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及外排泵基因携带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我院2015-2017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耐药性变化趋势进行分析。PCR技术检测多重耐药菌adeB、adeJ、adeE、abeM四种外排泵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三年时间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385株,检出数量逐年升高,以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为主,分别占32.7%和28.3%。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 (0.0%)、替加环素(0.0%~1.6%)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2.9%~32.0%)。三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有显著升高,超过2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下降超过10%。172株多重耐药菌(44.7%)中,PCR扩增结果显示adeB和adeJ阳性率分别为76.7%和51.2%,并有5株(2.91%)检出adeE基因。结论近三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外排泵是导致其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NUCB2/nesfatin-1对小鼠摄食行为的调控及机制。方法:利用侧脑室埋管,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探讨侧脑室和外周注射nesfatin-1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nesfatin-1(0.3μg,1μg,3μg),注药后4 h夜间进食量明显减少,且呈显著剂量依赖关系(t=2.61~4.78,P0.05~0.01),侧脑室注射3μg nesfatin-1,小鼠前3小时累积摄食量明显降低(t=8.69~10.73,P0.01),且持续降低12小时(t=2.64,P0.05),同时餐间间隔时间明显延长(t=2.66,P0.05),每分钟/1-4 h进食量明显降低(t=2.63,P0.05),且进食每克食物所用时间明显增加(t=3.02,P0.05)。在下丘脑弓状核,外侧区和背内侧核均有NUCB2/nesfatin-1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皮下或腹腔注射nesfatin-1,小鼠进食量和进食行为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中枢nesfatin-1可抑制小鼠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利用噬菌体十二肽库筛选华支睾吸虫童虫模拟抗原表位,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 用纯化的感染华支睾吸虫童虫的大鼠血清IgG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随机挑取19个阳性噬菌体克隆用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对吸光度值较高的11个克隆进行DNA测序.结果 19个克隆中有17个能与大鼠华支睾吸虫童虫期感染血清发生免疫反应.11个A值较高的克隆中有9个插入序列,其中5个不同的独立序列.结论 用童虫期感染血清作为靶分子筛选肽库,得到的抗原模拟表位对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诊断有较高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4.
几种药用植物总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5种药用植物的总多酚含量,对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金银花的总多酚含量最高为0.085 8 mg/mL,5种药用植物多酚化合物浓度顺序为:金银花连翘茵陈海金沙过路黄。海金沙多酚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60℃反应7h,在芝麻油和膏霜化妆品中添加海金沙总多酚提取液,其过氧化值比添加BHT分别低18.27%和15.89%,比不加抗氧剂分别低20.85%和17.97%。连翘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最大,是BHT的2.99倍。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西达本胺对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生长抑制及凋亡调控的作用。方法:设置西达本胺浓度分别为4、8、16、32和64μmol/L的5个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加西达本胺),分别处理DU145、PC3细胞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分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西达本胺处理组可使细胞明显变圆、体积缩小、脱壁细胞增多;MTT法检测显示,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DU145、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并呈时间、剂量正相关(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对照组和16、64μmol/L西达本胺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24%、50.23%;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Bcl-2的表达呈下调趋势,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呈上调趋势,呈剂量正相关。结论:西达本胺对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Bax、Bcl-2、caspase-3及caspase-9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6.
猪I型与II型干扰素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FN)是由多种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生物诱导剂刺激而产生的天然蛋白质,主要功能为抗病毒增殖、调节免疫反应和激活免疫细胞等。本研究克隆并测序了猪干扰素(PoIFN)α、γ、αγ及ω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His/PoIFN-α、pET-His/PoIFN-γ、pET-His/PoIFN-αγ和pET-His/PoIFN-ω,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进行表达,经纯化、复性得到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Marc-145/PRRSV、Marc-145/VSV、PK-15/VSV、Vero/VSV、MDBK/VSV系统上进行抗病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猪α和αγ融合干扰素有较为显著的抗病毒活性,抗PRRSV活性高达108U/mg;猪γ干扰素活性效价约为α干扰素的1/2到1/3;猪ω干扰素几乎未检测到抗病毒活性,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对干扰素在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虽然斑马鱼等实验用鱼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类重要模型动物,但对于在集约化人工养殖过程中实验鱼的疾病却研究很少。实验用斑马鱼严重的健康问题使其在研究中常出现大面积甚至毁灭性的死亡。常见的感染也可以危及很多实验室的鱼群。因此,培育健康的实验用鱼群,建立必要的质量控制标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为我国实验用鱼疾病的控制以及标准化研究和培育SPF斑马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8.
石斛兰花瓣缺乏橙色、蓝色,这与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 DFR)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已报道的石斛兰df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Den. Burana Emerald中分离了dfr基因.将该基因序列正向与反向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并由组成型启动子CaMV35S驱动,成功构建了dfr基因的正义和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C-SDN1和pC-SDN2,并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EHA105,以期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石斛兰花色新品种.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人工诱导斑马鱼干扰素的产生,证实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ifng1-1和ifng1-2的存在,并克隆这两种干扰素基因,构建高效表达载体并做原核表达。方法:通过conA药浴,诱导斑马鱼干扰素γ的表达,即刻提取组织总RNA,并通过RT-PCR方法扩增两种干扰素γ基因。将目的基因连入表达载体pET24a,构建重组载体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将载体转化BL21,并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分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了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构建了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重组载体,并实现了原核融合表达。结论:两种干扰素γ基因都能够被conA所诱生,且具有相似特性,表明两种干扰素γ都不是假基因,都有可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两种干扰素γ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0.
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海金沙中的总黄酮,考查了解吸剂浓度、吸附固液比(g/mL)、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海金沙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70%乙醇作解吸剂,在吸附固液比为1∶6(g/mL),50℃温度下吸附90 min,总黄酮提取率为1.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