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发状根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2个雷公藤鲨烯环氧酶编码基因,命名为TwSE1(GenBank登录号MG717395)和TwSE2(GenBank登录号MG717396)。序列分析表明,TwSE1和TwSE2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578和1 584bp,分别编码525和527个氨基酸,2条序列相似性为76.18%,但N端序列不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雷公藤鲨烯环氧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以及雷公藤发状根受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后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TwSE1、TwSE2基因在雷公藤根、茎、嫩叶、老叶、花中均有表达,TwSE1在花中表达丰度最高,在根中表达丰度最低;但TwSE2在花和嫩叶中表达量最高,在老叶中表达量最低,且TwSE2在各组织部位的表达量都低于TwSE1。雷公藤发状根经MeJA诱导后,TwSE1、TwSE2基因表达量均上升,都表现为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并于诱导后3h达到一个高水平表达,之后下降,在诱导12h后表达量又迅速上升;在相同诱导条件下,TwSE2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小于TwSE1基因。  相似文献   
52.
为了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导入棉花基因组中,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9为受体材料,用草甘膦除草剂作为筛选剂,通过花粉管通道法最终获得了26个遗传转化事件,EPSPS-G6基因的PCR鉴定结果也同时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入棉花基因组。此外,15 mmol/L浓度草甘膦喷施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TM-1和中棉所49全部死亡,表现为不抗草甘膦;而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26个转化事件,对20 mmol/L浓度草甘膦均表现高抗,对40 mmol/L浓度草甘膦11个转化事件仍表现为高抗。  相似文献   
53.
该研究旨在通过条件培养基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向II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II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AEC2s)分化,为后续研究h UC-MSCs来源的AEC2s在肺部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奠定基础。h UC-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小气道上皮细胞生长基础培养基培养2天后添加生长因子诱导培养,对照组用20%血清的DMEM/F12培养。第14天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及前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pro-surfactant protein C,pro SP-C)。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板层小体。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边形转变,细胞内有pro SP-C表达,培养基上清中有SP-C分泌,透射电镜观察到板层小体;而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未检测到pro SP-C表达、SP-C分泌和板层小体形成。该研究结果表明,体外诱导培养可促进h UC-MSCs向AEC2s分化,通过该方法有望大量获得h UC-MSCs来源的AEC2s用于肺部疾病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检查在主诉非典型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18例主诉非典型眩晕患者的裸眼眼震、视频眼震,结合查体、已有的或者后续的双温试验、听力学检查以及影像学等临床资料,评估视频眼震检查的应用对前庭疾病临床诊断的意义。结果:主诉持续头昏沉感患者10例、飘飘感23例;低头、抬头、坐起、躺下、翻身等头部位置改变时不穏感50例;或者上述动作引起瞬间旋转感35例。以上患者均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和位置试验,裸眼下观察到眼震的患者有19例(19/118,16.1%),均得到临床诊断;视频下记录到眼震67例(67/118,56.8%),其中60例(60/118,50.8%)得出临床诊断。两种方法的眼震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眼震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裸眼下观察。结论:视频眼震检查所采用的眼罩有暗室诱发的效果,方便快捷,较裸眼观察,可显著地增加以下几种主诉非典型(转头时飘飘感,低头、抬头、坐起、躺下、翻身等头部位置改变时不穏感或者瞬间旋转感)眩晕患者眼震的临床诱发率,提供进一步的诊查方向,提高临床上对主诉非典型眩晕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SA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并确诊感染的出生三日内的新生儿106人,以及未感染新生儿57人,将其分为未感染组、一般感染组及败血症组,比较其血清PCT、CRP、SAA、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败血症组的N、PCT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败血症组的WBC高于或者低于未感染组(P0.05);一般感染组的N、PCT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败血症组PCT高于感染组(P0.05)。WBC、N、PCT用于鉴别诊断一般感染和败血症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551、0.580、0.815,当PCT的值设为6.785 ng/mL时,其鉴别诊断一般感染和败血症的灵敏度50.0%,特异度为97.7%。结论:PCT对于诊断败血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有效鉴别一般感染和败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在诊断细菌感染方面是PCT的补充,三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6.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SLN活检肿瘤阳性的患者需要做系统性淋巴结清扫;SLN活检阴性的患者,不需要做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减少手术并发症;目前识别SLN的方法包括生物活性染料示踪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联合示踪法,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s,CNP)标记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以及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标记法。SLN活检技术在乳腺癌、甲状腺癌、胃癌、恶性黑色素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中皆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前哨淋巴结检测方法予以归纳及其在常见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囊泡胞吐作用 (vesicleexocytosis)是由突触囊泡和突触膜蛋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的。参与此过程的很多膜蛋白是蛋白激酶的作用底物。外源性蛋白激酶激活剂能增加突触囊泡释放概率 (releaseprob ability)。但是 ,蛋白激酶如何激活并影响胞吐作用 ,却尚未知晓。一般认为 ,强直后增强 (post tetanicpotentiation ,PTP)是谷氨酸瞬间释放的结果 ,由短时高频刺激引发突触前膜内Ca2 +水平升高所致。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最近发现 ,蛋白激酶C也参与介导PTP。他们发现 ,大鼠海马苔藓纤维末端 (hippocampusmossyfiberterminal…  相似文献   
58.
V型H+-ATPase结构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ATPase存在于所有已知的真核生物中,有极为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几年来,对V-ATPase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很快,对复合体的组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V-ATPase的主要亚基已经完成序列测定及分析,对各亚基生理功能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工作揭示:生物体内以多种方式对编码V-ATPase主要亚基的基因表达和该酶的活力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59.
用一种改进的电泳方法测定抗冻蛋白的分子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针对抗冻蛋白分子量较小的特点,该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Tricine-SDS-PAGE法测定其分子量。采用三层胶系统并在电极缓冲液中以Tricine代替Glycine。  相似文献   
60.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的主要目标。水稻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具有籽粒变大、粒重增加的特点,研究基因组加倍后籽粒大小基因的调控模式,在育种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倍体 -四倍体水稻为材料,分析6个控制籽粒大小基因在幼穗发育中的表达差异,同时结合转基因实验,探讨基因剂量增加对基因表达水平和籽粒大小的影响。结果发现:基因组加倍后,水稻的发育进程不变,但株高增加,叶片变宽,籽粒变大,增大后的籽粒在籼稻表现为长、宽均增加显著,而在粳稻中长度比宽度增加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控制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差异情况,发现这些基因的表达不仅受发育时期的影响,在籼粳亚种间也明显不同,即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基因组加倍的情况下,正调控基因GS5、HGW的表达普遍高于对应的二倍体;负调控基因GS3在籼稻D9311中趋于下调或沉默,而在粳稻DBl中趋于上调,GW2在D9311中上调,而在DBl中趋于沉默。通过转基因实验分析负调控基因GW2在二倍体Bl中的表达趋势,发现其在基因剂量线性增加的情况下,表达水平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导致其籽粒变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水稻中控制籽粒大小的基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中的表达模式,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