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探讨鱼类抗菌肽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应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了日本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肝脏表达抗菌肽2基因 (Liver-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2,LEAP-2),即AJLEAP-2的cDNA序列,全长为45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89个氨基酸。其成熟肽含有LEAP-2保守基序C-X5-C-X4-C-X4-C。AJLEAP-2基因组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LEAP-2相同,都包含有三个外显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AJLEAP-2在日本鳗鲡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发现其转录子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是内参基因 (-actin) 的6倍; 其次是肠道,但其表达量仅为肝脏的1/130。此外,还检测了AJLEAP-2在日本鳗鲡玻璃鳗(Glass eel)阶段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玻璃鳗中AJLEAP-2的转录表达量仅低于黑仔期的肝脏,为黑仔鳗肠道表达量的2倍。LPS和迟缓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 tarda) 刺激能显著上调鳗鲡血液中AJLEAP-2的转录表达,刺激16h后上调倍数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86倍和12倍。此外,LPS刺激72h和E. tarda 刺激8h后,肠道中AJLEAP-2显著上调表达(P0.05),为对照组的8倍。Poly I:C刺激24h后,血液中AJLEAP-2转录表达显著下调。结果表明,AJLEAP-2在日本鳗鲡抗细菌感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头槽绦虫属)Bothriocephalus Rudolphi,1808)隶属绦虫纲)Cestoidea)假叶目(Pseudophyl lidea)头槽科)Bothriocephalidae),主要寄生于海水及淡水鱼类 ,偶见于两栖类1,典型寄生部位为宿主的前肠 ,可直接影响宿主进食 ,严重时会引起宿主贫血以致死亡。该属包含的种类很多 ,仅Yamaguti21959年记载的寄生于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属就有71种 ,其中危害养殖鱼类健康的多数寄生于淡水鱼类 ,B. scorpii可能是惟一危害海水经济鱼类的种类3.    相似文献   
23.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 其中既有剑水溞和镖水溞等自由生活的类群, 也有营寄生生活的杯口水蚤种类1。杯口水蚤目(Poecilostomatoida)鳋科(Ergasilidae)种类的幼虫及雄性成虫完全营自由生活, 只有雌性成虫寄生在鱼体上, 因此被认为可能是由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演化的过渡类群2。    相似文献   
24.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细菌性疾病是草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疾病。文章对河南一草鱼养殖场2009年8月出现的暴发性细菌性传染病进行了研究。该渔场饲养的草鱼成鱼和鱼苗出现了体表溃烂、局部出血, 肠系膜充血、出血, 腹腔积水等症状, 并大量死亡。从濒死草鱼的内脏中分离到3株细菌, 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 鉴定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其中, 从患病鱼苗体内分离到霍乱弧菌; 从成鱼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柱状黄杆菌。回归试验证明3株细菌均能使草鱼致死, 其中霍乱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对草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是0.15104 cfu/g和0.96103 cfu/g。从草鱼中分离到致病性霍乱弧菌是首次报道。药敏试验表明, 在所试的17种抗生素中, 霍乱弧菌仅对利福平、左旋氧氟沙星、链霉素、奥复星、庆大霉素等5种抗生素敏感; 嗜水气单胞菌仅对菌必治、奥复星、庆大霉素等3种抗生素敏感; 而柱状黄杆菌则对其中的氨苄青霉素、利福平、左旋氧氟沙星等10种抗生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25.
淡水鱼类粘孢子虫的18S rDNA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两个通用引物myxoF(5‘-CGCGGTAATTCCAGCTCCAGTAG-3‘)和myxoR(5-ACCAGGTAAGTTTTCCGTGTTGA-3’)成功扩增出圆形碘泡虫、全圆碘泡虫、武汉单极虫、微山尾孢虫和库班碘泡虫5种粘孢子虫的部分18S rDNA序列,其GenBank登录号为:AY165179-AY165183。并结合GenBank其他13个相关序列构建了18个物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碘泡虫,尾孢虫和单极虫较Tetracapsula bryozoides和“PKX”分化晚,它们形成了2个聚类:T.wuhanensis-T.hovorkai-M.rotundatus-M.rotundus-M.bidullatus-M.pellicides-M.pendula-H.salminicola聚类和H.exilis-H.ictaluri-M.spinacurvatura-M.osburni-H.lesteri-H.weishanensis-M.kubanicum的聚类;同一属内,采自国内的种类并没有因为地域关系而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与国外的种类交叉在一起,这意味着粘孢子虫种类之间的地域差别并不大;碘泡虫和尾孢虫在进化上都不是单系的,而且分子数据难以将这两个属的种类分开,因此尾孢虫的尾突可能并不是有效的分类依据,而是和碘泡虫的壳片突起同源的一种附属结构。  相似文献   
26.
