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植物离体培养中的顽拗现象及其生理和遗传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植物离体培养中顽拗现象的若干表现形式 ,包括影响顽拗性的主要因子、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的遗传预决定性生长特性、顽拗现象与自由基、离体肿瘤转化性进程中植物器官发生全能性的丧失等 ,并对有关的生理和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2.
提取梨 (PyrusserotinaRehd .)自交不亲和品种“二十世纪”(基因型为S2 S4 )、自交亲和的突变品种“奥嗄二十世纪”(S2 SSM4 ,SM =Stylar_partmutant;花柱部分突变 )及其亲和后代花柱的可溶性蛋白。经等电聚焦电泳 (IEF_PAGE)分析表明 ,“奥嗄二十世纪”及其后代花柱仍存在SSM4 蛋白 ,但其含量逐代减少 ,同时发现“奥嗄二十世纪”的SSM4 基因仅在柱头表达 ,而“二十世纪”的S4 基因表达的部位除了柱头外 ,还包括花柱上部及花柱下部 ,且表达量呈现从柱头到花柱下部下降的趋势。S蛋白经等电聚焦电泳的凝胶板进行RNase活性染色处理 ,也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花柱 (包括柱头 )中纯化出的S蛋白经SDS_PAGE电泳后进行RNase活性染色的结果表明 ,S4 与SSM4 蛋白的分子量相近 (约 30kD) ,并且均具有RNase活性。进一步以酵母RNA为基质测定的比活性也基本相等 ,约为 2 75U·min-1·mg-1蛋白。在离体条件下 ,上述两种S蛋白 (S_RNase)也以相同的程度抑制S4 或SSM4 花粉发芽及花粉管伸长。研究证明 ,自交亲和突变品种“奥嗄二十世纪”的SSM4 基因也具有原始自交不亲和品种“二十世纪”S4 基因的功能。因此 ,其自交亲和的原因可归结为SSM4 基因的表达量较少及SSM4 基因仅在柱头中表达的缘故。  相似文献   
43.
玉米幼苗地上部/根间氮的循环及其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两个玉米(ZeamaysL.)自交系原引1号(YY1)和综31(Z31)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土培的培养方法,在正常供氮(HN,0.15gN/kg干土)和低氮量供应(LN,0.038gN/kg干土)培养条件下对玉米幼苗植株体内氮的循环量及其在地上部/根间的分配量进行了定量地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在玉米幼苗地上部/根间氮的循环量很高。低氮量供应使玉米幼苗植株吸氮量下降,根中氮的分配比例增加,同时地上部/根间氮的循环量也随之减少。与氮低效自交系Z31相比,氮高效自交系YY1幼苗中地上部/根间的氮循环量大、氮向根的分配量高,因而有利于其根系的生长,表现为根/地上部之比和总根长较高。这可能有利于其中后期对氮素的高效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44.
昆虫是动物界的最大类群,形态的变异,发育的畸形,时有发生。国内外虽有报道,但为数不多。加藤(1943)曾报道过发现8只足的棉叩头虫Pectocera fortunei Candeze雄虫;7只足的螽斯Mecopoda nipponensis De Hean雄虫。何俊华(1984)报道了8只足的螟黑纹茧蜂Bracon onukii Watanabe雌虫。 1987年7月间,在捕捉药用昆虫独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Linnaeus)时,发现1头发育畸形的雄性成虫。该虫前后足正常。左中足亦正常,腿节长14mm,宽4.5mm;胫节长10mm;跗节8mm;爪2.5mm。右中足畸形,在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水杨酸(SA)和霜霉病两种处理诱导黄瓜PCD过程中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引发的黄瓜叶片PCD发生方式。选择长出4片真叶的黄瓜植株为试材,用10 mmol/L SA处理叶片,用5×105-10×105个孢子囊/m L的霜霉菌菌液接种叶片,分别取SA处理0、3、12和24 h及接种菌液0、36、72和96 h的叶片提取RNA,用q RT-PCR技术分析16个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实验结果表明:16个基因在SA处理和霜霉病接种后都表达,呈现相似或相悖的表达趋势,说明SA诱导的PCD相关基因与霜霉病诱导的PCD信号通路有明显的相互联系,其中11个基因在霜霉病处理中结果与SA处理相似皆为上调,5个基因在SA处理中为上调表达,在霜霉病处理过程中却是下调表达,这也表明SA和霜霉病引发抗病信号途径存在差异,从而使黄瓜叶片PCD发生方式不同。通过查找文献分析16个基因的功能及研究现状,这些基因属于4个功能类群,主要包括参与线粒体膜转运、细胞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折叠和转运、线粒体信号转导以及其他或未知功能。  相似文献   
46.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北部湾的两种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lea和Menella kanisa分离出7种次级代谢产物,运用MS、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N-(1-羟甲基-2-羟基)3,6-二烯-十七烷基-十六脂肪酸酰胺(1),邻苯二甲酸二丙酯(2),3-(2-苯乙基)苯酚(3),对甲氧基苯甲酸甲酯(4),邻苯二甲酸二己酯(5),梾木甙(6),次黄嘌呤核苷(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小月柳珊瑚(Menella kanisa)和花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lea)中分别分离得到。除化合物3,7外均显示出抗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幼虫附着能力,其中以化合物6的活性最好,化合物1的活性次之,其抗藤壶幼虫附着EC50分别为6. 89,8. 72μg/m L。  相似文献   
47.
药食用真菌是世界公认的具有良好疗效的药食同源物质。然而,其中主要生物活性的成分尚未研究透彻。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虫草头孢Cephalosporium sinensis、蝙蝠蛾被孢霉Mortierella hepiali、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灵芝Ganoderma lingzhi、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等6种菌丝体的正己烷、氯仿、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的降糖降脂活性。我们通过人类肝癌细胞株Hep G-2建立了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和油酸(OA)诱导的甘油三酯(TGs)沉积模型,并对24种提取物的降糖降脂活性进行了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在无细胞毒性的作用浓度下(300μg/m L),猴头菌和灵芝的正己烷、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以及虫草头孢的正己烷提取物剂量依赖性的增加Hep G-2细胞葡萄糖的消耗;虫草头孢的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以及灵芝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提取物和蝙蝠蛾被孢霉的正己烷提取物剂量依赖性的抑制OA诱导的TGs合成。这些结果表明,药食用真菌可以被用来调控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8.
高等师范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生物专业课中“植物生理学”是与中学生物特别是高中生物联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而且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  相似文献   
49.
荔波臭蛙(Odorrana liboensis)已知仅分布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弄尧(23°01′21″ N,105°50′58″ E)采集到2号臭蛙标本(1雌,1雄)。经鉴定为荔波臭蛙,属广西两栖纲新记录物种。2号标本在形态上与荔波臭蛙模式标本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和腹部体色稍有差异。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荔波臭蛙那坡种群与模式标本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遗传距离为1.5%。本研究表明,荔波臭蛙广西那坡种群与模式产地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和形态分化,可为蛙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0.
胃底腺息肉是指胃底胃体粘膜形成的多发性广基息肉样隆起,为胃体腺上皮的增生。国内外研究均证明本病高发于40-60岁女性,年龄及性别差异显著。过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密切相关,但近年来人们认为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也可以发生胃底腺息肉。国内外学者们研究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β-连环蛋白基因变异、胆汁反流等与本病发生的相关性,有学者认为Hp感染与疾病发生成负相关,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应用会导致疾病的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影响了APC/β-catenin途径,从而导致胃底腺息肉的产生。目前对于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国内外仍无定论。本文将近年来中外学者的研究加以总结并提出进一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