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致蛋鸡血管瘤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c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年来我国商品蛋鸡群中以血管瘤为主要表型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为控制ALV-J在鸡群中流行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自血管瘤或者血管瘤与髓样细胞瘤(Myeloid Leukosis,ML)并存的3株蛋鸡ALV-J毒株前病毒DNA的全序列及3株商品蛋鸡血管瘤型分离毒和1株商品蛋鸡ML型分离毒的致瘤关键性序列进行研究。【结果】来自血管瘤或者血管瘤与ML并存的商品蛋鸡分离毒株与来自肉鸡分离毒株的全序列差异明显,在遗传进化树上分属两个大的分支;研究发现商品蛋鸡血管瘤及ML混合病例分离毒JS09GY3与JS09GY6株的引物结合位点(Primer Binding Site,PBS)-Leader中出现极为罕见的连续19bp的插入突变,其与劳斯相关病毒1(Rous Associated Virustype1,RAV-1)、劳斯相关病毒2(Rous Associated Virustype2,RAV-2)及劳斯肉瘤病毒施密特-鲁宾二氏[Rous sarcoma virus(strain Schmidt-RuppinB),RSV-SRB]毒株序列相同;通过对U3区调控元件的分析,发现血管瘤商品蛋鸡病例分离毒NHH与JS09GY5的U3区各发生1处连续序列缺失,出现了极为独特的c-Est-1、TCF11及C/EBP结合位点,这些调控元件可能与病毒的致肿瘤特性相关;所测的5株血管瘤商品蛋鸡分离毒均保留完整E元件,而所有肉鸡分离毒的E元件均发生了几乎相同的大部分序列缺失;首次发现血管瘤商品蛋鸡分离毒JS09GY3的E元件中有11bp的连续插入序列。【结论】商品蛋鸡血管瘤型ALV-J与肉鸡分离毒在全序列上差异明显,U3、DR1和E元件等区域有一部分特殊的突变与毒株的宿主类型和肿瘤表型有一定关系,其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而血管瘤型、髓细胞瘤型ALV-J可能是ALV-J与其它反转录病毒的重组毒。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讨CT灌注评价高碳酸血症模型下正常大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行性;研究大鼠CT灌注参数变化率与α-SMA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0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300g,在吸入空气和吸入高浓度CO2混合气体(10%CO2和90%空气组成)后15min,分别使用GE16层Light Speed CT扫描仪对大鼠脑尾状核层面进行CT灌注扫描,原始图像经GE ADW4.2工作站Perfusion3.0脑部灌注软件处理后产生灌注曲线及伪彩图像,两次扫描前均测定大鼠的血液CO2分压、pH值等血气分析指标。检查结束后24h内,大鼠取脑固定,在尾状核中心层面切片,进行脑组织HE染色及鼠特异性SMA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正常大鼠右侧尾状核在吸入空气和吸入高浓度CO2混合气体后CT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透过时间(MTT)的变化有无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检测大鼠右侧尾状核的SMA阳性血管染色计数与灌注参数CBV和CBF在CO2分压升高前后的变化率相关性。结果所有大鼠在吸入含10%CO2和90%空气的混合气体15min后,动脉血CO2分压均明显升高(t=9.39,P0.001),血浆pH值降低(t=13.49,P0.001)。正常SD大鼠右侧基底节区CBV、CBF、PS每100g组织分别为(10.28±4.01)mL、(304.95±88.77)mL/min、(0.26±0.37)mL/min,MTT值为(1.48±0.07)s;吸入10%CO2和90%空气的混合气体后右侧基底节区CBV、CBF值明显增加,每100g组织分别为(19.25±8.42)mL(t=4.92,P=0.001)和(507.33±167.94)mL/min(t=6.75,P0.001);吸入混合气体前后CBV、CBF增加百分比分别为(87.14±46.45)%、(65.75±22.05)%;PS及MTT变化不显著(P均0.05)。大鼠脑组织α-SMA阳性染色血管计数为(12.7±3.23)条/高倍视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正常脑组织的CBV和CBF变化率与其α-SMA阳性计数之间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652和0.890,P均0.05)。结论 CT灌注技术在改变血液CO2分压的条件下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大鼠正常脑组织高碳酸血症前后CT灌注参数变化率与成熟血管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203.
Epichloë内生真菌感染能够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但关于内生真菌感染对宿主植物叶形状和叶面积的研究很少。该研究以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为实验材料, 采用长宽系数计算和扫描测定叶面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内生真菌种类和羽茅母本基因型对羽茅-内生真菌共生体叶形状和叶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内生真菌感染与否、内生真菌种类和宿主母本基因型对反映叶形状的叶校正系数、叶片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影响, 经计算与验证, 确定了羽茅叶片的校正系数为0.594 9。采用该校正系数及叶长宽计算的叶面积与实测叶面积无显著差异, 且二者均未受到内生真菌感染与否、内生真菌种类或宿主植物母本基因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4.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因其高传染性和不可治愈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HIV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发病机制、抗逆转录病毒耐药及肠道免疫激活的相关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降低肠道黏膜免疫和导致持续炎症的独立风险因素。肠道菌群参与或干扰抗病毒药物的代谢,造成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移位,激活不同的T细胞亚群的免疫活性,产生炎性因子导致CD4+细胞数量持续低下。某些特定的益生菌及粪菌移植(FMT)可调节HIV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延缓AIDS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205.
