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4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亚热带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在区域碳循环和缓解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亚热带地区6个站点(荆关、马鬃岭、分宜、将乐、东风、高峰)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树轮标准化年表,分析树木年轮年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解析不同研究区杉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探讨不同站点杉木对干旱事件的响应策略,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区杉木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平均敏感度大于0.15,样本总体代表性大于0.85,均处于可接受水平,表明6个站点的杉木样本具有区域代表性,适用于进行气候相关分析。杉木径向生长主要与生长季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上一年夏季的最低温度正相关,与当年夏季最高温度负相关,高峰站点的径向生长与7—10月的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其他地点径向生长与月相对湿度相关性较弱,分宜、东风和高峰站的径向生长与干旱指数显著正相关,其他地点的杉木树轮宽度与干旱指数相关性较弱。干旱事件对6个站点杉木生长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胸高断面积增长(Basal area increment, BA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生长后... 相似文献
6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及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季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20年中国森林植被EVI以0.028/10a的速率增长,显著改善区占总面积的39.63%。生长季,植被指数与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和土壤湿度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湿度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在中南地区尤为突出。EVI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效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六个区域EVI对气温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对太阳辐射响应的滞后期均为3个月;西北地区、西南地区EVI对降水量响应的滞后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华东地区EVI对土壤湿度的响应滞后期为6个月,其余地区EVI对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整体上看,土壤湿度是影响生长季植被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微小RNA-221/222(miR-221/222)对乳腺癌MDA-MB-231/阿霉素(DOX)细胞DOX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转染miR-221/222抑制物(miR-221/222 inhibitor)至MDA-MB-231/DOX细胞内(Inhibitor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转染无关序列的阴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MDA-MB-231细胞株及MDA-MB-231/DOX细胞株的miR-221/222表达水平及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转染48 h后MDA-MB-231/DOX细胞对DOX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MDA-MB-231/DOX细胞的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B)检测转染后MDA-MB-231/DOX细胞内促凋亡蛋白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Bcl2蛋白修饰因子(BMF)以及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p27Kip1)的表达情况。结果:MDA-MB-231/DOX细胞中的miR-221/222表达水平高于亲本MDA-MB-231细胞(P0.05);MDA-MB-231/DOX细胞转染miR-221/222 inhibitor 96 h后,miR-221/222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DA-MB-231/DOX细胞转染miR-221/222 inhibitor 48h后,DOX继续处理48 h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且细胞内的促凋亡蛋白PUMA,BMF以及p27Kip1的表达均增加(P0.05);DOX对inhibitor组耐药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及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miR-221/222能够增加MDA-MB-231/DOX细胞对DOX的耐药性,这可能与下调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有关;降低miR-221/222水平可诱导MDA-MB-231/DOX凋亡,并且上调促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部分逆转MDA-MB-231/DOX对DOX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4.
腺苷(adenosine)A2A受体(A2A receptor,A2AR)作为腺苷四种受体亚型之一,对新生鼠脑缺氧缺血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探讨其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治疗。为此,该实验观察了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A2AR敲除对其神经行为学的影响;采用TUNEL技术结合HE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活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及胞浆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的表达。结果发现,A2AR敲除损伤了新生鼠神经行为功能,使神经细胞的凋亡和胞浆中cyt C的表达增加、caspase3活化增强。其中,在脑缺氧缺血后的1,3,7 d,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 3活化较野生型显著增加(P〈0.01),而胞浆中cyt C的表达仅在脑缺氧缺血后的1,3 d显著增加(P〈0.01),且其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caspase 3的活化均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A2AR敲除后可能通过促使cyt C由线粒体释放出来增加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5.
66.
阿力同·其米克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1,33(1):16-20
由于地理环境及生态条件的复杂多样性,新疆巴州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植物资源。本文对新疆巴州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7.
68.
从能利用正十二烷产生1,12-十二碳二元酸的热带假丝酵母突变株D28出发,经两次紫外线照射诱变,选育到一株从正十三烷产生1,13-十三碳二元酸较高的突变株2—23号菌。该突变株较出发菌株提高产酸率20%,达40.4g/L。突变株2—23也能将一定链长的长链烷烃以较高的产率转变成相应的单一二元酸。此外,在产酸摇瓶条件试验中观察到烷烃的诱导作用,使突变株产酸能力得以提高。用烷烃预培养的种子发酵正十三烷,其产生1,13一十三碳二元酸的量较糖质碳源培养的种子发酵时要提高30%。 相似文献
69.
摘要:【目的】建立多粘类芽胞杆菌SC2 的基因敲除体系。【方法】利用电转化把温敏型自杀质粒pRN5101导入到多粘类芽胞杆菌SC2中。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敲除SC2 中的多粘菌素基因E(pmxE),得到突变株SC2-E。利用抗细菌性能检测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合成多粘菌素的能力,来证实pmxE基因是否被敲除。【结果】成功构建了多粘类芽胞杆菌SC2 的基因敲除体系。pRN5101转入SC2后能够在28℃复制,39℃自杀。突变株失去了合成多粘菌素的能力,成功敲除pmxE基因,验证了此体系的可用性。【结论】首次构建了多粘类芽胞杆菌的基因敲除体系,拓展了pRN5101的使用范围,为研究多粘类芽胞杆菌的基因功能提供了高效的遗传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