倪氏复口吸虫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利用稀有鮈鲫作为寄主,研究了倪氏复口吸虫在其体内的移行途径,并观察了复口吸虫的感染是否在寄主耳石上留下标记轮。倪氏复口吸虫尾蚴从稀有鮈鲫体表的各个部位侵入,但主要集中在头部,侵入体内的尾蚴通过肌肉和结缔组织直接进入眼球。感染倪氏复口吸虫的稀有鮈鲫耳石表面微结构发生变化,部分鱼耳石上出现明显的标记轮。  相似文献   
27.
白氏文昌鱼FADD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as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 protein,FADD)是死亡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连接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其结构和功能都很保守.本文首次克隆了头索动物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d)FADD(bbFADD)的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bbFADD cDNA全长1239 bp,编码217个氨基酸.与脊椎动物的FADD一样,bbFADD含有N端的死亡效应结构域(Death Effector Domain,DED)和C端的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DD).bbFADD氨基酸序列的第33位氨基酸苯丙氨酸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此苯丙氨酸在FADD自我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哺乳类的FADD基因编码区含有两个外显子,而bbFADD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一般认为头索动物处在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阶段,但基于FADD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显示,文昌鱼与海胆的亲缘关系更近.bbFADD在HeLa细胞中超表达能够引起HeLa细胞的凋亡,暗示bbFADD可能能够在人类细胞凋亡通路中起作用,推测凋亡系统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相当保守.  相似文献   
28.
鳜鱼头肾的组织发生及成鱼头肾B淋巴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整体连续切片,研究了鳜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头肾结构,并利用原位PCR方法检测了B淋巴细胞在鳜鱼头肾中的分布。在孵化后第1d观察到了肾组织,主要由肾小管组成。尔后头肾的发育经历了三个结构和功能的转变。第一个阶段为孵化后第1d到第7d,头肾作为滤过性器官存在,由肾小管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第二个阶段从第8d到第36d,是一个功能混合型阶段,头肾中既有肾小管,又有造血组织;随时间推移,肾小管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数量剧增。紧接着进入第三个阶段:肾小管完全消失,头肾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嗜铬细胞,头肾作为淋巴-肾上腺组织而存在。肾上腺首先出现在头肾前端,随发育成熟,集中分布于头肾门静脉周围。IgM在鳜头肾中大量表达,IgM分泌细胞分布于整个头肾组织,在血管周围有集中趋势[动物学报51(3):440—446,20051。  相似文献   
29.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30.
为揭示鱼类IFN-γ的生物学功能, 研究从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中克隆获得了IFN-γ基因, 命名为AjIFN-γ。AjIFN-γ具有脊椎动物IFN-γ的典型特征: 包括4外显子/3内含子的基因结构、C端的IFN-γ特征性氨基酸基序和1个核定位信号, 以及6个α-螺旋反向平行构成的二级结构。AjIFN-γ在日本鳗鲡所有组织中均低水平转录表达, 其中肝脏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皮肤和头肾。Poly I:C刺激和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均可显著诱导AjIFN-γ在鳃、头肾、体肾和(或)脾脏中的转录表达, 表明AjIFN-γ能够参与日本鳗鲡抗菌和抗病毒的免疫过程。此外, 研究还克隆了AjIFN-γ基因的5′调控区序列共1536 bp, 并构建了一系列Aj IFN-γ 5′调控区删节突变体, 分析其启动子活性, 结果表明, 上游–240/+136区域中含有起始AjIFN-γ转录的关键启动子调控元件, –1062/–814区域存在转录的正调控元件, 而–1252/–1062区域存在转录的负调控元件。上述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鱼类IFN-γ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