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新型rhNDPK-A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产物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简化纯化过程 ,获得有临床研究价值的rhNDPK -A蛋白 ,构建新型rhNDPK -A基因的表达质粒 ,利用 6×His标签以Ni+ -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方法 :将抑癌基因nm2 3-H1从质粒PBVNMH1中亚克隆于带有纯化标签的表达载体pQE4 0中。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通过镍离子螯合层析柱一步纯化法纯化目的蛋白。结果 :pQE - 4 0中亚克隆的nm2 3-H1序列完全正确 ;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M15中的表达量可达 4 9.6 % ;Ni+ -NTA亲和层析柱一步纯化后蛋白纯度为 93%。结论 :构建了带有 6×His纯化标签的新型rhNDPK -A基因表达质粒pQE -nm2 3H1,所构建质粒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 ,利用Ni+ -NTA亲和层析柱简便高效地纯化了表达产物。  相似文献   
22.
野生稻优异基因分子标记定位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野生稻中抗(耐)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等许多有用的遗传性状,抗病虫、耐非生物胁迫环境、高产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等优异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价了野生稻中的这些优异基因的利用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培矮64S的抽穗期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抽穗期感光性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及T65-T65m对培矮64S抽穗期基因型进行分析表明,培矮64S在E1、E、E3位点分别带有E1、e2、E3基因,在Se-1位点带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在Ef位点带有显性早熟基因Ef-1。进一步用抽穗期QTL近等基因系NIL(Hd1)和NIL(Hd4)进行的研究证实,培矮64S带有显性感光基因E1和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同时,用QTL近等基因系日本晴和NIL(Hd2)-NIL(Hd8)研究表明培矮64S带有能抑制E1基因表达的隐性感光抑制基因i-Se-1。文中对培矮64S广适性的遗传基础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
陈筱静  罗林丽  黄蔚 《蛇志》2014,(1):85-86
<正>腹腔镜手术发展迅速,与开腹手术相比,其切口小,疼痛轻,但术后镇痛不应忽视。如术后疼痛治疗不及时而引起慢性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阻止中枢敏化的发生和控制术后痛可减少慢性痛的发生率。术后早期疼痛得到控制的患者能积极参加术后康复训练,有助于其术后短期和长期的康复。因此,控制术后急性痛能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而良好的术后镇痛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对疼痛  相似文献   
25.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胞接触,但同样可在与菌丝细胞接触处产生入侵栓;吸器母细胞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的人侵栓,其超微结构正常,并且可侵入到菌丝细胞壁内,但是未能穿透菌丝细胞壁。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和人侵栓形成所需诱导因子可能是物理接触作用,而不涉及到化学作用,并且该病菌与寄主间的识别作用可能发生在入侵栓形成之后。  相似文献   
26.
温度与植物种类是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背景下, 不同树种及树种互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仍不清楚。该文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主要建群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对象, 采用红外加热器模拟增温, 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云杉、冷杉单种和二者混种, 以及裸地对照), 研究不同物种及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与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1)无论增温与否, 与裸地相比, 云杉与冷杉单种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类群及总PLFAs含量, 而混种仅在非增温条件下增加了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 另一方面, 增温显著促进了裸地真菌(F)和云杉根区革兰氏阴性菌(GN)的生长, 但对冷杉与冷杉-云杉混种小区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 非增温条件下, 植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更为明显。非增温情况下云杉、冷杉单种和混种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显著降低了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GP/GN), 增加了土壤真菌细菌比(F/B)(64.29%-35.71%), 而增温时, 仅冷杉单种对GP/GN和F/B有显著影响。(3) PLFAs含量与土壤碳含量显著正相关, 微生物群落结构(F/B)则与土壤pH及无机氮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说明, 在非增温情况下, 无论单种还是混种均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 但在增温情况下混种对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无显著影响, 两个物种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增温条件下也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地统计学对地处滇黔桂连片喀斯特腹地,海拔垂直梯度变化范围广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石漠化指标垂直梯度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基岩裸露率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线性有基台模型,植被覆盖率、砾石含量为球状模型.植被覆盖率的空间异质比为22.32%,具有强烈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主要受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自然性控制因素作用;基岩裸露率、砾石含量的空间异质比分别为34.38%、25.97%,均具有中等程度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受随机因素作用较大.砾石含量、植被覆盖率的变程分别为968.10m、859.48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都较宽;基岩裸露率的变程为52.28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很窄.基岩裸露率、植被覆盖率的Moran′s I系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趋势相类似,但砾石含量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8.
本文运用前包埋电镜技术就小麦秆锈菌菌丝体表糖基、抗原位点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受小麦秆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经1%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固定液先固定后,分别用两个凝集素探针、两个抗体以及A蛋白-胶体金,对样品进行孵育反应,随后样品经2%锇酸后固定、脱水和包埋。电镜下观察到,两个凝集素探针成功地显示出相应的糖基在菌丝体表的分布状况;两个抗体也相应揭示出菌丝体表的抗原位点。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来分析测定锈菌体表的化学成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吸器和入侵点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麦条锈菌吸器由呈管状的颈部和顶端膨大的吸器体组成,颈部壁和吸器体壁相互连贯,均为两层,并且含有多糖物质。在颈部中段存在有一染色较深的颈环结构。观察发现吸器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吸器外间质内分布有多糖物质;经蛋白消酶解处理后,吸器外间质中可观察到染色较深的纤丝状物质。在入侵点部位,吸器母细胞壁因局部增厚而呈凸镜状,入侵栓壁由内、外两层构成,这两层分别与吸器母细胞壁的第六层和第五层相连接。本研究还观察到同一入侵点产生两个入侵栓的现象。  相似文献   
30.
本文利唱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超微特征。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大部位于胞间菌丝的顶部,但也可形成于两菌丝细胞间,同一菌丝细胞上可着生多个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的多核现象较为普遍。吸器母细胞壁由6层组成,而其隔膜可分辩为4层。细泡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隔膜突中含有多糖类物质,吸器母细胞隔膜突的出现和消失与吸器的发育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一些超微特征明显不同于其它锈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