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颗粒溶素具有溶细胞作用和杀菌活性,其作用对象包括肿瘤细胞、细菌、真菌和寄生虫。颗粒溶素是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的化学刺激物,可以激活许多细胞因子的表达,包括调节激活T细胞表达和分泌(RANTES)、单核细胞化学引诱物蛋白(MCP)1、MCP3、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白介素(IL)-10、IL-1、IL-6和干扰素(IFN)-α。颗粒溶素与感染、癌症、移植、自身免疫、皮肤和生殖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基于颗粒溶素的多功能性,本文针对其作用机制和与临床常见疾病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2.
稻粉虱 Aleurocybolus indicus David etSubramaniam属于同翅目粉虱科 ,是危害水稻的新害虫。 1 996年在该省爆发成灾。它的为害影响水稻分蘖和灌浆结实 ,降低产量。笔者于1 997和 1 998年对稻粉虱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系统研究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田间养虫笼 2个 ,水稻育种缸 2个 ,室内养虫笼 3个 ,室内养虫盒 1 0个。1 .2 饲养方法每个田间养虫笼内放 1个水稻育种缸 ,缸内种水稻。在成虫发生期 ,在抹掉笼内稻叶上所有卵粒后 ,捕捉成虫放入笼内。每笼放 60~ 80头成虫 ,让其产卵。从卵一产下即编号 ,并记录…  相似文献   
43.
疣粒野生稻是优异的种质资源,由于其种子的强休眠性,常规方法很难繁殖成功,本实验利用组织培养方法,通过诱导试管苗和诱导愈伤再分化成苗两种途径,对疣粒野生稻的试管微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疣粒野生稻试管苗及成熟种子。本研究结果表明,疣粒野生稻直接成苗及愈伤分化成苗对培养基的选择性均不强,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疣粒野生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4.
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的凋落物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关键生态过程。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季节变化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类型差异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高山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优势种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叶在雪被期和生长季的分解特征。结果显示:(1)季节变化和植被类型对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生长季且在高山林线最大,暗针叶林中雪被期的质量损失略高于生长季,但差异不显著;(2)林线交错带上高山杜鹃凋落叶分解缓慢,一年干物质失重率为9.62%,拟合分解系数k为0.145;(3)高山杜鹃凋落叶的质量变化主要体现在纤维素降解显著且集中在雪被期,木质素无明显降解,在高山林线上C/N、C/P、木质素/N变化幅度较小且C、N、P的释放表现得稳定而持续。结果表明,季节性雪被对林线交错带内高山杜鹃分解的影响不仅局限在雪被期内,雪被融化期间频繁的冻融作用和雪融水淋洗作用可能会促进高山杜鹃凋落物在生长季初期的分解。总的来看,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雪被的缩减、生长季的延长和高山杜鹃群落的扩张可能加速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45.
选取5年生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幼苗作为试验材料,于生长季模拟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研究不同土壤温度和水分处理对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的影响,以期加深对高海拔树木碳水化合物生理的理解,并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响应和动态变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于人工气候室内采用嵌套设计,设置5个土壤温度梯度(2、7、12、17、22℃),每个温度处理下3个土壤水分处理(干旱处理、正常水分含量处理、饱和水分含量处理)。每9株幼苗为同一个处理,共135株幼苗。试验处理4个月后,测定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可溶性糖、淀粉和NSC浓度。土壤温度对幼苗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土壤低温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干旱和饱和水分胁迫在较高的土壤温度处理下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土壤温度降低,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和NSC浓度并未降低,反而呈现出升高或不变的趋势。。在土壤低温处理下(2和7℃)干旱显著降低了当年生叶的淀粉和NSC浓度以及当年生枝的淀粉浓度;在2和7℃时,干旱和饱和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根中淀粉和NSC浓度。土壤低温和水分胁迫对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影响显著,分配给光合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增多。土壤低温并没有导致碳受限,甚至各器官NSC浓度随着土壤温度降低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土壤低温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不足不是限制川西云杉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原因,从侧面支持了林线形成的"生长抑制"假说。此外,干旱胁迫在土壤低温下很可能会导致川西云杉的"碳饥饿"。  相似文献   
46.
