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41.
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37  
马健荣  邓建明  秦伯强  龙胜兴 《生态学报》2013,33(10):3020-3030
蓝藻水华是富营养化湖泊常见的生态灾害,通过产生毒素、死亡分解时使水体缺氧和破坏正常的食物网威胁到饮用水安全、公众健康和景观,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发生机理是进行防治的基础。综述了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的主要假说和证据,主要分为环境因子(营养盐、氮磷比、温度、微量元素、浮游动物牧食、水文和气象条件等)和生理生态特性(伪空泡、胶质鞘、CO2浓缩机制、适应低光强、贮藏营养物质、防晒、产毒素和固氮等)两个方面;评述了主要新理论,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寻找一两个关键因子并不能阐明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现存的理论或假说尽管已经在蓝藻水华的防治实践中产生重要作用,但仍然未能清楚地阐释其发生的客观规律。认为蓝藻水华是在各种环境因子(外因)的耦合驱动下,水华蓝藻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生态特性(内因),产生巨大的生物量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在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下集聚于水表而形成。因此水华机理的研究应同时关注水华蓝藻的生理生态学规律和蓝藻水华发生的各种环境条件。不同环境因子协同影响水华蓝藻的不同生理生态特性的表达,从而影响水华的发生过程,将可能是以后研究的重点。蓝藻水华机理的研究在微观方面正趋向于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蓝藻生理过程,宏观方面则将广泛应用遥感遥测技术观测全湖蓝藻的变化规律。今后加强对水华蓝藻生理生态特性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和环境多因子耦合作用于蓝藻水华过程的研究将有重要意义。蓝藻水华的机理研究包括现象、过程和原因3个层次的问题,通过大量的现象和过程的研究,不断揭示其发生过程中水华蓝藻的群落演替、种群发展、细胞活性和分子机理等变化规律,才能找到其发生的真正原因,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更好的治理措施。在蓝藻水华防治方面,控制营养盐和生态修复可能将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最根本最有效和最具操作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2.
镁、锰、活性炭和石灰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镉污染土壤上施用石灰、硫酸镁、硫酸锰和活性炭不同用量以及交互作用对小麦生长和吸收重金属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施用适量的硫酸镁、硫酸锰或与石灰配合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单施石灰或与活性炭配合施用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与对照(CK)相比,所有处理秸秆产量均下降.施用硫酸镁能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秸秆中Cd浓度,且随用量的增加两增大.低量硫酸锰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和秸秆中Cd浓度,高量反而增加小麦对Cd的吸收.石灰、活性炭单独施用或配合施用都能明显减少小麦对Cd的吸收,但籽/杆中Cd比却随石灰用量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叶面喷施硫酸镁对降低小麦吸收镉的效果与土施相当,但叶面喷施硫酸锰却比土施硫酸锰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的镉浓度与吸收量.硫酸镁与硫酸锰,或石灰、硫酸镁和硫酸锰3种物质配合施用,对小麦籽粒镉浓度和吸收量的降低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对抑制小麦体内镉从秸秆向籽粒的转移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3.
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S)及其近等基因恢复系是研究核 质互作机制的重要遗传资源和理想模式体系.目前认为,CMS-S花粉败育是由其线粒体内细胞质不育基因orf355-orf77表达的毒性蛋白引起,而核育性恢复基因Rf3可通过引发orf355-orf77转录本的降解而解除其毒性作用,使花粉育性得以恢复.本研究采用Northern杂交和3′-RACE技术确定了orf355-orf77转录本的剪切位点,并发现在育性恢复的花粉中,orf355-orf77转录本被剪切成小片段之后聚合了poly(A)序列,推测这一过程加速了mRNA分子的降解,是育性恢复的关键环节.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orf355-orf77转录本6个剪切位点的侧翼序列,发现在剪切位点下游10个碱基的位置均含有5′-CCACA-3′序列,推测该序列受到特定功能蛋白的识别,然后募集核酸内切酶对其进行剪切.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玉米CMS S育性恢复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4.
