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黑曲霉病毒的形态和特性及其在细胞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产生糖化酶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中分离到一种等轴对称、衣壳表面有突起、内含双链RNA的病毒颗粒。病毒颗柱在电镜下直径为28—33nm,呈六面体晶格排列。病毒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中有三个分部,分析超离心所得沉降系数为161S,118S和94S。病毒在凝胶电泳中为一条带,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外壳蛋白分子量为90,000、82,000、76,000、52,0000、42,000 道尔顿。提取的病毒与其抗血清在免疫双扩散实验中出现一条沉淀线。病毒核酸有5个组分,与聚肌苷:聚胞苷[poly(1):poly?]抗血清反应中出现一条沉淀线。在早期菌丝细胞超薄切片中,病毒颗粒多近似球状紧密聚集,外被以膜结构,聚生或散生于胞质中;后期菌丝细胞中病毒颗粒则多散生于胞质中。  相似文献   
93.
江豚表皮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捕自莱州湾的两头江豚表皮的超微结构作了观察。见其表皮中MCG的板层结构与海豚的有所不同,MCG内容物排出到细胞间隙形成表皮屏障。其黑素颗粒可能通过黑素细胞的突起与角蛋白细胞相接触处胞膜的消失出现缺口的方式输入角蛋白细胞。并对江豚表皮的不全角化现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
海南坡鹿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宋延龄  李善元 《兽类学报》1992,12(4):248-254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索大气污染对动物的致病机制,对BALB/c小鼠采用无创性气管滴注PM2.5颗粒悬浮液的方法,构建大气污染致炎动物模型。方法 将15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M2.5低度组(2.5 mg/kg)、PM2.5中度组(5 mg/kg)和PM2.5高度组(10 mg/kg)共5组,各剂量组气管滴注第3天,第7天、第21天、第35天、第49天,气管滴注操作完成后24 h采取组织样本,采用ELISA、肺组织病理HE染色的方法,来验证无创性气管滴注方法的可行性和致炎模型构建成功与否。结果 本建模方法,成功率高达96%。采用气管滴注法,建模小鼠肺组织炎症评分与气道滴注时间的延长和剂量呈正相关。PM2.5暴露后,肺内有大量淋巴细胞聚集及吞噬颗粒的巨噬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各暴露组分别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组比较,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6、肺组织匀浆中TNF-α水平增高,高剂量组差异最显著。结论 本实验用气管滴注法建立小鼠致炎模型成功,并证明此方法简单、可靠,可广泛用于小鼠呼吸系统重复滴注,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及其他致炎机制。  相似文献   
96.
张焕相  陈大元 《动物学报》1996,42(2):205-211
体外培养的小鼠卵母细胞在12h内可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将卵母细胞培养在含250μg/ml去甲斑蝥酸钠的培养液中,生发泡破裂(GVBD)过程不受影响,但卵母细胞不能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卵母细胞中没有减数分裂器的形成,染色体紧密凝缩在一起;去甲斑蝥酸钠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在6h内具有可逆性:卵母细胞GV破裂后用去甲斑蝥酸钠处理2h换正常培养液培养,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不受影响;GV期卵母细胞用去甲斑蝥酸钠连续处理6h,洗去药物继续培养,减数分裂可继续进行,但第一极体的排放时间推迟。去甲斑蝥酸钠对分裂期细胞特异性磷蛋白的出现影响不显著,在连续处理的卵母细胞中分裂期细胞特异性磷蛋白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7.
本文就膜反应器在植物细胞培养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各类膜反应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中、高两种肥力下“黄鳝籽”油菜植株内含物与菌核病扩展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12个数字模型.说明高肥田油菜病斑长、宽和面积与含水量及水溶性糖密切相关;其次是精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组氨酸;中肥田油菜病斑长、宽和面积与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密切相关;其次是水溶性糖、水溶性蛋白和硬脂酸.高、中肥田同株主茎上、下部病斑及不同株同一部位病斑扩展动态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
扁桃体感染的细菌学定性与定量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沈阳110003刘勇,孙继梅耳鼻喉科粱红军大连科达药业有限公司王红为了解扁桃体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各种细菌的数量,对39例扁桃体感染病人进行扁桃体表面的细菌学定性及间质的细菌学定量培养分析。1...  相似文献   
100.
原位杂交及原位PCR检测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原位杂交和原位PCR技术,采用PCR掺入的方法标记原位杂交的生物素探针,6份HP阳性胃活检组织冰冻切片杂交均为阳性,6份阴性对照组织为阴性。9/12份HP阳性对照组织石蜡切片杂交阳性,2份阴性对照切片为阴性。3份阳性对照猫胃粘膜冰冻切片杂交也是阳性。原位PCR的引物来自HP的16srRNA基因,在扩增过程掺入生物素基因。4/4例HP阳性人胃粘膜冰冻切片原位扩增阳性,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