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0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的方法,提高转基因鱼腥藻的产量和人肿瘤坏死因子(hTNF)-α的表达率。方法:在葡萄糖浓度为0~300mmol/L的范围内,进行了转hTNF-α鱼腥藻IB02的摇瓶混合营养培养,用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转基因鱼腥藻的生长和hTNF-α的表达。结果:添加葡萄糖的藻液最高生长密度是未添加葡萄糖的3.5倍,且hTNFa的表达率也提高至4倍。结论:在各种葡萄糖浓度下,葡萄糖的利用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62.
花卉根部植物线虫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龙岩市24种常见花卉根际土壤中鉴定出滑刃线虫属,真滑刃线虫属,螺旋线虫属,拟鞘线虫属,根结线虫属,针线虫属,盘旋线虫属,矮化线虫属,垫刃线虫属和剑线虫属共10属植物寄生线虫,调查结果表明,木本花卉和多年生草本花卉根部线虫群体结构比较复杂,虫口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63.
枇杷属植物等位酶遗传变异及品种基因型指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所收集保存的113个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品种(或株系)和4个野生近缘种[栎叶枇杷(E.prinoides Rehd.et Wils.)、大渡河枇杷(E.prinoides var.daduheensis H.Z.Zhang)、齿叶枇杷(E.serrata Vidal.)、大瑶山枇杷(E.dayaoshanensis Chen.)],共117份材料进行了等位酶遗传变异分析。在12个酶系中共检测到24个清晰位点和59个等位基因,多态位点为21个,位点最大等位基因数为5,体现出枇杷丰富的遗传种质多样性;X^2分析表明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产地品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用于分析的19个多态位点中,有15个位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不同的种材料拥有各自特有等位基因,如Dia-1^c,Dia-2^b,Dia-3^b只存在于大瑶山枇杷中,Est-2^b,Est-3^a只存在于大渡河枇杷中,Idh-1^d仅出现于枇杷品种荔枝枇杷中,体现了枇杷物种间的遗传组成差异;利用11个酶系统22个位点的53个等位基因所构建的枇杷品种(株系)等位酶基因型指纹可以将113个枇杷品种中的111个完全区分,各品种均有自己独特的等位酶基因型指纹,虽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目前所研究的酶系统位点和等位基因变异与枇杷品种果实园艺性状变异间缺乏关联,但等位酶标记仍然不失为枇杷品种鉴别的一种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64.
解兰昌  章海军 《生理学报》1991,43(6):530-536
本文利用激光散斑屈光测试系统详细探讨了夜近视(night myopia)的产生机制。夜近视在环境亮度降低到产生暗视觉时出现,并随亮度继续降低而增大,平均值为1.35D。实验证明眼睛球差和色差不是造成夜近视的主要因素。夜近视数值在暗适应过程中呈增大的趋势。在暗视觉时,由于视野中缺少适宜的刺激,眼睛处于暗焦(dark focus)休止状态,这是造成夜近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天然质粒的聚合酶基因(Bifidobacterium plasmid polymerase,BPP)对人工构建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vector)在长双歧杆菌中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首先电转化质粒pBADs—A和pBADs-BPP至长双歧杆菌,培养鉴定后,接种含质粒pBADs—A和pBADs-BPP的双歧杆菌于AMP^-和AMP^+的MRS培养液中。厌氧培养后,将样品涂布于AMP^+的MRS固体培养板上计数菌落数。结果相同条件下质粒pBADs·BPP组菌落数高于质粒pBADs—A组(P〈0.05)。结论BPP可以增加质粒载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6.
选用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杆粒 (AcMNPVbacmid)为材料 ,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利用RecA基因介导的同源重组 ,将其p74基因剔除 ,并精确地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SpltMNPV)的p74基因进行了替换。所构建的重组AcMNPV杆粒在修饰后的p74基因位点中未留下任何有可能影响该基因表达及功能的选择标记 ,SpltMNPV的p74基因直接位于AcMNPVp74基因的启动子控制下。RT PCR显示替换后的p74基因得到了表达。生物测定结果显示 ,重组病毒AcMNPV杆粒 polhSL74无法通过口服方式感染银纹夜蛾幼虫 ,表明杆状病毒p74基因具有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67.
为了研究盐酸双氟沙星(difloxacin, 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及其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实验采用超滤法测定了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 运用HPLC测定其对应时间点药物浓度, 并分析了血浆蛋白结合率变化对DIF体内处置的影响。实验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为感染组, 健康异育银鲫为对照组。结果显示: 感染组各时间点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感染组与对照组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总药物浓度呈对数关系: y=-9.01ln x+74.34和y=-4.81ln x+65.15, 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游离药物浓度的对数关系式分别为: y=-6.36ln x+64.91和y=-4.36ln x+ 60.63; 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浆药时曲线均可使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描述; 感染组DIF的吸收和消除慢于对照组, 其表观分布容积和曲线下面积大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异育银鲫体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促使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 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导致药物以结合药物的形式储存于血液中可能是导致药物组织分布受限、消除缓慢、长时间滞留于血液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不同碳氮源对胶质芽孢杆菌GSY -1的生物脱硅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并结合方差分析确定影响GSY -1生物脱硅的碳氮源种类及浓度,通过回归实验及响应面分析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然后利用10L发酵罐进行放大实验验证.结果:研究发现,乳糖和尿素对GSY -1生物脱硅的影响均显著,其中尿素10g/L及乳糖13g/L时,培养液中铝硅比(A/S)分别可由2.84提高到5.45和5.42,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尿素10.35g/L、乳糖12.60g/L时,菌株GSY -1的脱硅效果最佳,铝硅比由2.84提高到5.67,增幅达99.65%.经10 L发酵罐放大实验,测得浸矿后的铝硅比为5.07,较浸矿前提高78.52%.结论:乳糖和尿素对胶质芽孢杆菌GSY -1脱硅效果影响显著,响应面法可有效用于GSY -1菌株脱硅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69.
基于林业清查资料的桂西北植被碳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10年林业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和分析了桂西北植被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 研究区域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碳汇变化趋势,植被碳储量由4.19×104t增加到4.27×104t(增幅为1.84%),植被碳密度从29.04t/hm2增加到29.57 t/hm2。(2) 从治理措施、林种起源方式及林种类型来看,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碳密度最大,超过40 t/hm2。2005-2010年,人工植苗、直播、飞播和萌生方式植被碳密度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植被碳密度均呈明显增长(增加3.00 t/hm2),所有林种碳密度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长。 (3)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上,大致表现为西部高、中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西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超过40 t/hm2,中东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低于25 t/hm2。植被碳密度变化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无论是非喀斯特区还是喀斯特区的植被碳密度都有增长趋势,其中有7个县市植被碳密度升级为更高等级。研究表明,随着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治理措施的实施,区域植被碳密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好转。  相似文献   
70.
藻类批量培养中的比增长率最大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批量培养谷皮菱形藻、莱茵衣藻、粉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羊角月牙藻和铜绿微囊藻等六种藻类,在对数生长期,逐日计数而确定比增长率最大值(μmar),发现(μmar)值出现的时间在各种藻类中不同。同时讨论了每种藻类的(μmar)与营养物质、光强、温度和起始浓度之间的关系。铜绿微囊藻的(μmar)在一定的总磷(TP)浓度范围内随TP浓度呈上升趋势。根据获得增大率最大值的条件,对它们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生态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