凝结水是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 已有研究表明, 一些沙生植物可以通过叶片吸收凝结水以改善其水分状况。该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黑沙蒿(又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两种植物的叶片是否具有吸收凝结水的能力, 并探究叶片吸水的途径及运移的通道。分别将黑沙蒿与北沙柳失水和未失水离体枝条置入人工模拟加湿室中, 使用高丰度氘水标记的凝结水进行浸润实验, 比对浸润前后枝条质量、叶片水及茎水氢同位素丰度变化, 确定黑沙蒿和北沙柳的叶片吸水能力; 并将盆栽黑沙蒿和北沙柳整株置入人工模拟加湿室, 使用荧光标记的凝结水进行浸润实验, 比对浸润前后叶片、小枝荧光显像, 确定黑沙蒿和北沙柳叶片吸收和运移凝结水的途径。结果显示: (1)黑沙蒿和北沙柳未失水枝条在浸润前后质量无显著差异, 黑沙蒿和北沙柳失水离体枝条在凝结水浸润后质量显著提高了2.04%和6.74%, 叶片水氘丰度提高了170.10‰和104.09‰, 茎水氘丰度提高了10.52‰和12.72‰; (2)荧光标记凝结水浸润后, 荧光示踪剂分布在黑沙蒿和北沙柳叶片的角质层、气孔、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维管束中, 黑沙蒿叶片的厚角组织中也发现了荧光示踪剂, 两种灌木小枝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和髓中均观察到荧光。以上结果表明, 毛乌素沙地两种典型灌木叶片均具有吸收凝结水的能力, 水分亏缺植株的吸水能力更强; 两种灌木叶片通过气孔或角质层吸收凝结水, 并通过叶肉运移至维管束乃至小枝。黑沙蒿与北沙柳叶片具有的吸水功能可能是其适应干旱期水分亏缺的重要水分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6.
目的:探讨乳房基底部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实验性乳腺炎大鼠血清中自由基和抗氧化酶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0只SD雌性大鼠,其中的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抗生素组和移植BMSCs组,每组20只。通过乳头管灌注内毒素的方法建立实验性大鼠乳腺炎模型,对照组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组基底部注射抗生素(5000 U/侧);移植BMSCs组乳房基底部移植BMSC 50μL(1×106个),试验0 d时灌注内毒素,1 d时注射BMSCs、抗生素及生理盐水,-1、0、3、5、7 d分别采血样,制备血清,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还原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结果:移植BMSC组能显著降低乳腺炎大鼠血清中7 d时MDA、NO水平(P〈0.05),且MDA水平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移植BMSCs组7 d时血清中GSH-Px水平和1、3、5 d时CA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结论:BMSC能显著降低乳腺炎大鼠血清中后期NO和MDA水平,提高血清中前期CAT和后期GSH-PX,从而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7.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剖面微生物特性对植被和坡位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T)、灌丛(S)、原生林(PF)(中坡位)不同植被类型,原生林上、中、下不同坡位,按土壤发生层采集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20-30 cm,草丛和灌丛;30-50 cm,原生林)、淀积层(B层,70-100cm)样品,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MBN))、微生物碳熵、氮熵(ratio of SMBC to soil organic carbon (qMBC)、ratio of SMBN to soil total nitrogen (qMBN))、土壤基础呼吸(soil basic respiration (SBR))以及代谢熵(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qCO2))的剖面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土层深度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基础呼吸,随植被恢复,SMBC、SMBN、SBR由草丛、灌丛、原生林依次上升,并随土壤发生层位的加深逐渐减少,qCO2在3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T>PF>S;原生林A层SMBC,SMBN在各坡位间均显著高于AB层、B层,SBR在A层由下坡位至上坡位递减,而在AB和B层的上、下坡位间无显著差异,qCO2坡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SMBC与SMB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P<0.01,n=45),且SMBC、SMBN、SBR分别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明显改善,且坡位对A层土壤的影响较AB层和B层更显著,对于维持土壤微生物调节的土壤养分循环功能,调控土壤氮素营养与土壤有机质同等重要,这为合理制订喀斯特生态恢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8.
分析了中国分布单叶蔓荆的种内变异.每个居群随机采取5个以上的完整植株,以16个居群单叶蔓荆作为分类运算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ti,OTU),选取11个有变异的形态学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形态性状以各植株的平均值作为OTUs的原始数据,形成16×14的原始数据矩阵,对矩阵进行聚类分析.根据Q...  相似文献   
209.
目的应用Micro-CT研究不同剂量CdCl2染毒后大鼠胫骨松质骨骨小梁密度和骨微结构的差异。方法 24只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和0.1、0.5、1.5 mg/(kg.bw)CdCl2,每周称体重,并根据体重调整注射量。染毒后第8周对所有大鼠左侧胫骨近端进行活体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选取距生长板远端0.8、1.2 mm厚的骨组织为感兴趣区域,进行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镉染毒组大鼠体重和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下降,高剂量组和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镉染毒组大鼠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及骨小梁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镉染毒组大鼠胫骨骨小梁分离度及骨结构模型指数都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并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二维及三维图象显示,镉作用后大鼠胫骨骨髓腔增宽,骨量、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连接明显减少,板状骨数量减少,杆状骨数量增加。结论镉染毒对大鼠胫骨骨量及骨微观结构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210.
目的:通过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与人类1型糖尿病相似的C57小鼠糖尿病模型,研究建模剂量和成模率。方法:将32只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和实验组(B)。实验组(B)可分为低、中、高剂量组(50 mg/kg、70mg/kg、90 mg/kg)(n=8)。两组都喂普通饲料1周后,B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TZ,测定注射前、注射后1周、2周、3周、4周、5周的空腹血糖和体重,观察小鼠饮食、饮水和排尿情况。STZ注射第3周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结果:给药前A、B组体重和血糖无显著差异,给药1周后,B组饮水量和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减轻。C57小鼠用药2周后,中剂量组达到建模标准,成模率75%。各剂量组均出现了糖耐量异常。结论:诱导建立C57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方法是连续5日腹腔注注射STZ,适宜剂量为7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