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9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转录因子,AP2/ERF这类转录因子主要参与植物的细胞周期、生长发育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由于拟南芥和油菜同属于芸薹属,具有相似的基因信息,利用油菜UniGene数据库,以拟南芥ERF转录因子保守序列为探针,通过电子克隆从一个UniGene Cluster中分离得到三个同类的AP2/ERF转录因子,从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分析、序列比对、进化树、功能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无序化特性进行了预测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油菜来源的BnaERF1、BnaERF2和BnaERF3属于AP2/ERF转录因子的B-2亚族,是亲水性蛋白,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上与AtERF1相似。蛋白质无序化分析发现,油菜BnaERF1、BnaERF2和BnaERF3无序化程度小于拟南芥AtERF1。设计引物通过PCR和RT-PCR方法分别从甘蓝型双低油菜沪油15幼苗的DNA和cDNA中扩增了上述基因,初步分析BnaERF2没有内含子,BnaERF1和BnaERF3有内含子。另外,通过EST丰度分析显示,该类转录因子的表达最高峰在种子中,其次为花,在芽、茎和分生组织中没有检测出表达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2.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也称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闹饕±砘?药物治疗对防治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发生,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不稳定斑块的药物主要有他汀、抗氧化荆等,其主要药理学机制是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因子、抑制MMPs活性等作用.本文对不稳定斑块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研究与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线索.  相似文献   
103.
解析多倍体     
以图列分析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多倍体形成的原因,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多倍体形成过程,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更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104.
对光叶楮扦插生根过程中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3种酶进行了动态跟踪分析。结果表明:IAAO活性在扦插初期逐渐上升,第10d上升到高峰,之后下降再上升,第30d达到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前25d POD活性变化规律与IAAO相似,但30d以后活性一直上升;PPO活性在扦插前期缓慢上升,第20d上升到了最高点,此后变化不大。还研究了IAAO、PPO、POD与不定根的发生和发展关系,认为光叶楮扦插生根可分为愈伤组织形成期、根诱导期和根的伸长期3个阶段,愈伤组织形成期3种酶活性都呈上升趋势,根诱导期IAAO和POD的活性达到高峰;而根伸长期IAAO和POD活性下降,PPO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105.
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回流法苦瓜皂苷的提取工艺。考察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苦瓜皂苷提取率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乙醇提取法最佳工艺组合为A3B1C2D3,即70%乙醇,固液比为1:15,100℃回流提取1.5h,重复提取3次。  相似文献   
106.
茶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从婺源粗老绿茶叶中提取纯化出了茶叶多糖,研究了它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以此来评价该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叶多糖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而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的衰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nm(UV-B)、380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m-1、3.41~13.64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光强穿透深度分别为0.24~0.73m、0.35~1.35m,到达湖面的99%UV-B辐射在0.5m左右表层水就衰减完毕,东太湖和梅梁湾紫外辐射衰减系数存在明显的湖区差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6.60~17.17mg/L间变化,其均值为(9.99±2.48)mg/L;375nm波长处CDOM吸收系数为1.78~6.25m-1,均值为(3.70±1.10)m-1;在短波部分CDOM吸收与DOC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性大致随波长降低而增加,320nm处的线性关系式:ad320=0.885DOC 2.182;紫外辐射衰减主要受制于水体中的CDOM浓度,衰减系数与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著性相关,340nm处的关系式分别为:Kd340=0.82 1.05DOC、Kd340=1.98 1.49ad340。在太湖紫外辐射衰减还要受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衰减系数与DOC、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多元回归的结果明显要高于单独与DOC浓度或CDOM吸收系数的回归结果。  相似文献   
108.
静磁场对大肠杆菌生长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通过对在外加静磁场和正常情况下培养大肠杆茵生长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试验条件下所选磁场对大肠杆茵有明显促进生长的作用,茵落计数结果表明磁场越强作用效果越明显。对试验结果进行Dunnettt检验发现均具有差异显性。  相似文献   
109.
人工发酵古尼虫草中甘露醇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比色法简便、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发酵生产的古尼虫草菌丝中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 ,甘露醇的最大特征吸收峰在 41 2nm处 ,质量浓度在 1 0~ 5 0mg/L范围内线性较好 ,其回归方程 ρ=-0 842 +97 3 2 9A,r=0 9992 ;平均回收率 1 0 0 2 4% ,RSD =0 5 4% (n=5 )。样品中甘露醇采用水提取法 ,提取时间 2h。甘露醇显色后 2 0min内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 ,在测定时要注意排除果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此法测得发酵古尼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含量为 7.4% ,RSD =0 .2 4% (n =6)。  相似文献   
110.
模拟水流条件下初级生产力及光动力学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水动力作用及其他物理因子改变对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999年 5月 8日~ 6月 2 4日在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生态实验槽内进行模拟水动力实验 ,分 3种水流状态 2种光强测定初级生产力及其他相关参数。分析了初级生产力、光合速率的垂直分布 ,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变化 ,并借助光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在静止状态下 ,当水表面光强大于 5 0 0μmol/ (m2 · s)时 ,0~ 0 .4 m处存在光抑制现象 ,最大初级生产力出现在 0 .4~ 0 .6 m,此后由于动力作用使水体悬浮物增加 ,改变了水下光照条件 ,致使最大初级生产力呈向上移动的趋势 ,出现在 0~ 0 .2 m间 ;光合速率在静止状态下随深度递减缓慢 ,而到大水流状态则递减极为迅速 ,大水流状态下的平均光合速率明显低于静止状态和小水流状态 ;基于 2种类型的光动力学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的 P- I曲线相关性很好 ,2种模型模拟的结果比较接近 ,基本上能够反映太湖光合速率随光强变化的实际情况 ;在太湖这种大型浅水湖泊 ,水动力的作用使得水体中悬浮物增加 ,造成光强的迅速衰减 ,这可能会大大降低湖泊的初级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