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7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80篇 |
专业分类
5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分离鉴定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β-酮脂酰-ACP合酶Ⅲ(β-ketoacyl-ACP synthase Ⅲ,DsKASⅢ)基因并解析其编码蛋白理化特征及功能。依据同源克隆,分离杜氏盐藻DsKASⅢ基因编码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DsKASⅢ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及功能,qRT-PCR检测缺氮条件下DsKASⅢ的表达谱,并检测细胞总油脂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杜氏盐藻KASⅢ基因含有9个外显子,ORF为960 bp,编码蛋白为319 aa。DsKASⅢ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6.21,分子量为33.3 kD。亚细胞定位预测DsKASⅢ蛋白呈镶嵌状锚定在叶绿体内膜上,这种构象有助于利用能量高效率催化生化反应。DsKASⅢ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35.11%)、β片层(25.71%)和无规则卷曲(27.90%)组成。三维模拟显示,DsKASⅢ蛋白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发挥催化功能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DsKASⅢ蛋白与莱茵衣藻KASⅢ蛋白亲缘关系最近,暗示其可能有共同的进化来源。qRT-PCR分析揭示,氮胁迫培养条件下,DsKASⅢ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在缺氮第3天时,表达量达峰值,比正常氮充足培养高1.1倍。氮胁迫培养的藻细胞总脂含量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正常氮充足培养的藻细胞提高49.05%和33.20%。氮胁迫能诱导DsKASⅢ基因的上调表达,进而促进杜氏盐藻细胞合成和积累高量油脂和β-胡萝卜素。研究为全面阐明氮胁迫条件下杜氏盐藻油脂及β-胡萝卜素合成及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12.
^3H-TdR放射性转化细胞经1×10^-5mol/L Foskolin处理24h后,TGFa,c-myc,c-K-ras基因的mRNA表达下降;TGFβ,c-fos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非转化细胞经相同条件处理,TGFa,TGFβ,c-myc及c-K-ras基因表达无显著改变。提示:Forskolin介导的转化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与TGFa,c-myc,c-K-ras基因的转录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13.
除草剂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2,4-D丁酯、‘巨星’、‘世玛’和‘骠马’)对2个小麦品种(‘临优145’和‘临汾138’)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使小麦灌浆期间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一直较低,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巨星’使灌浆前期的SPAD值和Pn较高而中后期快速下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产量与对照相近;‘世玛’使灌浆前中期SPAD值和Pn较低但后期下降缓慢,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骠马’对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较小。2,4-D丁酯和‘骠马’使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评价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稳定时间延长,而形成时间与对照相近;‘巨星’和‘世玛’处理的品质指标大多低于或接近对照。研究发现,除草剂通过调控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灌浆进程来影响其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且除草剂和品种间存在差异;2,4-D丁酯虽能明显改善小麦品质但却显著降低籽粒产量,‘骠马’使小麦品质特性改善的同时也使籽粒产量有所提高,‘世玛’虽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却使品质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414.
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采用直线内插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得到8种常用染料抑制斜生棚藻生长的96h半数效应浓度(96h-EC50),结果表明碱性染料对斜生棚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活性染料对斜生棚藻的急性毒性相对较小;对两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发现作为染料毒性的检测指标,叶绿素a增长率更比细胞数生长量更为敏感,且二者反映染料毒性大小的顺序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15.
高梁基因组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梁是全球第五大禾谷类作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占有权其重要的位置。高梁基因组相对较小(750Mbp),遗传多样性丰富,被认为是禾谷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基因组之一。近年来,综合运用AFLP等分子标记、BAC文库、EST及cDNA作图和FIsH技术,加速了高梁高分辨率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高梁基因测序、基因功能鉴定和克隆,以及遗传转化,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梁特有的多种适应逆境胁迫等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及其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16.
生态形态学特征是生物在选择压力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重要影响。为使种间竞争最小化,同质环境中关系密切的物种一般具有不同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割。1983—2012年,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9种雀形目鸟类的生态形态学特征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9种雀形目鸟类的各个生态形态学特征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92.0%的个体被正确归类,除小云雀(Eremophila alpestris,79.2%)外,其余各物种判别正确率均较高(84.5%~100%),9个物种被分成5个集团(guild)。各集团独特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与集团内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和取食行为相关,最终解释了各个物种如何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417.
记述弹尾目Collembola鳞[虫兆]科Tomoceridae鳞[虫兆]属Tomocerus1新种,即斑点鳞[虫兆]Tomocerus(Tomocerus)maculatus sp.nov.和1新纪录种,即巴地鳞Tomocerus(Tomocerus)asoka Yosii et Ashraf,1965。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斑点鳞[虫兆],新种Tomocerus(Tomocerus)maculatus sp.nov.(图1 ~10 ,表1)
体长2.3 ~3.1mm。
正模♀,吉林长白山(42.0°N,128.1°E) ,1100m,1980-08-03 ,黄复生采(IZCAS)。副模1 ♂,记录同正模; 1♀,吉林二道白河(42.4°N, 128.1°E),700m, 1981-08-04 ,黄复生采(IZCAS)。
新种与T.(T.)violaceus Yosii,1956相似,但齿刺基部排列方式,触角、头部和身体上色素分布等不同。
词源:种名意指腹部3,4,5节上的斑块。 相似文献
418.
植物造林主要是为了增加林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在林区相关工作中,植树造林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且符合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情况中,植物造林的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特性,由于植树造林过程易受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有关林业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监管。本文主要以植树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为研究对象,根据腾冲植树造林的实际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19.
以长春花幼叶为外植体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长春花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主要技术环节为:用携带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发根农杆菌R1000侵染幼嫩叶片,侵染的叶片外植体与发根农杆菌共培养2d,外植体移至除菌培养基除菌培养2~3周,切取外植体上诱导长出的毛状根置于筛选培养基上培养1-2周,最后对筛选出的阳性毛状根无性系进行扩繁。筛选出的阳性毛状根经GUS染色和PCR分子鉴定表明,该方法的发根诱导率和阳性转化率分别为82%±2.49%和100%。该转化方法所获得的毛状根系数量大、质量高、遗传稳定且所需时间短,明显优于现有的长春花遗传转化技术,是长春花遗传转化的高效便捷体系。 相似文献
420.
ω-7脂肪酸(C16:1△9,C18:1△11,C20:1△13),特别是棕榈油酸(C16:1△9)具有重要的工业、营养和医药价值。这些珍稀脂肪酸大多在一些野生植物的种子中合成,不能商业化生产。对普通油料作物的油脂代谢途径进行遗传修饰,使其种子大量合成并积累ω-7脂肪酸,已成为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基因操作的主要靶标包括:不同来源的△9脱氢酶的应用、提高底物(C16:0)的浓度、共表达质体型和内质网型?9脱氢酶以及代谢物流的优化等。该文在解析ω-7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网络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ω-7脂肪酸代谢工程的技术策略、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油脂物组学和转基因组学等组学技术在鉴定参与ω-7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的特异基因和优化油脂代谢工程设计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