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芸香科植物狄叶花椒(Zanthoxylum stenophyllum Hemls)根皮中分到5个化合物。通过IR,Uv,MS,1HNMR,13CNMR,1H-1Hcosy,13CNMR-APT,13CNMR-DEPT,元素分析等手段,单体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双狭叶花椒碱(bistenofine),鹅掌楸宁(liridenine),Decarine,Arnottianamide。其中双狭叶花椒碱是一种新生物碱。  相似文献   
62.
63.
西藏东南部地区的鸟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解放前,由于社会和地理上的原因,西藏地区的鸟类调查研究,进行得很少。过去,西藏处于残酷、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反动宗教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极力宣扬宗教迷信,把许多动物赋于“神”的色彩,叫人顶礼膜拜,这就大大限制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和改造。  相似文献   
64.
鸟类标本腹开剥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鸟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外部形态。一般由于时间的关系,在野外采到的标本不能马上进行鉴定。为了防止腐烂,必须经过剥制过程,这样的标本,不但能达到科学研究的要求,而且可以长期保存,做为科学资料。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很多种剥制标本的方法,除珍传的“唐家”剥制法之外,在大跃进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剥制方法。为了搞清我困的动物资源,现在许多地方的大中学校及有关部门和人民公社,都从事于动物调查工作。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所以目前有必要总结技术工作,将多快好省的剥制方法加以  相似文献   
65.
大量的稀土-重金属通过尾矿坝的浮尘、地表径流和渗滤液排放到周边土壤中,影响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目的】分析稀土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并分离具有同时吸附稀土和重金属的菌株。【方法】本研究基于ITS基因,采用Illumina-H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包头稀土尾矿坝周边5份稀土-重金属污染土壤样品和距尾矿区20 km的1份相对未受污染的土壤样品的真菌群落特征,同时采用富集培养法从污染样品中筛选出金属耐性真菌,并对其进行吸附稀土-重金属的特性分析。【结果】群落结构为:在门水平,除了未分类门真菌(unclassified Fungi)外,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在所有土壤中占比较大(13.5%–90.5%);在纲水平上,除了未分类纲真菌外,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真菌在B2 (73.1%)、B3 (28.4%)和B4 (20.8%)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样点C (7.4%),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在B5 (11.8%)的丰度明显高于B1 (3.5%);在属水平,除了未分类属,足孢子虫属(Podospora)是C(0.9%)和B3(23.6%)样点的优势种。曲霉属(Aspergillus)、未分类的格孢腔菌目(unclassified Pleosporales)和未分类的戴维迪科(unclassified Davidiellaceae)分别为B1 (3.0%)、B4 (10.5%)和B5(5.8%)的优势种,而蜡蚧属(Lecanicillium)真菌只在B2样点土壤存在且占优(51.6%)。Zn污染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稀土元素污染,且其浓度与优势的未分类真菌相对丰度呈负相关。从污染样品中共分离出6株真菌,它们分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5株)和镰刀霉菌属(Fusarium)(1株)。所有分离菌株对镧(La~(3+))的吸附率均显著高于锌(Zn~(2+)),其中Aspergillus sp. B6-3对La~(3+)和锌Zn~(2+)的吸附率最高,分别为19.7%和3.9%。【结论】该研究为利用真菌去除稀土和重金属以优化生物吸附过程导向的环境生物修复和保护策略提供了机制基础。  相似文献   
66.
