6mm,重量9.5g。雏鸟孵出后,雌性亲鸟承担主要育雏任务,雄性亲鸟日间停歇于离巢不远的树上负责警戒工作,夜间与雌鸟共同哺育雏鸟。小型鼬科动物的捕食可能是干扰红角鸮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35.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凯时)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川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降低尿蛋白,减轻肾损害的机制.方法:收集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川芎嗪组(40例)、前列地尔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全部病例进行临床观察2周,分别比较三组血肌酐(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的作用优于川芎嗪组和前列地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地尔组和川芎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前列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36.
滇金丝猴数量分布变迁、家域、食性研究进展及保护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我国特有珍稀灵长类动物,曾在获取标本后长时间内没有在野生环境中见到,一度被怀疑已自然灭绝。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内科学家不懈努力下再次发现其野生种群:19群,约2 000只个体(Long et al.1994)。1983年首个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该物种被纳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圈。随着周边各地经济发展,滇金丝猴的生境遭到大肆侵占和破坏。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达  相似文献   
437.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是细胞内调控生长、增殖的中心信号分子,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发现,m TOR信号通路在肾上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研究证实,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Akt、m TOR、S6K1、4EB-P1的磷酸化水平在肾上腺皮质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和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s,PCC)中均明显高于正常肾上腺组织,且可能与肾上腺肿瘤的恶性转化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的杂合性缺失、PTEN的生殖系突变、微小RNA表达异常均可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使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周期蛋白等分子过表达,从而产生抑凋亡、促增殖、促血管形成等效应,使组织呈现出肿瘤特征,并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目前,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已证实m TOR抑制剂对ACC与PCC有良好的疗效,且联合其他抗癌药物治疗效果更佳,这给肾上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总结了近年来m TOR信号通路与肾上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展,希望为肾上腺肿瘤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438.
水稻耐盐碱性生理和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水稻是对盐碱中度敏感的作物,其耐盐碱性因品种、生育阶段、器官、土壤盐碱类型等而存在差异。盐碱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主要表现为延迟种子发芽时间、降低发芽率、抑制生育进程、阻碍幼穗分化、推迟分蘖时间、减少分蘖数、降低产量和品质。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在水稻耐盐碱生理机理、转运蛋白、遗传和数量性状位点的分子检测、分子信号传导以及基因克隆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39.
从木棉科植物木棉(Gossmpinus malabarica(DC.)Mer)的叶中首次分离纯化得到木棉素(Gossampinusxanthone)。经元素分析、波谱数据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认该化合物为1,3,6,7-四羟基-2-β-D-吡喃葡萄糖基口山酮(1,3,6,7-terahydroxy-2-β-D-glucopyanosyl-xanthone)。C19H18O11,M=422.34。晶体属斜方晶系,空间群P21212。晶胞参数a=7.265(5),b=30.086(4),c=8.342(2),V=1822(2)3,Z=4,Dc=1.54g/cm3,F(000)=880。木棉素分子由平面口山酮基和椅式葡萄糖基通过C(2)-C(1′)键连接而成。两基团的两个最小二乘平面间的夹角约为76.5°。存在分子内氢键O┄H…O的同时,也有分子间O┄H…O氢键。  相似文献   
440.
开展非人灵长类的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探究其演化与适应的分子机制,同时有助于非人灵长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非人灵长类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特别是有关其适应性演化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此,本文对非人灵长类基因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和探讨了目前非人灵长类适应性演化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本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非人灵长类的基因组学研究及其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