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67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Endothelin(ET)is the most potent mammalian vasoconstrictor identified to data. As a pathogenic factor,ET is involved in the genesis of many diseases. In this study, a pair of primers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ccording to the human ETB receptor gene (hETBR)sequence. A 394bp of DNA fragment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and labeled with a-32p-CTP using Random Primer-Labeling method. With this probe, rabbit lung cDNA library was screen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11 positive clones were identified. Sequencing result showed that a complete reading frame of rabbit ETB receptor(rETBR)cDNA could be produced from three positive clones of eleven. By a series of subcloning,a recombinant plasmid including the 1326 bp of rETBR coding sequences, named pBlu Script-rETBR, was constructed.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indicated that the rETBR is 441 residues in length, with an expected molecular mass of approximately 49.44 kD. N-terminal 18 residues is the potential signal peptide (Score=11.11)and therefore the molecular mass of mature rETBR is 47.65 kD with 423 amino acid residues. Analysis of the rETBR hydropathy profile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seven hydrophobic regions, putative transmembrane domains. Potential N-glycosylation sites are the 60th and the 118 th. The structure exhibits a significant sequence and topographical similarity with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相似文献
72.
73.
人白细胞介素12(hIL\|12)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白细胞介素12(hIL-12)是细胞介导免疫发生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由P35和P40两个亚基经二硫键连接而成.利用DNA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含hIL-12p35基因和p40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质粒pAcAB3-p35和pAcAB3-p40.将两个重组转移载体分别与致死缺陷型线性化苜蓿丫纹液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BaculoGold LinearizedBaculovirus)基因DNA共转染昆虫细胞,构建出遗传稳定的重组病毒AcNPV-OCC-hIL-12(p35)与AcNPV-OCC——hIL-12(p40).将两种病毒分别感染Sf9细胞,取细胞培养物上清和细胞裂解物上清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IL-12p35和p40两基因均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且能分泌至胞外.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4.
75.
几种昆虫水提和醇提物对灵芝深层发酵生产多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几种昆虫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对灵芝深层发酵生产菌体和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毛虫水提物在剂量为30mg/L时,能促进灵芝菌体的生长,生物量从15.23±0.53g/L提高到16.26±0.67g/L。其它昆虫提取物对灵芝菌体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其中斑蝥提取物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灵芝多糖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蜣螂水提物在剂量为50mg/L时,能显著提高灵芝胞内多糖的产量,产值从1.93±0.09g/L提高到2.34±0.13g/L;地鳖虫醇提物在剂量为55mg/L,以及松毛虫醇提物在剂量为35mg/L时,对胞内多糖的生产也具有促进作用。此外,蜣螂醇提物在剂量为20mg/L时,对胞外多糖的生产具有促进作用,产量从520.3±20.2g/L提高到589.5±24.1mg/L。结果提示药用昆虫中含有促进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的功能因子。 相似文献
76.
77.
人工合成的黑曲霉NRRL3135菌株植酸酶基因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NRRL3135菌株植酸酶基因为对象,通过基因人工合成的方法去除了该基因的内含子与信号肽编码序列,换用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密码子以优化其表达。该人工合成植酸酶基因(PhyA-as)以N端融合的方式正确插入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通过电击将重组表达载体整合入酵母染色体DNA中得到重组转化子。SDSPAGE结果与表达产物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植酸酶得到分泌表达,且与天然产物性质基本一致。筛选得若干株高产基因工程菌,其中SPANⅢ菌株达到了在摇床培养条件下,每毫升发酵液产生165000u植酸酶的水平,基本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转mCry1Ac基因玉米BT799对斑马鱼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的饲用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评估转mCry1Ac基因玉米BT799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本研究以斑马鱼为受试动物,设置5个处理:含20%转基因玉米膨化饲料组(GMF)、含20%亲本玉米膨化饲料组(PF)、转基因玉米粉(GMM)、亲本玉米粉(PMM)以及商业饲料对照组(CF),通过98 d的喂养试验,调查斑马鱼的生长表现、组织病理、繁殖、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敏感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转mCry1Ac基因玉米对斑马鱼的各项生长指标、肝脏、脑和肠道的组织病理、产卵量、受精卵孵化率、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SOD、CAT、热激蛋白70(HSP70)和卵黄蛋白原(VTG)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在试验后期,饲料组(GMF和PF)和玉米粉组(GMM和PMM)斑马鱼的体重、体长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商业饲料组;饲料组斑马鱼的孵化率显著低于玉米粉组和商业饲料组;饲料组(3.85±0.76)雄鱼肝脏中的VTG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玉米粉组(1.60±0.56).研究表明,转mCry1Ac基因玉米对斑马鱼没有明显生态毒理效应,但由于配制的膨化饲料与商业饲料在营养成分和适口性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个别指标与商业饲料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9.
皮肤癣菌表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是一群浅在寄生性真菌,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在生物分类学上,皮肤癣菌的有性时代属于子囊菌亚门,其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根据大分生孢子的特征可将皮肤癣菌的3个属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