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中国绿豆应用型核心样本农艺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效率,建立了我国绿豆(Vigna radiata)应用型核心样本。该样本既包括了资源库中具有特异性状的种质和曾经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也包括了在育种中使用频繁的亲本及苗头品系等。农艺性状变异分析表明,该核心样本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是绿豆种质资源的代表性样本。聚类分析可将核心样本分为4大类,但类别内种质与其地理来源相关性不明显。不同来源表型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性状间的一致性存在差异。但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均与当前育种目标相接近,说明该核心样本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2.
绿豆抗豆象育种后代F2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选用抗豆象品种(系)VC6089A-6、VC1973A×V2709-2、V2 802,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品种中绿1号(VC1973A)和中绿2号(VC2917A系选)作亲本, 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配置杂交组合.对20个杂交组合后代F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抗虫性分析,发现株高和抗虫性有超亲遗传现象,杂交优势明显;单株荚数普遍低于亲本, 而单荚粒数略高于亲本,百粒重与亲本之间差异不明显.抗虫基因有抗性累加效应,3份抗虫材料的抗虫基因可能不在同一位点上.单株荚数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且遗传变异程度大与抗虫性相关性不紧密,在后代选择时,应以单株荚数为主攻目标,其次是株高、荚粒数、百粒重和抗虫性.初步认为从P1×P4、P1×P5、P2×P4、P4×P2、P2 ×P5、P5×P2和P5×P3组合后代中选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3.
绿豆抗豆象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豆象(Callos0bruchun chinensis L.)是豇豆属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库害虫.本研究通过抗豆象杂交育种后代VC1973A/TC1966 F1、F2和VC1973A/(VC1973A/TC1966 F2)BC1F1及TC1966/(VC1973A/TC1966 F2)BC1F1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绿豆抗豆象性状符合31的遗传分离规律,证明绿豆对豆象的抗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Aa)控制,抗虫性为显性(A),感虫为隐性(a).  相似文献   
34.
中国饭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饭豆耐瘠、耐旱、抗病虫性强,是绿豆、小豆等近缘栽培作物育种的优异基因来源。但饭豆种质资源研究落后,利用效率低。本文首次对我国保存收集的饭豆种质资源进行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饭豆种质资源质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但不同变异类型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大部分稀有变异类型呈区域性分布。数量性状也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98%之间,其中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株高>百粒重>单荚粒数>生育期>荚长。不同地理来源饭豆资源群体的数量性状变异水平也存在差异。聚类分析不能完全把同一省份来源的种质聚在一起,但是个别省份的有些种质成簇出现在聚类图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成簇种质的数量性状和经纬度来源比较一致,可能为重复保存。最后以聚类分析为基础,按照比例法进行类内随机取样,并经评价和补充调整等构建了我国饭豆核心种质157份,为有重点有选择地深入开展饭豆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等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相似文献   
35.
绿豆是我国传统的杂粮作物,遗传研究基础薄弱,优异基因发掘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本研究在前期SNP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基础上,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株高、主茎分枝、荚长、荚宽、单荚粒数、种皮色、种皮光泽、籽粒分布密度、初花期、叶绿素含量、百粒重等11个表型性状的数据调查分析及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绿豆种皮色为简单单基因控制,种皮光泽的遗传则较为复杂,数量性状中除百粒重外均不符合正态分布。11个性状共检测到20个QTL,分布在8个连锁群的14个非重叠区间。其中LG5、LG3、LG10分别检测到多个性状相关QTL,且定位区间重合。荚宽检测到的QTL最多,分别位于LG1、LG5、LG7和LG11,表型贡献率为5.5%~12.3%不等。单荚粒数、种皮光泽、种皮色及主茎分枝则各检测到单个QTL,其中种皮光泽(LG5)和种皮色(LG4)QTL位点的表型贡献率分别是61.0%和69.7%。结合KEGG和SNP变异分析,发现18个与农艺性状有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升绿豆分子遗传学研究水平,为新基因发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6.
绿豆抗豆象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是豇豆属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库害虫。本研究通过抗豆象杂交育种后代VCl973A/TCl966F1、F2和VC1973A/(VCl973A/TC1966F2)BC1F1及TC1966/(VC1973A/TC1966F2)BC1F1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绿豆抗豆象性状符合3:1的遗传分离规律,证明绿豆对豆象的抗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Aa)控制,抗虫性为显性(A),感虫为隐性(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