采用定量喷雾法测定了绿僵菌、白僵菌以及3种杀虫剂对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低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a09与3种杀虫剂混配后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4种昆虫病原菌菌株均对樟巢螟2~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效果,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孢悬液处理后,死亡高峰期在3~4 d;白僵菌GDLY9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浓度为1×109孢子/mL下LT50和LT90分别为3.01、3.95 d,金龟子绿僵菌Ma09、3297效果相当,黄绿绿僵菌Mf985的LT50相对低一些,但是LT90优于金龟子绿僵菌Ma09和3297。金龟子绿僵菌Ma09与苯氧威、除虫脲和短稳杆菌混配后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协同指数分别为20.43、27.53和33.13。  相似文献   
145.
兰科植物是开花植物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其花高度进化,具有花瓣状的萼片,特化的唇瓣和雌雄蕊合生的蕊柱,是单子叶植物花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近年来有关兰花花发育基因调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兰花开花转换和兰花花器官的形成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兰花花发育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文心兰、蝴蝶兰和石斛兰的花发育相关基因,并推测了兰花花被的进化发育过程,认为兰花的DEFICIENS(DEF)类基因在早期经过两轮复制,形成了四类DEF基因,从而促进了花萼与花瓣的分离、侧瓣与唇瓣的分离。该文最后对今后兰花花发育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6.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一系列慢性刺激的损伤修复反应,以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许多研究证明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与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因此,肝星状细胞激活机制及抑制活化途径的研究和发现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关键。目前,国际上肝纤维化药物研发的思路之一是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即肝星状细胞激活机制中寻找分子靶点。近年来,对各种使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信号通路及相关抑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肝星状细胞活化是多条信号通路相互协调的结果,其复杂性、未知性造成了阻断方式的特异性、多样性,使该研究还仅限于实验室阶段,要想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大量实验证明。该文就最新发现的肝星状细胞激活和抑制及相关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7.
饶龙  钱明惠  夏斌  秦长生  徐金柱 《昆虫知识》2011,48(6):1843-1849
抑性欲素(anti-aphrodisiac)是雄性昆虫在交配过程中留给雌性的气味物质,该物质可以降低交配过的雌性对其它同种雄性的吸引力。本文综述了有抑性欲素研究报道的昆虫种类、抑性欲素对蝶类性行为的影响以及赤眼蜂对昆虫抑性欲素利用情况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8.
三种沉积物改良措施比较及其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沉水植物的生活史中,沉积物提供植物固着基质和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对沉水植物的兴衰有长期且深远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北里湖沉积物经过3种处理(覆盖砂、锁磷剂、粘土)后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的影响,初步获得该湖生态恢复中适宜沉水植物生长的沉积物的最佳改良措施.结果表明:3种沉积物处理对沉积物的化学性状改变相对不大,而对物理性状改变效果较明显;生长于砂、锁磷剂和粘土处理的沉积物上的苦草株高、生物量和根冠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01);生长在砂处理上的苦草的生物量和株高最高,根系指标(表面积、体积、根尖数及长度)也证明砂处理对苦草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锁磷剂和粘土处理对苦草生长效果不明显,甚至抑制其生长.因此,北里湖沉积物的改良采用砂处理方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9.
炮制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数中药的炮制机理尚不明确,亟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组分结构理论被提出并应用于指导中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系统探讨了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借鉴组分结构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进行炮制过程的组分含量变化研究、组分体内过程研究、组分药效毒性研究、组分代谢组学研究等,并展望了组分结构理论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通过组分结构理论结合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有望更好地研究揭示中药炮制机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究酶解对生姜出汁率及姜汁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并测定经过酶解处理及未经酶解处理的生姜姜汁对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抑菌活性。方法新鲜的生姜清水洗净后切块,放人组织捣碎机中打浆,所得浆液利用果胶酶和淀粉酶进行酶解。采用共培养法测定了制得的姜汁对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抑菌活性。结果最适酶解条件为,加入3nag淀粉酶60℃酶解50min,灭酶后将pH调至4,再加入3mg果胶酶于45℃酶解50min。结果显示经酶解处理的姜汁对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抑菌率远大于未经酶解处理的姜汁,酶解处理的姜汁其抑菌率最高达到86%。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生姜的出汁率及姜汁对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