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一些实验巳证实针刺可以激活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在中枢内通过两种感觉传入的相互作用(张香桐,1973)或下行抑制(胡三觉等,1976;第四军医大学生理针麻研究组,1976;沈锷等,1974)等方式抑制痛觉冲动的传递。但是中枢对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是否有传出性控制,针刺能否激活这一机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探讨这种传出控制的可能性及其与交感神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2.
Asia-Pacific Biotech News 2000年9月18日号报道:泰国开始进行抗艾滋病疫苗AIDSVAX的实验。该疫苗是由美国VaxGen公司开发的,可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这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这类药物的大规模临床实验。结果将在试验开始30个月后得出。 目前已开发了将近30个HIV疫苗,AIDSVAX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进入第三临床实验阶段的疫苗。VaxGen早先在美国进行的III期实验,其配方与此次有所不同,免疫目标为不同的HIV株系。 参加此次实验的2500名泰国志愿者都是静脉吸毒者,目前都被确诊为HIV阴性。在试验过程中,每人接受7次注射。选择静脉吸毒者的原因是这部分人群是HIV高发人群,在政府的戒毒项目(drug rehabilita-tion program)控制下便于对他们进行跟踪。 泰国约有150万HIV感染者和10万艾滋病患者。艾滋病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特别是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非常昂贵。如果实验证明疫苗有效,VaxGen公司将寻找合作伙伴以合理的价格把AIDSVAX推向市场。孙雷心  相似文献   
83.
84.
峡视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5.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工业乙醇生产广泛使用的微生物,构建能同时发酵戊糖以及具有优良抑制物耐受能力的高产菌株,在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流量组学等"组学"技术可从基因型到表现型不同层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在燃料乙醇生产用酵母菌株的构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目标基因的识别、代谢途径的优化、代谢机理的揭示等。运用"组学"技术可使菌株构建工作更具靶向性和明确性,更加易于获得目标性状,并大大缩短育种周期。综述了"组学"技术在燃料乙醇生产用酿酒酵母菌株构建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6.
薇甘菊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对广州市火炉山森林公园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2009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206头,隶属于4门10纲19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轮虫是常见类群.薇甘菊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了改变,与其他样区相比,入侵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蜱螨目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指数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薇甘菊入侵区与群落交错区的相似程度较高,与土著植物区的相似程度较低.薇甘菊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国家教委领导同志: 据悉国家教委己决定,1993年(届)全国有部分省市在高考中将取消生物科目;1994年全国各省市都取消生物考试科目。对于这一决定我们深表痛心和遗憾。痛心和遗憾的是教委领导只重视少数人的意见,而不愿听取广大生物教师的意见,也不了  相似文献   
88.
以降解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青霉(Penicilliumsp.)DS9713a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UV)诱变分生孢子,采用透明圈初筛和摇瓶复筛,获得酶活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5株,其中DS9713a-CS01突变株的PHB解聚酶活力高于对照97.42%,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按病因、年龄、性别、白内障类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进行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西藏地区藏族白内障患者发病特点。结果: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885眼(93.83%),核性白内障1197例(59.58%)。年龄2-89岁,平均年龄62.53岁,男1012眼(50.37%),女997眼(49.63%)。50-59岁年龄组的核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组(P0.01;80-89岁年龄组的核性白内障患者比例高于70-79岁年龄组(P0.05)。根究Emery分级,50-59岁年龄组Ⅳ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组(P0.01);80-89岁年龄组Ⅳ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70-79岁年龄组(P0.05)。术前裸眼视力为0.02及0.02以下1688例(84.02%)。高度近视患者13例(0.65%),远视患者406例(20.21%)。农牧区患者1310例(65.21%),明显多于其他行业患者。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仍是西藏地区藏族白内障患者的主要病因,以核性白内障为主要发病类型。随年龄增长,核性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核硬度分级越来越高。患者主要来源于农牧区,多数术前视力差。高度近视发病率较其他地区发病率低,而远视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90.
为了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影响程度,完善大麦GS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大麦品种GSC的环境效应,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农艺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和南高北低的格局,并形成了以西藏拉孜、隆子、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定日、萨迦、达孜、扎囊、日喀则、墨竹工卡、贡嘎、琼杰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以青海共和、贵德、海晏、同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GSC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GSC的变化呈现出"S"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300.0—360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GSC逐渐增加,在海拔4200.0 m与4500.0 m之间达到最高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下降;(3)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穗密度﹥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芒长﹥9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0℃积温5月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8月平均气温6月平均气温≥10℃积温6月平均月降水量5月平均月降水量7月平均相对湿度8月平均相对湿度7月平均气温。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对栽培大麦GSC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型,其次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对GSC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农艺因子主要是穗密度和芒长,气候因子主要是拔节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