微生物氧化是大气甲烷唯一的生物汇.认识草原甲烷(CH4)通量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是制定低碳高效草原管理体系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内蒙古中部典型草原在放牧、割草和围封管理下生态系统的CH4通量和土壤甲烷氧化菌丰度,旨在确定不同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H4吸收的影响,验证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A)丰度调控CH4通量.测定草原是连续5年实施4种不同利用处理的试验草原,4个处理为全植物生长季(5—9月)放牧(T1)、春夏5月和7月放牧(T2)、秋季割草(T3)和围封禁牧(T0).在测定植物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静态箱置法测定草原植物生长季CH4通量,采用分子技术测定草原表层土壤甲烷氧化菌pmoA功能基因的丰度.结果表明: 放牧显著促进CH4吸收,增加甲烷氧化菌丰度(即每克干土pmoA功能基因拷贝数),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范围是6.9×104~3.9×105.T1处理下植物生长季的CH4平均吸收量为(68.21±3.01) μg·m-2·h-1,显著高于T2、T3和T0处理22.1%、37.5%和30.9%.草原CH4吸收与甲烷氧化菌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占比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粉粒占比、土壤水分含量、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内蒙古典型草原都是CH4的汇,而适度放牧可增加草原土壤砂粒占比,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植被生物量,提高土壤甲烷氧化菌丰度和CH4吸收.本结果对制定低排放草原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为了解决生物质成型产业存在的成型燃料密度低、强度低、抗吸水能力弱、不耐存储等问题,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KMF21767对黧蒴栲木屑(Castanopsis fissa Rehd.et Wils)进行固态发酵预处理,固态发酵木屑在含水率15%和最大压强98 MPa的条件下制备成型燃料。以成型能耗(挤压和推动能耗)、成型燃料密度、Meyer强度和吸水性等表征发酵时间对黧蒴栲木屑成型行为及成型燃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由新鲜黧蒴栲木屑制备的成型燃料相比,经固态发酵的黧蒴栲木屑成型燃料的燃烧热值几乎不变,虽然在成型过程中的挤压能耗最高升高6.98%,但推动能耗最高可降低32.19%。同时,固态发酵预处理能够提高成型燃料的密度、Meyer强度和抗吸水能力,有利于成型燃料在长时间储运中保持品质,其中由固态发酵48 d左右的木屑制备的成型燃料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68.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但仍然有30%左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依靠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癫痫发作,因此从分子角度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是近年来癫痫研究的热点。微小RNA(miRNA)在癫痫患者及癫痫动物模型海马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通过抑制miRNA的差异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癫痫的症状,这为癫痫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因此随着miRNA与癫痫相关性研究深度的不断加深,有望能够为癫痫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9.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是从肿瘤病灶脱落并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的处于游离状态的肿瘤细胞,代表了肿瘤病灶的分子特征,可用于对肿瘤的“液体活检”。但外周血中CTCs数目极为稀少,使得后续针对CTCs的分子与功能分析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和免疫磁珠的能够快速从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CTCs的方法。该方法直接针对全血进行一步分离,可避免血液样本预处理及富集等过程对细胞造成的损伤,从而有效地保护CTCs的活性(>90%)。分离得到的CTCs可富集在小体积中(80 μL),实现高密度的细胞培养,完成体外扩增,扩增后的CTCs可以被进一步冻存、复苏及再次增殖培养,表明已经对患者血液中的CTCs成功建系。本文进一步对CTCs进行了基因突变(EGFR、KRAS、PIK3CA、TP53BRAF)检测及荧光标记葡萄糖类似物(2-NBDG)摄取的功能分析,证明CTCs存在较大异质性。本研究成功实现了对外周血中稀少的CTCs进行体外培养,并对CTCs进行了基因、蛋白、功能等各个层面的分析,这对于肿瘤精准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籼稻黄华占EMS(甲磺酸乙酯)诱变, 筛选得到一隐性核不育的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osms55, 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 采用高通量的Illumina Infinium iSelect SNP(50 K)芯片检测技术鉴定该突变体的遗传背景, 确认该突变体的遗传背景与黄华占一致。文章利用改进的MutMap方法成功克隆该雄性不育基因, 突变位点与突变表型的共分离分析表明LOC_Os02g40450(MER3)是控制osms55突变体雄性不育的基因, 该基因的剪切识别位点发生变异后导致剪切异常, 造成第5外显子缺失15个碱基, 从而产生雄性不育。改进的MutMap方法无需精确组装的野生型基因组序列作对照, 而是通过将定位群体中有突变表型植株的DNA pool和野生型植株DNA的重测序结果分别与日本晴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 然后再比较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差异SNP来确定候选基因, 该方法大大降低了野生型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成本, 进一步扩大了MutMap方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