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了解北亚热带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转变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以浙江省富阳市庙山坞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对达到成熟林状态的两种林分类型0-60 cm内各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天然次生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杉木人工林, 与人工杉木林相比, 增幅分别为19.0%-32.6%、0.8%-30.3%、3.8%-54.1%和6.3%-38.6%, 且在0-10和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 < 0.05) (水溶性有机碳仅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 2)杉木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高于天然次生林; 3)两个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相关, 且天然次生林土壤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均大于杉木人工林; 4)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钙和速效镁)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水平。  相似文献   
72.
不同覆盖方式对底泥内源营养盐释放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底泥内源营养盐释放控制室内模拟试验,考察了塑料包被、斜发沸石、方解石、石英砂和硝酸钙5种覆盖材料对底泥氮磷释放效率的影响,系统分析了各自优劣程度,为实际环境中不同污染背景水体选择适宜的控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不同覆盖材料对底泥总磷释放的控制效果依次为:塑料包被>硝酸钙>斜发沸石>方解石>石英砂;不同覆盖材料对底泥总氮释放的控制效果依次为:斜发沸石>塑料包被>方解石>石英砂>硝酸钙;不同覆盖材料对底泥硝态氮释放的控制效果依次为:塑料包被>斜发沸石>方解石>石英砂>硝酸钙;不同覆盖材料对底泥铵态氮释放的控制效果依次为:硝酸钙>石英砂>斜发沸石>方解石>塑料包被;温度和底泥内源营养盐释放有对应关系,水样中总磷、总氮和硝态氮浓度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而铵态氮浓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3.
微生物降解芘过程中的关键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在渤海沉积物中参与降解芘的关键细菌及他们之间潜在的相互关系。【方法】构建以芘为唯一碳源的微宇宙培养体系驯化来自渤海的表层沉积物,借助Illumina Hiseq 2500获取驯化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基于CCLasso算法及相对丰度数据预测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构建微生物生态网络。【结果】30 d后芘的降解率为(67.07±2.37)%,细菌群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Alphaproteobacteria、Flavobacteriia、Planctomycetia等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而Deltaproteobacteria、Anaerolineae及Spirochaetes等则明显减少。本研究获得一个由29个点143条边构成的微生物生态网络。分类已知的属中,Erythrobacter及Planctomyces等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较强的互作关系发生在Erythrobacter与Flavobacteriaceae、Alphaproteobacteria中的未知属之间。【结论】在芘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关键细菌之间存在紧密互作。Erythrobacter为关键细菌的代表属。  相似文献   
74.
2012年6月,对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景洞短嘴金丝燕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研究,在黑暗山洞内使用录音仪器录制其自由飞行状态的声音后使用声音软件进行分析.短嘴金丝燕捕食归巢时,快速飞入洞口,在洞内有光区域不发声,到达洞内黑暗区域后开始发出回声定位叫声,且飞行速度减慢.声音分析结果表明其回声定位叫声为双脉冲组的噪声脉冲串型(noise burst),组内脉冲间隔很短[(6.6±0.42)ms],组间脉冲间隔较长[(99.3±3.86) ms],两者差异显著(P<0.01).对比第一、第二脉冲声音参数发现,主频和脉冲时程差异不显著,第一、第二脉冲主频分别为(6.2±0.08) kHz和(6.2±0.10) kHz (P>0.05);脉冲时程分别为(2.9±0.12) ms和(3.2±0.17) ms (P>0.05);最高和最低频率差异显著,第一、第二脉冲最高频率分别为(20.1±1.10) kHz和(15.4±0.98) kHz (P<0.01),最低频率分别为(3.7±0.12) kHz和(4.0±0.09)kHz (P<0.05);第一脉冲频宽((16.5±1.17) kHz)宽于第二脉冲((11.4±1.01) kHz) (P<0.01);且第一脉冲能量[(-32.5±0.60) dB]高于第二脉冲[(-35.2±0.94) dB] (P<0.05).另外,短嘴金丝燕在黑暗山洞内的回声定位叫声还包含了部分超声波,最高频率可达33.2 kHz.  相似文献   
75.
黄芪多糖对泌乳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对泌乳期荷斯坦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年龄、胎次和体重接近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35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7头),各组每天分别在精料中添加0、5、10、50、100 g黄芪多糖,连续饲喂14 d。分别在第0、14和24 d采血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显示: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显著提高(P0.05)泌乳期奶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同时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有提高泌乳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作用,适宜添加剂量在10 g~50 g/头·d。  相似文献   
76.
紫苏愈伤组织迷迭香酸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叶外植体在添加NAA和 2,4-D的 MS培养基上诱导分化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中迷迭香酸的含量为 0.85%,愈伤组织干燥后经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后,经Sephadex LH-20柱层析,最后获得了纯度为95%的迷迭香酸。抑菌实验表明此法获得的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立枯丝合菌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300、400、及800μg/mL。  相似文献   
77.
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NK58S和NK58F这一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FLP分析,比较了AFLP,RAPD及RFLP检测DNA多态性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这三种分子标记的DNA多态性检出效率依次为AFLP>RAPD>RFLP;找出了水稻AFLP分析的最适反应条件;通过AFLP和集群混合分析(Bulked segregating analysis,BSA),筛选出了一批与水稻光敏核不育(PGMS)基因连锁的多态性AFLP产物,已完成了对4个多态性AFLP产物的克隆,Southern杂交证明其中2个为单拷贝顺序,另外2个为低拷贝顺序。对上述三种分子标记各自的优缺点及它们在DNA多态性检测中的适用之处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8.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了解得越来越透彻。本文对植物过敏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作了简要概述,并着重讨论了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的进展,涉及到转座子标签技术、定位克隆技术、染色体步行、染色体登陆等方法和策略,归纳了克隆到的植物抗病基因及其产物结构,概述了这些基因产物所共有的特点,并简要介绍了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79.
利用RAPD技术对木耳属不同种和种内不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6个随机引物中,有10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稳定的DNA带型,其中引物S4和S6与供试木耳属菌株的基因组DNA结合位点少而保守,扩增图谱具有种的特异性,可用于种的快速准确鉴定;其综随机引物的扩增DNA多态性较强,可用于种内不同菌株的鉴定;聚类分析表明,在75%相似水平下,可将供试的木耳属菌株分成四大类,其中有三大类各代表一个形态鉴定的种。研究结果表明了RAPD技术可有效地用于木耳属种或菌株的快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80.
木耳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Hook)Underw)10个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0个供试菌株的幼龄菌丝(7d)中仅检测到25条酶带,各个菌株分别具有2~3条酶带,10个菌株仅有2种酶谱类型;老龄菌丝(72d)中共检测到44条酶带,各个菌株分别具有3~6条酶带,10菌株共有8种酶谱类型。研究表明,木耳双核体菌丝中某些酯酶同工酶基因位点在一定的发育时期才开始表达,老龄菌丝酯酶同工酶酶谱在木耳菌株鉴别和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