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83篇
  7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股骨头负重区松质骨的压缩力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19具新鲜青年(30左右)尸体股骨负重区的松质骨进行了压缩测试,测算并提供了一组松质骨弹性模量,极限应力,应变,屈服载荷及能量吸收值。试验表明松质骨力学性能主要缓解外力冲击加压。  相似文献   
92.
海洋野生鱼与养殖鱼比较, 其鱼油中含更多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脂溶性维生素等活性成分。为提高海洋野生鱼的利用价值, 以野生小带鱼为原料进行酶法提油工艺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温度, 时间, pH值等影响因素下的提取、萃取以及离心效果, 以响应面法确定了最佳的酶解工艺条件: 液固比为6、pH7.3、酶量1000 u/g原料、搅拌速度200 r/min、45oC酶解90 min; 最优萃取条件: 萃取剂100 mL(每20 g鱼糜原料)、pH4.0、40oC萃取25 min; 离心条件: 离心速度3000 r/min (1865 g)、离心时间10 min。上述工艺条件下提油率为79.90%。改进了传统的鱼油提取工艺, 在活性成分保护上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93.
TT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TV是1997年Nishizawa发现的一种与人类隐源性肝端正有关的新型肝炎病毒,TTV为单链DNA病毒,无包膜,基因排列与鸡贫血病毒CAV相似,可能为人类第一种环状病毒,基因序列全长3852bp,有3个开放读码框架,TTV按基因结构分G1-G9等9型,各型又分2-3个亚型,不同种属的基因分型有差异,TTV有血源性=肠源性等感染途径,感染者均伴有ALT的异常,但大部份无肝脏损害的生化、组织学证据,TTV在肝内复制,不整合于宿主的肝细胞中,确切的致病机理不详,关于TTV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94.
利用反向PCR方法扩增细菌热激蛋白HSP60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简并引物扩增出HSP6 0基因中一段约 6 0 0bp的核心片段 ,将该核心片段标记为探针 ,与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 ,选择出适宜的限制性内切酶 ,以便消化基因组DNA得到大小合适的、含有HSP6 0基因的酶切片段。将酶切片段自身环化后作为模板进行反向PCR ,引物的延伸方向自核心片段出发延环化分子向未知序列区进行 ,可扩增出核心区上下游的序列。应用该方法 ,扩增并测定了寓齿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denticolens)DSM1 0 1 0 5 T、奇异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inopinatum)DSM1 0 1 0 7T 和阴道加德纳氏菌 (Gard nerellavaginalis)ATCC1 40 1 8T 的HSP6 0全基因序列及青春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adolescentis)JCM1 2 75 T98%以上的HSP6 0全基因序列。结果表明 ,反向PCR方法可有效的扩增细菌HSP6 0基因  相似文献   
95.
草酸是多种真菌的致病因子。在含1.2 mmol/L 草酸和10 mmol/L 雌二醇的MS缺钙培养基上, 从大约含6000个独立株系的拟南芥化学诱导突变体库中筛选草酸不敏感的突变体。初筛获得的可能的草酸不敏感突变体单株收种后, 进一步复筛获得5株较抗草酸的突变体D33、D74、D154、D282和D630。对它们的TAIL-PCR的第三步产物回收、测序、比对的结果表明:D33的T-DNA插入位点位于At2g39720 (Zinc finger ) and At2g39730 (Rubisco activase) 之间, D74、D154、D282和D630都插在At5g10450 (14-3-3 protein GF14 lambda) 的第一个内含子上。突变体后继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分析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96.
上海市公立医院临床医师对基因技术与生命伦理的认知调查显示,临床医师对基因技术的优势与风险有一定的认知,但认知差异较大,需要对临床医师加强生命伦理的培训,加强基因相关法规的建设。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大别山白及多糖的吸湿和保湿性能。方法:以大别山紫花三叉白及为实验原料,通过水提、Sevage法脱蛋白、乙醇沉淀的方法制备白及多糖,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应用干燥器控制湿度对白及多糖进行体外吸湿和保湿性能研究。结果:白及多糖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提1次,浸提时间1.5 h,固液比1:35 (g/mL),浸提温度8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三次平行测定结果得到白及多糖得率为(26.22±0.32)%;Sevage法脱蛋白5次,多糖保留率约为85.42%,蛋白脱除率约为91.6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脱蛋白白及多糖结构可能含有α-类型和β-类型糖苷键,或存在β-D-型吡喃甘露糖。在相对湿度为43%和81%的环境下,吸湿能力为丙三醇>白及多糖>壳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体外的保湿能力为壳聚糖>白及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丙三醇。结论:白及经过水提、Sevage法脱蛋白、乙醇沉淀制备的大别山白及多糖具有优越的吸湿保湿性能,为其在护肤产品方面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也为增加大别山白及产品的附加值提供基础性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8.
【目的】本研究旨在为探究nce-miR-10660调控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侵染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Stem-loop RT-PCR对前期鉴定到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ce-miR-10660进行表达验证,再通过Sanger测序验证nce-miR-10660的序列。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分析nce-miR-10660的靶基因。通过RT-qPCR检测nce-miR-10660及其靶基因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过程中中肠中的表达谱。【结果】Stem-loop RT-PCR和Sanger测序结果分别证实了nce-miR-10660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孢子中的表达和真实存在。靶向预测结果显示nce-miR-10660共靶向RRDRP和RCDP 42等9个基因;分别有2和6个靶基因可被分别注释到KEGG数据库中的4条通路和GO数据库中的23个条目。RT-qPCR结果显示,相较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1 d时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中nce-miR-10660的表达量,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2 d时意...  相似文献   
99.
赵学彤  杨亚东  渠鸿竹  方向东 《遗传》2018,40(9):693-703
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生物数据的获取方法日益成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解析复杂、多维、多尺度的疾病大数据,构建临床决策支持工具,辅助医生寻找快速且有效的疾病诊疗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类型和算法角度对临床决策支持领域中常用的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简要综述,分别介绍了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聚类算法、Bagging、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对机器学习等方法在临床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做了相应总结和分类,并对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分别进行讨论和阐述,为临床决策支持中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的选择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0.
沈丹  陈才  王赛赛  陈伟  高波  宋成义 《遗传》2017,39(1):1-13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组注释结果表明:转座子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的基因组中,是大多数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分。其中,Tc1/Mariner转座子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DNA转座子超家族,在自然界已经发现14个有活性的Tc1/Mariner转座子(如Minos,Mos1等),另外通过分子重构也获得高活性的人工转座子,如睡美人转座子(Sleeping Beauty, SB)。SBMos1等转座子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基因捕获和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将重点综述Tc1/Mariner转座子的结构、分类、分布、转座机制、活性转座子的挖掘,及其在转基因、基因捕获和基因治疗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