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32.
作者于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调查了丹江口水库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nhynchina motomurai(Harada,1935)感染三种小型经济鲤科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宽鳍(鱼鼠)(Zacco platypus)和油(粲鱼)(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的季节动态情况.在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方面,寄生于马口鱼和油(鱼鼠)的木村小棘吻虫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节感染率和感染丰度都比较高,而春夏季节比较低;与此不同的是,寄生于宽鳍(鱼鼠)中的木村小棘吻虫则全年都维持着较稳定的感染水平;木村小棘吻虫种群在三种宿主体内的总体感染丰度差异显著,但都呈聚集分布,三者的方均比与感染率和感染丰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3.
福尔马林灭活柱状黄杆菌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本研究中,将福尔马林灭活的柱状黄杆菌菌苗(FKG4)经腹腔注射免疫草鱼,以注射灭菌PBS作对照,分别在免疫后1、7、15和28d,提取受免鱼和对照鱼肝脏、脾脏和头肾3种组织中的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对不同组织中C-反应蛋白(CRP)、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 Ⅰ)、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β)、白介素8(IL-8)、Ⅰ型干扰素(IFN Ⅰ)等6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CRP在受免鱼肝脏中的表达于免疫后1、7d显著性高于对照鱼,而在脾脏与头肾中的表达未出现显著性差异;MHC Ⅰ在受免鱼3种组织中的表达于免疫后1、7、15d都显著性高于对照鱼;TNFα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都较低,但都于免疫后1、7天显著性高于对照鱼;IL-1β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于免疫后1d都显著性高于对照鱼,但只有在头肾中的表达在免疫后7d时仍保持显著性差异;IL-8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都只是于免疫后1d显著性高于对照鱼;TNFα、IL-1β及IL-8等三种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在免疫后15d都恢复到对照鱼的水平;而IFN Ⅰ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之间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FKG4注射免疫可以显著提高草鱼3种组织中与抗菌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增强鱼体抵抗细菌性病原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34.
柱状嗜纤维菌的外膜蛋白和脂多糖及其对鳜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 Reichenbach)又名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 Leadbetter),这种细菌感染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柱状嗜纤维菌可造成严重的鳃和皮肤病变,直至引起鱼的死亡[1]。国内已经分离到多株柱状嗜纤维菌。外膜蛋白和脂多糖是构成革兰氏阴性菌表面抗原最主要的成分,它们作为重要的保护性抗原而引起重视。鳜(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名特优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近年来各种病害的发生严重地影响其产量。而柱状嗜纤维菌是危害鳜的病原之一。本文旨在研究这种细菌的外膜蛋白和脂多糖的不同组分对鳜的免疫原性,找出免疫原性最强的组分,为今后的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鳜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亚单位分子量的测定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在脊椎动物体液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鱼类屹的研究已受到免疫学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硬骨鱼类只发现有一种Ig,类似于哺乳动物的IgM,但不是五聚体,而是由8条重链(H链)和8条轻链(L链)组成的四聚体.然而,IgM的结构在不同鱼类甚至同一种鱼的不同部位(如血液、粘液和胆汁等)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6.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鱼矞)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原尾蚴皮层的超微结构.(鱼矞)头槽绦虫原尾蚴的皮层为典型的合胞体结构.皮层表面有浓密的微毛与少量的突起.与成虫相比,原尾蚴的微毛长而且粗,呈现单态性,推测在进入终末宿主的过程中有脱落和再生现象.突起分布在头部与体侧,含有较少的电子致密颗粒.在原尾蚴皮层细胞质中观察到三种腺细胞的分泌过程,即顶分泌、外分泌和微分泌过程.原尾蚴身体后部观察到尾钩和穿刺腺管道的开口.在核周区和纤维层下可见发育较好的环肌与纵肌.本文还对原尾蚴皮层突起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7.
通过长距离PCR方法,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肠道内寄生虫——强壮粗体虫(Hebesoma violentum Van Cleave)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序列,共13393 bp(GenBank登录号:KC415004),有36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2个,核糖体基因2个,tRNA22个。所有基因均由线粒体基因组同一条链按同一个方向转录。利用该线粒体基因组和已经报道的一些轮虫纲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棘头虫和轮虫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包括强壮粗体虫、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和Paratenuisentis ambiguous(Van Cleave)在内的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与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枝后再与原棘头虫纲(Archiacanthocephala)聚在一起;棘头虫与双巢类轮虫(Bdelloid)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枝,然后再与单巢类轮虫(Monogonont)聚在一起,表明棘头虫和轮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8.
寄生虫种群生态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1990,14(4):359-367
  相似文献   
39.
从18S rRNA基因序列探讨盾腹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盾腹亚纲吸虫被认为是寄生扁形动物中古老的类群,包括盾腹科、多萼科、裂杯科和皱腹科,科间系统发育关系尚存争议。本研究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所有的盾腹吸虫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了三种盾腹吸虫的相应序列,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多萼科的分类地位不成立,多萼属应还原到盾腹科;盾腹科的盾腹亚科和杯盾亚科均非单系,吸槽列数可能是平行进化特征,不能反映盾腹科各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建议将具有边缘器的吸槽型腹吸盘,以及不具边缘器的吸杯型和皱褶型腹吸盘分别鉴定为盾腹科、裂杯科和皱腹科种类的共裔性状。  相似文献   
40.
河鲈锚首吸虫体壁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谦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2003,27(3):221-226
寄生鳜鳃部的河鲈锚首吸虫的体壁由表皮合胞体、基板、环肌、纵肌和表皮细胞核周体所组成。合胞体顶部质膜起伏形成表皮的嵴纹,基部质膜折叠形成指状突起伸入到合胞体中。合胞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糖萼。河鲈锚首吸虫的表皮中含有四类分泌体,即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中等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有膜包围的电子稀疏的分泌体和多囊体.可见分泌体和合胞体基质通过胞吐作用排到体外,未见吞饮小泡,推测表皮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泌和渗透压调节而非营养吸收。在外侧头瓣的乳突状结构所在处,合胞层较薄,基板平滑,在实质组织中的一腔体样结构中可见囊状体、电子致密度各异的颗粒体、泡状体和电子致密的基质团,神经突起分布于腔体周围,这类乳突可能代表一类新的非纤毛感受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