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70篇
  74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01.
在植物基因组中, 叶绿体DNA (cpDNA)序列可以向核基因组转移成为核质体DNA (NUPT)。NUPTs在植物染色体(包括性染色体)的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相关研究比较缺乏。以雌雄异株植物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为材料,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基因组NUPTs进行注释及分析, 并选取叶绿体基因组反向重复区(IR) 2个片段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 石刁柏核基因组中有2 239个NUPTs序列的插入, 总长度为565 970 bp, 占核基因组的0.047%。不同染色体上插入的NUPTs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Y染色体上的NUPTs数量、密度及总长度均高于其它染色体, 表明NUPTs在石刁柏性(Y)染色体上累积的更多。石刁柏叶绿体基因组中的IR区、大单拷贝区(LSC)和小单拷贝区(SSC)序列均能够向核基因组转移, 但IR区序列转移频率更高。此外, 对2个IR区的叶绿体序列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其中AocpIR1主要分布在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 而AocpIR2特异性分布在Y染色体上。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石刁柏基因组的结构及其性染色体的演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02.
对采自芜湖市三个不同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17个克隆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rDNAITS1序列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不同克隆间COⅠ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14.0%,平均为5.1%;ITS1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7.4%,平均为2.2%。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NJ树、MP树、ML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7.2%-14.0%。基于ITS1序列构建的同样四种分子系统树也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但其中的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不同,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9%-7.4%。混交雌体和雄体间的交配实验结果表明,轮虫各姐妹种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应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一致;ITS1序列进化速率较低,不宜用于轮虫姐妹种的准确甄别。COⅠ基因进化钟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姐妹种间,克隆LE9所属的姐妹种早在8百万年前便分化形成出来,HE1、HE2、HE4-7所属的姐妹种于5百万年前分化产生。  相似文献   
703.
笼养条件下冠斑犀鸟合作繁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3~2005年,每年的2~10月,通过对南宁动物园犀鸟园一窝处于繁殖中的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生殖合作的观察。结果发现,冠斑犀鸟的生殖合作行为属于“巢中帮手”类型。帮手鸟的介入方式是通过食物传递为纽带,从接触雄亲鸟为起点,帮助雄亲鸟运送食物、哺育和护巢。它们之间无亲缘关系,合作是一种互惠合作式的利它行为。帮手的存在主要是性比率失调。  相似文献   
704.
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对保安湖进行了水样采集,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 在优化物种鉴定和丰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考察了保安湖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共鉴定到浮游动物OTU 374种, 其中原生动物282个; 枝角类45个; 桡足类26个; 轮虫21个。从季节来看, 夏、秋季保安湖的浮游动物多样性高; 从湖区来看, 肖四海和主湖区浮游动物多样性高。季节因素对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湖区影响。保安湖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 水体温度、叶绿素a是影响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不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同, 总体可分为5类。其中原生动物优势类群为混合营养的纤毛虫和丝足虫, 同硝氮、化学需氧量、温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同环境因子的关系较为相似, 与溶氧、叶绿素a、正磷酸盐存在明显相关。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方法对保安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开展了研究, 为从浮游动物这一角度来理解保安湖这一江湖阻隔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705.
塔尔玛桥东-扎扛一带是近年发现的藏北地区第二个有可靠生物化石依据的奥陶系出露区。描述的鹦鹉螺化石是该区鹦鹉螺化石的一小部分,包括1新属、2新种和1未定种,分别是Taermaocerasgen.nov.,Taer-maocerasregularegen.etsp.nov.,Taermaocerasovatumgen.etsp.nov.及Taermaocearssp.。  相似文献   
706.
于澜  张亮  张蕾  王芳  刘梓谕  程林峰  薛添  吴兴安  徐志凯  张芳琳 《生物磁学》2013,(30):5811-5816,5824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的糖基化与病毒的感染性和免疫原性等的关系,构建含有汉滩病毒(HTNV)囊膜糖蛋白(GP)糖基化位点突变体的重组假病毒。方法: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分别突变了HTNV 76-118株的5个N-糖基化位点并克隆入慢病毒表达载体,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构建5株重组假病毒。感染HEK293细胞后,进行RT-PCR鉴定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经测序显示构建的含有N-糖基化位点突变体的5个重组假病毒原序列中的天冬酰胺(N)均被置换为谷氨酰胺(Q)。RT-PCR结果显示5个重组假病毒均有HTNV GP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5个重组假病毒均可表达HTNV的Gn和Gc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HTNV包膜糖蛋白糖基化位点突变体的5个重组假病毒,分别命名为rLV-M1、rLV-M2、rLV-M3、rLV-M4和rLV-M5。本研究为明确N-糖基化对汉坦病毒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工具,并为汉坦病毒疫苗及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07.
高铜、高锌猪粪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定了高Cu、高Zn猪粪条件下Cu、Zn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Cu、Zn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正相关(a=0.05,rCu=0.99,rZn=0.99),与体重增长率显著负相关(a=0.05,rCu=-0.99,rZn=-0.96).蚯蚓个体对Cu、Zn的耐受程度不同,其毒性阈值(引起蚯蚓个体死亡浓度)分别为:Cu250mg·kg-1、Zn400mg·kg-1.LD50分别为:Cu646.68mg·kg-1、Zn947.38mg·kg-1.复合污染情况下,Cu浓度为250、500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协同效应;Cu浓度为750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拮抗效应,可见,猪粪中Cu、Zn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8.
709.
耐氮固氮菌接种水稻后,能够附着秧苗根系移动而迁移,其数量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少,耐氨固氮菌在水稻根际存活时间早造为7—8周,晚造5—8周.它们在水稻根际附近的泥土中存在时间较短,为5周左右。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当水稻根际有耐氨固氮菌存在时,接种耐氨固氮菌的水稻根际乙炔还原活性比对照高1-2倍。  相似文献   
710.
我国是一个恐龙大国,云南的禄丰、四川的自贡及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但中国第一条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出土地点是在黑龙江省嘉荫县渔亮子。1902年,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恐龙化石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渔民非常惊奇地发现了这些大骨头化石,但不知是何种动物的骨头这样粗大。这一消息被当时的俄国军官打听到,他们前来调查采集,将采到的大骨头化石误认为是猛犸象,并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这一报道引起俄国地质学家的注意。1915年至1917年,俄国地质工作者连续三年来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采集了一些恐龙化石。他们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装成了一具鸭嘴龙化石,高4.5米,长约8米,定名为鸭嘴龙科满洲龙属,陈列在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嘉荫出土的这些化石大多呈暗褐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