通过模拟增温和功能群去除试验,研究不同功能群的草本植物在岷江冷杉幼苗更新定植过程的作用,分析其在温度升高条件下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温提高了岷江冷杉幼苗的存活率和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但抑制了幼苗的生长和根冠比.岷江冷杉幼苗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尤其是可溶性糖含量与存活率呈显著正相关.不增温处理中,草本植物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促进幼苗的株高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禾本科植物和杂类草抑制了幼苗根系生长和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增温处理中,杂类草的存在提高了幼苗的存活率,莎草科则显著抑制了幼苗根系生长和地下生物量的积累,禾本科植物和杂类草抑制了幼苗的高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模拟增温提高了林线树种岷江冷杉幼苗的存活率,但使其面临来自草本植物更剧烈的竞争,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47.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RAPD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植物病原菌的分型是生物技术应用的新领域,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是亚洲地区水稻的主要病害。前人曾根据不同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将中国白叶枯病菌分为7个致病型⑴。近来,Leach等⑵已开始利用基因组特异的重复顺序对白叶枯病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章琦等⑶也利用相同的探针对我国部分菌株进行了RELP分型,其结果与传统病理学的分类结果有相符之处.但又有相当的不同,说明传统分类结果尚有许多值得探索之处。与RFLP相比,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具有简便和快速的优点,而且相当灵敏,在动植物基因组分型(gennome typing)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4.5〕。我们利用RAPD标记对我国28个菌株进行分型,发现随机引物A-14可用以区分所研究的28个菌株。进而对扩增带型进行了相似百分率分析,并利用另一随机引物A一1 3作了进一步分析。本文是用RAPD方法尝试对部分水稻白叶枯病菌分型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丁桂儿脐贴配合潘生丁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90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抗病毒及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潘生丁口服和丁桂儿脐贴贴脐,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而且观察组治愈时间为(2.5±0.4)天,对照组为(3.1±1.3)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桂儿脐贴联合潘生丁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人群EBI3基因rs6613A/T、rs4905A/G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对168例广西壮族人群EBI3 rs6613 A/T和EBI3 rs4905A/G进行多态性检测,对比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ap Map)公布的中国北京人、日本人、非洲人和意大利人的SNP分型数据,分析5个人群rs6613 A/T、rs4905A/G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在广西壮族人群中,EBI3基因rs6613 A/T位点AT基因型最常见,约为49.4%;T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约为52.1%;rs4905A/G多态性位点AC基因型最常见,约为48.2%;C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约为50.9%。EBI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广西壮族人群EBI3基因rs6613A/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北京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洲人、日本人、意大利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13基因rs4905A/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北京人和日本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洲人和意大利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BI3基因rs6613 A/T和EB-13 rs4905A/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与其他种族和地区人群相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某些疾病在不同人群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0.
冯莹 《植物学报》1983,54(5):634-641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片为研究材料,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不同激素(6-BA、GA3和NAA)浓度组合对叶片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分别采用二因素、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法比较6-BA+NAA不同浓度组合、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MS+1.0 mg?L -1 6-BA+1.0 mg?L -1 GA3+0.3 mg?L -1 NAA是抑制青钱柳叶片外植体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诱导率100%; 改良MS+0.5 mg?L -1 6-BA+0.2 mg?L -1 NAA是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最佳培养基, 其褐化率为0, 愈伤组织增殖倍数达4.80倍, 愈伤组织呈黄绿色或黄色, 颗粒状, 颗粒小而紧密、质硬且表面干燥。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青钱柳叶片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褐化问题, 为青钱柳组织培养褐化控制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离体培养途径, 也为青钱柳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