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Tb~(3+)作为荧光探针研究钙调蛋白与拮抗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以Tb~(3+)作为荧光探针,研究钙调蛋白(CaM)与其拮抗药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所用方法简便、快速、灵敏.CaM的内源荧光研究表明,Tb~(3+)类似于Ca~(2+),也能诱导CaM分子构象发生改化,由于CaM分子中Ca~(2+)的第Ⅲ、Ⅳ结合位点上各有一个Tyr线基,如(?)280nm激发,则发生从Tyr向Tb~(3+)的能量转移,从而导致Tb~(3+)在490和545nm处的特征荧光发射大大加强.本文检测了药物分子与Tb~(3+)-CaM结合对该荧光发射的影响.实验表明,TFP与CaM的高亲和位点处于CaM分子C-末端部位,即含第Ⅲ、Ⅳ结构域的半分子上:丙拮抗药物酸枣仁皂甙A则优先结合在含第Ⅰ、Ⅱ的结构域的另一半分子(?).  相似文献   
92.
无机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是当前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形成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值得思索的是这个重要学科的形成只是近20多年的事。 (一)无机生物化学学科的兴起历史是值得回顾的。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被传统的,但又是错误的观念所禁锢,即认为“无机”这个词意味着“与有机体无关”。在传统观念中,人体生长发育主要依赖各种有机物质,例如糖、蛋白质、维生素等。至于无机物质及其组成元  相似文献   
93.
94.
碱地肤耐盐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5.
微生物发酵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为了提高目标产物的转化率,需要对微生物发酵动态特性进行实时分析,以便实时优化发酵过程。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量化测试作为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在线过程分析技术,可以在避免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实现精准监测,进而用于优化控制微生物发酵过程。【目的】以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为例,建立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木糖、乙醇和乳酸浓度拉曼光谱预测模型,并进行准确性验证。【方法】采用浸入式在线拉曼探头,收集运动发酵单胞菌发酵过程中多个组分的拉曼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光谱信号进行预处理和多元数据分析,结合离线色谱分析数据,对拉曼光谱进行建模分析和浓度预测。【结果】针对运动发酵单胞菌,首先实现拉曼分析仪对单一产品乙醇发酵过程的精准检测,其次基于多元变量分析,建立葡萄糖、乙醇和乳酸浓度变化的预测模型,实现对发酵过程中各成分浓度变化的准确有效分析。【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评价资源微生物尤其是工业菌株发酵液多种组分的拉曼光谱分析方法。该方法为运动发酵单胞菌等工业菌株利用多组分底物工业化生产不同产物的实时检测,以及其他微生物尤其工业菌株的选育和过程优化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6.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青蒿琥酯对肺癌裸鼠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27只裸小鼠随机平分为3组-肺癌组、青蒿琥酯1组与青蒿琥酯2组,每组9只。所有小鼠都给予腹腔注射肺癌A549细胞成瘤,致瘤成功后肺癌组、青蒿琥酯1组与青蒿琥酯2组组采用磷酸盐缓冲液、2.0 mg/mL与4.0 mg/mL的青蒿琥酯进行灌胃,1次/d,持续10 d。结果:所有小鼠都致瘤成功,青蒿琥酯1组、青蒿琥酯2组的移植瘤重量低于肺癌组(P<0.05),抑瘤率高于肺癌组(P<0.05),青蒿琥酯2组与青蒿琥酯1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蒿琥酯2组、青蒿琥酯1组的移植瘤细胞凋亡指数高于肺癌组(P<0.05),青蒿琥酯2组高于青蒿琥酯1组(P<0.05)。青蒿琥酯2组、青蒿琥酯1组的移植瘤组织周围淋巴管密度低于肺癌组(P<0.05),青蒿琥酯2组低于青蒿琥酯1组(P<0.05)。青蒿琥酯2组、青蒿琥酯1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与白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低于肺癌组(P<0.05),青蒿琥酯2组低于青蒿琥酯1组(P<0.05)。青蒿琥酯2组、青蒿琥酯1组的移植瘤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肺癌组(P<0.05),青蒿琥酯2组低于青蒿琥酯1组(P<0.05)。结论:青蒿琥酯在肺癌裸鼠的应用能抑制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抑制肿瘤增殖与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以3个来源于广东茂名的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种源(大白、小白和大黄)和1个来源于云南的土沉香种源的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遮光条件下[相对光强100%(对照,自然光强)、50%、25%和5%]4个种源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的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光合和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 Chla/b)值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4个种源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表明:4个种源的Pn均随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对照组各种源的Pn值均明显高于各处理组;4个种源的Pn值均随胞间CO2浓度的升高或相对光强的增大逐渐提高.