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王璐茜  邹秉杰  周国华 《生物磁学》2011,(14):2797-2800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高灵敏核酸扩增技术,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中。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扩增产物及其他核酸片段的污染会导致假阳性的结果,制约了PCR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了许多PCR防污染的方法,除了早期建立的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物理隔绝法、光照法及水解法外,近年来还发展了酶消化法、化学修饰法及DEAE纤维素法。本文对PCR防污染技术的原理、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2.
胡一兵  刘炜  徐国华 《植物学报》2011,46(3):338-349
长期的研究表明, 生长素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生理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但对它如何调控这些生理活动却缺乏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最近, 细胞核内生长素信号途径的发现为揭示其作用机制带来了曙光。乙烯参与果实成熟及植物对逆境的反应等生理活动, 其信号途径也已得到部分阐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乙烯的作用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该文概述了生长素与乙烯信号途径的研究进展及其相互关系, 讨论了生长素在植物三重反应中的作用; 并对生长素与乙烯相互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根系在氮素高效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人们对玉米育种过程中不同年代杂交种的根系生长特性及其对氮素供应的响应了解较少.选用中国1973.2009年育成的11个代表性玉米品种,在水培体系下研究了正常供氮(4retool/L)和低氮(0.04mmol/L)下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与低氮处理相比,正常供氮降低根干重、根冠比和根系相对生长速率,但增加总根长和侧根长.对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育成品种,供氮还降低总轴根长.氮处理不影响种子根数.随育种年代演进,地上部相对生长速率表现明显增加,不同氮水平下表现一致.但是,根系相对生长速率仅在正常供氮条件下表现出与育成年代线性相关.相应地,只在正常供氮条件下玉米总根长、侧根长、轴根长表现为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明显增加.因此,在过去36年的玉米育种进程中,玉米地上部生长势在不同氮供应水平下均得到提高,而根系生长则只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得到提高.进一步改良根系在低氮环境下的生长能力可能提高现代玉米品种的氨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清得佳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家兔皮肤创伤模型,将每只家兔的背部烧伤区域用2种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分成二组:A组(n=9):为实验组(6个部位):常规方法清洁、消毒创口,使用清得佳凝胶涂抹;B组(n=9):为对照组(6个部位):使用常规的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创口。实验于第3、5、7、9天分别取各组皮肤组织进行切片,作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HE观察结果:烧伤后第3天,A组与B组皮肤烧伤创面结构变化不明显;烧伤后第5天,A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减轻,成纤维细胞增生,水肿减轻,而B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减轻程度不明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变性坏死程度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烧伤后第7天,A组表皮细胞生长良好,真皮组织水肿基本消失;而B组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开始出现减轻,可见部分上皮增生;烧伤后第9天,A组上皮及结缔组织结构基本接近正常,创面愈合情况较好。而B组以上结构出现改变,但愈合状况不是很理想,真皮组织轻、中度水肿,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烧伤后第3天和第5天,A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一些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较强;B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未见或少见棕黄色颗粒,TGF-β1无表达或表达很弱。烧伤后第7天和第9天,A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密集分布的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强;B组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TGF-β1表达弱。结论清得佳凝胶是一种烧伤创面良好的外用药,能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有利于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5.
植物MYB转录因子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然  徐美玲  柴国华  周功克 《生命科学》2012,(10):1133-1140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数量最大、功能最多样的转录因子之一,在众多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当前植物基因功能及表达网络调控研究的热点。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植物MYB转录因子家族的进化,并着重阐述了生物学功能及表达调控,为进一步分析功能未知的植物MYB转录因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规模DNA测序技术是揭秘人类和其它生物遗传密码的重要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和基础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DNA测序的通量大幅提高,测序的成本大幅下降,原来只有在大型测序中心才能完成的测序任务现在已经可以在更多的实验室展开。但是,早期的第二代测序技术仍然存在诸如文库构建过程复杂、测序成本依然较高等缺点。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近三年发展了几种新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技术,这些技术不仅继承了早期第二代测序技术通量高的优点,而且在文库构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进一步简化了测序操作,降低了测序成本,缩短了测序时间。本文就几种最新的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LGT(lost goodwill targe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患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LG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的肿瘤患者分别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检测仪及提供的相应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空腹血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并用美国赛费吉(Ciphergen)公司制造的蛋白质指纹仪及该公司提供的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CX2)按其操作方法(SELDI检测技术)配对检测肿瘤患者空腹血清中的蛋白质指纹,对有病情加重的患者均检查两次以上.以指纹图上质荷比(M/Z)为11100+H~11900+H之间出现一峰簇样(cluster)的指纹标志为LGT阳性诊断标准,并按蛋白质指纹LGT检测阳性次数分成二组.对二组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与正常参考值之间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结果:CD3^+T细胞值在LGT蛋白质组持续阳性表达组是增高的,在另一组是无变化,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CD8^+T细胞在二组内同时增高,CD4^+T细胞和NK细胞二组同时低下,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肿瘤晚期可能存在有酪氨酸蛋白激酶修饰的细胞内信号传导,使之病情加重,而肿瘤早期则不明显.这是一种新的看法,应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8.
39.
中国大鲵机械感受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华  程红  付宏兰  马淑芳  白焕红 《动物学报》2001,47(5):587-592,T001
首次以透射电镜研究了大鲵成体(实验材料共两条)皮肤侧线器官中机械受器即表面神经丘和陷器官的超微结构,并在这两种感受器官之间进行了比较。它们都由三种细胞组成:周围的套细胞,底部的支持细胞以及中央的感觉细胞;且感觉细胞的游离面均有一根动纤毛和几十根静纤毛。但这两种器官在大小、各种细胞的数量、形状和排列上下不同,尤其是表面神经丘感觉细胞游离面纤毛具有双向极性,而陷器官体现为多向极性;表面神经丘的突触球集中分布于一个特殊的感觉细胞,而陷器官的每个感觉细胞基部都有一个突触球。  相似文献   
40.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蓝粒小麦及其诱变后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国华  李滨  刘建中  英加  穆素梅  周汉平  李振声 《遗传学报》2002,29(3):255-259,T001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和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Host)Beauv,2n=10x=70]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蓝-58及其诱变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GISH可方便地检测到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或易位的片段。如前人报道,蓝-58(2n=42)是一个具有2条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的异代换系(4E/4D)。LW004可能是一个具有两对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纯合系,其田间表现磷高效特性,LW43-3-4为41条染色体的蓝单体(40W 1’4E),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体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4E的单端体(40W 1‘4E),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4E的单端体(40W 1‘t4E)以及组型为39W 1‘4E 1‘t4E的个体,此项研究结果更为直观地表明控制蓝粒体状的基因的确在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上。同时说明有效的突变方法与灵活方便的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在染色体工程材料的创制和染色体工程育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