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4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棉花根际分离了1277个细菌分离物,以棉花立枯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获得25个具有拮抗性能的分离物,其中MH1和MH25具有较强的拮抗性能,且拮抗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MH1为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MH2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H1和MH25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号分别为:EF488102,EF488103. 相似文献
22.
重组胸腺素α1的纯化及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胸腺素α1基因4串体克隆于pThioHisA融合表达载体(pThioHisA-Tα1④),转化大肠杆菌TOP10。在IPTG诱导下,融合蛋白得到了高效表达。SDS-PAGE分析确定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40%,且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把用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的目的蛋白进行CNBr化学裂解,经简单的离子交换层析可纯化出胸腺素α1单体,HPLC鉴定胸腺素α1的纯度达98%。利用3H-TdR进行生物活性测定,证实融合蛋白和胸腺素α1单体均具有在致有丝分裂原ConA存在的条件下,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能力,与化学合成的胸腺素α1相比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3.
白介素-10(IL-10)是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节功能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它能影响免疫系统中多种类型细胞的活性。新近,美英科学家克隆了一种独特的人mRNA,它编码名为白介素19(Interleukin-19,IL-19)的新型IL-10同源物。IL-19基因邻近IL-10基因,都位于1号染色体上。IL-19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由二种不同的启动子转录。IL-19与IL-10有21%aa同源。IL-19mRNA是在活化的巨噬细胞中发现的,其表达相似而又不同于IL-10。IL-19与IL-10的序列比较表明两者不可能共享一种受体。IL-19的鉴定增加了已鉴定的IL-10同源物数并证明了IL-10相关蛋白家族的存在。在活化的巨噬细胞中,IL-19的表达模式不同于IL-10,并且可能通过不同于典型的IL-10受体复合物的不同受体进行信号转导。 [黄仕和译自Gallgaher G et al.Immunol Letters,2000,73(2,3):206] 相似文献
24.
摘要 目的:探讨纳布啡鞘内注射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模型大鼠行为能力及背根神经节瞬时受体电位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1,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n=48)随机平方为三组-模型组、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每组16只。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分别给予纳布啡鞘内注射0.5 μg/10 μL与1.0 μg/10 μL,模型组给予注射等剂量的0.9 %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第7 d、第14 d,采用血糖仪测定与记录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并进行机械痛阈检测;治疗第14 d、第28 d,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与TNF-α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TRPV1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模型组、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空腹血糖水平都高于20.00 mmol/L,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机械痛阈高于模型组(P<0.05),也高于治疗前(P<0.05),纳布啡2组与纳布啡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14 d、第28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纳布啡2组明显低于纳布啡1组(P<0.05)。纳布啡1组与纳布啡2组治疗第14 d、第28 d的背根神经节TRPV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纳布啡2组明显低于纳布啡1组(P<0.05)。结论:纳布啡鞘内注射在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的应用能改善行为能力,抑制背根神经节TRPV1的表达,还可抑制血清IL-6与TNF-α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治疗效用。 相似文献
26.
培养软骨细胞再形成生长板样软骨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离的家兔肋软骨的生长板软骨细胞在含10%的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中进行高密度培养。培养的软骨细胞经过增殖,分化重新构建形成了生长板样软骨组织;在组织学上,细胞的排列呈明显的方向性,肥大细胞位于上侧,增殖细胞位于下面从而形成明显的细胞分化 区带,即增殖,成熟区和肥大区,并且细胞纵向排列成柱状;在生化代谢方面,软骨细胞DNA,蛋白多糖和碱性磷酸酶的合成具有动态的严格的时间规律性,与在体生长板软骨细 相似文献
27.
中国蓼属春蓼组植物果实形态及果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产蓼属春蓼组(Polygonum sect. Persicaria)19种3变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和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蓼属春蓼组植物的果实形态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具三棱、双凹或双凸,顶端渐狭,有喙或无喙;果皮微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 洼点、浅洼点,脑纹状纹饰,拟脑纹状纹饰,网状纹饰,不规则褶皱,不规则小疣状颗粒以及密浅网状纹饰。观察结果支持将绵毛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 var. salicifolium Sibth.)合并到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做为酸模叶蓼的异名处理;支持将长鬃蓼(P. longisetum De Br.)作为丛枝蓼(P. posumbu Buch. Ham. ex D.Don)的变种处理的意见;认为密毛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 var. lanatum (Roxb.) Stew.)应恢复种级,圆基长鬃蓼(P. longisetum De Br. var. rotunatum A.J.Li)应升为种级;支持平武蓼(Polygonum pingwuense F. Z. Li et Y. T. Hou et S. J. Fan, sp. nov.)新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从幽门螺杆菌(HP)的流行病学、胃内定居及定居相关因子、胃内生长代谢及代谢产物(包括多种酶和毒素)以及免疫病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该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9.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的诱导与父本花粉在离体萌发花粉管中精核 …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用孤雌生殖单倍体地率存在差异的不同类型自交系为材料,利用DAPI荧光染色方法对离体萌发花粉管中两个精核之间的距离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具有2个精核、1个精核和无精核花粉管的百分率与单倍体诱导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在具有2个糖核的花粉管中,根据不同精核间距分布组之间的相互关系推测,存在着2个相互独立的花粉管亚群,即精核间距小于花粉管平均直径的疏亚群。其中,密管亚,即精核间距小于花粉管平均直径的 相似文献
30.
植物生理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许多专科院校生物系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尤其是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大都满足于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的学习方法,而忽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通过专业课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现列举出来,供同行参考。1 植物生理学教学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机理的科学。在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机理、学说等原理性的内容。这些机理、学说的创立过程,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对原理的推导,以及对一些学说优缺点的评述等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培养的良好教材。举例来说,我们在讲授"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时,花了一定的时间介绍卡尔文实验装置设计的巧妙性(图1)。其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利用光照下通入CO2后取材时间的先后,得出CO2进入小球藻内的物质变化,从而得出碳的整个固定过程。在实验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但也找到了巧妙的解决办法。卡尔文花了3年的时间得出第一个产物PGA及它以后至六碳糖的变化,而对于CO2的受体是什么及受体的由来还未弄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最后,通过一个绝妙的实验设计,即利用光照和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