随相对光强的降低,4个种源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最大羧化速率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均下降或显著下降(P<0.05),而表观量子效率则略有升高.在相对光强100% ~ 25%条件下,随相对光强降低,4个种源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Chla/b值显著减小;大白和小白种源的RGR逐渐增大,大黄种源的RGR差异不显著,而云南种源的RGR显著减小.而在相对光强5%条件下,大黄和云南种源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Chla/b值显著增大,RGR显著减小;大白和小白种源幼苗全部死亡.由种源间的比较可见:4个种源的各项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相对生长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云南种源的各项指标总体上均最低.综合来看,土沉香为半阳生植物,对不同的光环境表现出相对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8.
山羊精子结合和内化外源DNA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DNA与精子相互作用后的定位及内化率是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的关键环节.实验以标记的DNA片段为示踪材料,就精子与外源DNA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精子可自发性结合外源DNA,外源DNA最初结合于顶体后区质膜外表面,随后部分内化进入细胞内.精子对外源DNA的结合和内化能力随供体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在实验所检查的35只公羊中,结合率(DNaseⅠ消化前)波动于4.6%~62.4%,内化率(DNaseⅠ消化后)波动于2.1%~53.8%,个体间差异显著(P<0.01).对于同一供体的精子而言,阻止DNA结合的最主要因素是精浆,与射出的原精液相比,洗涤后精子的结合率和内化率分别提高了3倍和5倍;其次精子获能也将导致结合率和内化率降低(P<0.01).死精子不能完成外源DNA的内化过程,但反复冻融导致质膜破裂的死精子具有更高的结合率,而且阳性率与动物个体无关.上述结果提示,筛选合适的精子供体,采用优化的转染处理方法是提高精子载体方法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99.
光照条件对蒙古栎幼苗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生长于不同光照环境(林内和林外)下的蒙古栎幼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蒙古栎幼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具有明显影响,林外幼苗单株生物量为林外的4.48倍,其中以根系生物量的差别为最大,林外为林内的6.23倍;林外与林内幼苗根冠比分别为2.70和1.11.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蒙古栎幼苗的叶片形态表现出明显不同,林外叶片比叶面积明显低于林内,分别为139.55cm2/g 和284.94cm2/g,林内约为林外的2.04倍;一次生长叶面积林外明显低于林内,总叶面积则高于林内.二次生长使蒙古栎幼苗的叶面积有明显增加,但是经过二次生长后,幼苗的单株生物量没有明显增加,说明二次生长叶片对于蒙古栎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没有明显贡献;光照对于蒙古栎主干及根系的形态具有明显影响,林外幼苗高(包括二次生长)明显低于林内幼苗,而地径则相反,林外幼苗根系的长度和直径则明显高于林内幼苗;林外幼苗顶芽体积明显大于林内幼苗.同时,林外幼苗的二次生长导致顶芽体积明显下降,从而对翌年的高生长量和未来干型产生影响.认为,蒙古栎幼苗通过形态上的一系列可塑性变化来适应不同的光环境以获取最大的碳收益.  相似文献   
100.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生,还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在成体血管新生和受损内膜的再内皮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血管发生和炎症反应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过程,血管损伤通常伴有局部促炎症介质的释放.多种炎症介质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影响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影响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EPCs与炎性相关因子如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血管生成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