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四种石斛兰种胚发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玫瑰石斛、尖刀唇石斛、短棒石斛、兜唇石斛种子为材料,进行种胚非共生萌发研究,并对其种子形态和胚的发育进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处于球形胚阶段的石斛兰种子,种胚吸胀后突破种皮,发育至吸收毛和芽生长点出现后,种胚形成原球体;种子萌芽后胚尚未成熟,只进入心形胚阶段。呈纺锤形种子的种皮两端形状不同,一端存在结点,呈弯曲状的尖形,另一端种皮呈收拢的圆口形。4种石斛兰种子,玫瑰石斛种子最长,为两端狭长的纺锤形;兜唇石斛种子最短,呈两端稍细的纺锤形。玫瑰石斛、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种子胚培养需要5~10 d萌发;兜唇石斛种子和胚皆偏小,萌发需要30 d。石斛兰种胚和种皮吸水膨胀后,种胚向种皮的一端移动、脱出或种胚撕裂种皮中央后突破而出,形成裸胚。玫瑰石斛种子撕裂种皮后主要从种皮中央突破;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兜唇石斛部分种胚从种皮一端脱出,部分种胚则从中央撑破种皮脱出。充分膨胀、变绿后萌芽的裸胚,存在极性,顶部芽生长点萌动,下部出现成群散射状吸收毛。  相似文献   
12.
人工栽培猴头菌多糖提取工艺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工栽培猴头菌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和抑菌作用。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人工栽培猴头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经透析、除蛋白、真空干燥后,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纤维素进行分离纯化,Nacl分段梯度洗脱得到纯化的人工栽培猴头菌多糖0.2M组分,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人工栽培猴头菌多糖的抑菌作用、pH值对抑菌作用的影响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人工栽培猴头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60℃、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25,人工栽培猴头菌多糖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几乎没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眼科手术等候期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名在患者手术过程中等候的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手术等候中希望获得的相关信息及其需求程度,需要的健康教育方式及每种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结果:1).眼科手术等候中,家属强烈需要的信息有手术效果(76%)、术后饮食指导(60.4%)、手术费用(57.3%)、患者目前病情(54.2%)、术后头位指导(51%)。2).最需要的健康教育方式是与医生护士交谈(66%)。结论:对手术等候期的患者家属应根据需求实施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用恰当的方式及时提供家属想要了解的信息,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复制控制区(又称D-环区)是线粒体非编码区中较为重要的区域,参与并调节线粒体DNA的复制与转录。然而,与核基因组不同的是,线粒体DNA的复制与转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复制控制区的某些变化很可能会引起mtDNA复制、转录的变化,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最终引起线粒体疾病或衰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粒体是细胞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细胞器,它为细胞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的作用远比人们了解的复杂和多样。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1.细胞凋亡早期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下降自1993年以来,Kro...  相似文献   
16.
由human γ-synuclein基因(SNCG)编码的蛋白-γ突触核蛋白(γ synuclein)为天然无折叠蛋白,是公认的乳腺癌分子标记物,且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高表达.其对乳腺癌细胞有促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可干扰细胞有丝分裂开关激酶与微管启动蛋白的结合,促使肿瘤细胞耐受抗微管化疗药物.在体外试验中使用干扰γ突触核蛋白功能的多肽后,可提高化疗效果.另外还发现γ突触核蛋白能与热激蛋白(HSP)结合,进而激活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转录活性,可能为激素相关性肿瘤增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黑色素合成是桦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次生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黑色素的过多合成势必影响其他酚类的积累。本文以茉莉酸和双氧水为调控因子,开展了该突变体深层发酵过程酚类化合物积累研究。正常培养条件下,每升发酵液积累酚类化合物最高可达317.45mg/L,其中包括苯甲酸衍生物(45.3mg/L),黄酮苷元(74.4mg/L),黄酮苷(160mg/L)以及硬毛素类化合物(18.5mg/L)。加入茉莉酸后,总酚最大值增加到620.45mg/L,其中苯甲酸衍生物增加到230.26mg/L,黄酮苷元增加到166.86mg/L,而黄酮苷和硬毛素类化合物却分别降低到98.5mg/L和7.1mg,双氧水的加入没有提高总酚的最大积累(315.69mg/L)。因此,与野生型相比,黑色素缺失使总酚的积累有所增加,随茉莉L酸的加入总酚积累最大值增加近一倍。虽然双氧水的加入提高了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但总酚的积累却没有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酚类化合物在抗双氧水氧化胁迫过程中被消耗。  相似文献   
18.
使用pH 值敏感型可逆可溶性聚合物Eudragit L-100 为载体,同时固定由里氏木霉生产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首先,考察了酶的pH 值耐受性和载体的可逆可溶特性.在此基础上,调查了固定化过程中载体浓度、交联剂[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 浓度对酶活固定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0 ~ 6.0 的pH 值范围内,纤维素酶的稳定性较好;添加适量的EDC 可以提高载体沉淀所需的pH 值,同时加强酶与载体的连接;当载体浓度为2%、EDC 浓度为0.1%、50mL 载体溶液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用量分别为200 FPU 和1600 U 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酶活固定率分别达到75% 和59%,三次重复固定后的酶活固定率仍保留有42% 和35%.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线粒体除作为细胞生成能量的场所,其基因组还编码参与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组成的13条多肽链,22种tRNA分子和2种rRNA分子。线粒体基因表达受众多因素调控,其表达异常可影响细胞对氧的利用,与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该文介绍近年来线粒体基因表达调控,及肿瘤等疾病过程中线粒体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