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若尔盖高原沼泽黑颈鹤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特产珍禽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为重点保护的几种鹤类之一,也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自普尔杰瓦尔斯基(Prijevalsky,1876)首次在我国青海湖发现后,曾有Watton(1904)、Dolan(1939)、Ali(1947)等零星报道。近年来姚建初(1982)、郭聚庭(1981)、吕宗宝(1980、1988)、王岐山等(1987)、郑作新(1987)等对黑颈鹤的分布、数量、繁殖及研究现状加以报道。然而若尔盖高原的黑颈鹤研究甚少。自斯通(Stone,1933)在松潘草地采到标本之后,仅有郑作新等(1965)、王有辉等(1989)及四川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陕西省动物研究… 相似文献
43.
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BP)是存在于血淋巴和细胞内的一类载体蛋白,与保幼激素结合运送到靶标组织。本文研究舞毒蛾JHBP基因特性及其对高浓度CO_2胁迫的响应,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下舞毒蛾适应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舞毒蛾转录组文库分析结合RT-PCR克隆鉴定出7个JHBP基因,并进行基因特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分析,同时利用密闭式CO_2人工气候箱在不同CO_2浓度(397μL/L、550μL/L和750μL/L)下将舞毒蛾卵饲养至3龄幼虫,利用qRT-PCR技术测定3龄幼虫JHBP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舞毒蛾JHBP家族7个基因全长开放阅读框大小为714~756 bp,编码237~25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28.22~28.54 kDa,理论等电点为5.33~8.47。7个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存在差异,幼虫期LdJHBP1、2、5、6基因表达量较高,而LdJHBP3、4和7在蛹期和成虫期高表达。进化树分析表明舞毒蛾LdJHBP1、LdJHBP2、LdJHBP6分别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家蚕Bombyx mori、冬尺蛾Operophtera brumata的JHBP亲缘关系较近。高浓度CO_2下舞毒蛾3龄幼虫的LdJHBP表达量下降。JHBP基因表达可能影响JH结合与运输从而调节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4.
45.
为了探究不同水流条件下不同形式的气泡幕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趋避行为的影响。在黑暗环境下测试了两种流速条件(静水与流水)、三种气量(15、30、45 L/min)及两种摆放角度(与水流方向呈90°和45°)的气泡幕对异齿裂腹鱼的阻拦效果,在静水和流水条件下各设置一组空白对照(气量为0 L/min)。结果显示:(1)在静水条件下,工况2阻拦率最高(50%);在流水条件下,工况7阻拦率最高(50%)。(2)气量15 L/min时,流水及90°摆放阻拦时间显著大于其他工况; 30 L/min时,静水及90°摆放阻拦时间远大于其他工况。(3)在静水和流水中,当异齿裂腹鱼尝试次数达到6次左右时对气泡幕表现出适应性,并在48min前通过气泡幕;(4)在流水中各工况下气泡幕的影响距离显著大于静水(P<0.05),即异齿裂腹鱼产生逃逸行为时距离气管的距离显著大于静水中。研究可得出结论:推荐阻拦效果最佳的组合方式为流水条件下15 L/min 90°摆放(工况7)、静水条件下30 L/min 90°摆放(工况2);气泡幕连续阻拦时间不宜超过48min。实验结果可为...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麻醉后小鼠晶状体出现突发性浑浊的影响。方法:用10%水合氯醛(400mg/kg)腹腔注射麻醉4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别置于4℃、15℃、23℃、37℃,扩瞳后,于麻醉后10min、20 min、30 min、45 min、60 min裂隙灯观察小鼠晶状体浑浊状态,60 min后小鼠断颈处死,冰冻切片行HE染色检测晶状体形态学改变。结果:麻醉后,4℃下所有小鼠在麻醉10min后出现晶状体浑浊,15℃中8只小鼠在麻醉10min后开始出现晶状体浑浊,60min后全部小鼠晶状体浑浊,在23℃中1只小鼠在麻醉10min后开始出现晶状体浑浊,60min后8只小鼠晶状体浑浊,37℃中,麻醉20min后才开始出现晶状体浑浊,60min后,共5只出现晶状体浑浊。HE染色显示晶状体重度浑浊时,晶状体前膜囊增厚,上皮细胞增多,排列紊乱,层次增多。结论:低温可诱导麻醉后小鼠晶状体更早出现浑浊,并使浑浊程度加重,在进行晶状体等眼科相关动物实验中,麻醉后应注意给小鼠保温,避免出现严重的晶状体浑浊,干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8.
为阐明自杀行为的机制,在众多的自杀候选基因中,本文着重对候选基因5-HT2Α受体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支持候选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参与自杀行为的生理生化过程,为自杀行为受基因、环境的共同作用提供了间接证据,也为自杀行为机制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猪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APOBEC)3F重组质粒,并实现其在猪肾细胞PK15中的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五指山猪来源的外周血淋巴细胞APOBEC3F基因,将其定点插入反转录病毒载体pMSCV neo中,同时于插入位点两侧分别添加FLAG和GFP标签,构建重组质粒pMSCV-FLAG-A3F-GFP,并进行酶切、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与pVSV-G、pGag-Pol共转染包装细胞HEK293T,分别于转染后48~72 h收集细胞的培养上清以获得假型病毒粒子;用该假型病毒感染猪源细胞PK15,通过PCR、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结果:PCR扩增到1254 bp的猪APOBEC3F基因,重组质粒pMSCV-FLAG-A3F-GFP经酶切、测序,结果无误;3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出的假型病毒感染PK15细胞后观察到GFP表达;从感染假型病毒的PK15细胞基因组中扩增到1254 bp的猪APOBEC3F基因,Western印迹检测到78.1×103的猪APOBEC3F蛋白的表达。结论:实现了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猪APOBEC3F在猪源细胞PK15中的整合与表达,为深入研究该分子对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ERV)的抑制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自然水域中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常受到敌害鱼类捕食的威胁,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Richerdson)是中华鲟卵的重要敌害鱼类。以中华鲟卵的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选择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为瓦氏黄颡鱼的饵料,以达氏鳇卵(Kalugasturgeon)替代中华鲟卵进行室内实验,通过研究适合瓦氏黄颡鱼摄食的环毛蚓规格,以及环毛蚓干扰瓦氏黄颡鱼摄食达氏鳇卵投放比例,探讨中华鲟卵的保护方法。在水温为(20.0±1.5)℃的条件下,研究了3种不同体长规格[体长(15.3±1.4)cm、(12.0±2.1)cm、(7.7±0.5)cm]实验鱼个体分别摄食3种不同体长规格环毛蚓(体高为0.3cm,体长分别为8、4、2cm)和达氏鳇卵的摄食率;研究了体长为4cm的环毛蚓对3种不同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干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均摄食达氏鳇卵;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共同摄食的替代饵料规格为体长4cm及以下的环毛蚓;适宜干扰实验所选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饵料为体长4 cm的环毛蚓;当环毛蚓与达氏鳇卵数量比例为1∶1时,可实现达氏鳇卵的保护。研究证明在实验条件下可实现环毛蚓对中华鲟卵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实施摄食干扰,提示下一步可以尝试选择环毛蚓作为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进行干扰食卵鱼类摄食中华鲟卵的野外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