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于2010—2012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方式,设置40m(T40)、60m(T60)和80m(T80)3种带长的微喷带灌溉处理,研究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随微喷带带长缩短,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拔节期补灌,T40和T60处理在距畦首0~40m范围内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80处理在距畦首38~40m、58~60m和78~80m处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随距微喷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小.T40处理的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和开花至成熟期间分别对40~60cm和20~80cm土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显著高于T60和T80处理,而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60和T80处理.随微喷带带长缩短,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而流量降低,在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减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流量,40和60m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微喷带带长.  相似文献   
2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盐碱与Spd处理对两品种番茄(中杂9号和金棚朝冠)幼苗氮代谢及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番茄幼苗干生物量显著减少,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和根系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及硝态氮(NO3--N)、全N、全K、Ca2+、Mg2+含量显著降低,铵态氮(NH4+-N)、Na+含量显著增加;两品种叶片及中杂9号根系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显著升高,金棚朝冠根系GDH活性变化不显著;叶片全P含量显著降低,根系全P含量显著升高(金棚朝冠)或无显著变化(中杂9号).Spd处理通过增强NR、GS、GOGAT活性提高了植株对NH4+的同化利用率,有效缓解了盐碱胁迫导致的氮代谢紊乱,进而促进不同器官对P、K、Ca、Mg、Na的吸收、释放或转运,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各元素之间的相对平衡,从而增强植株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此外,盐碱对中杂9号的抑制作用及外源Spd对其氮代谢紊乱和营养失衡的缓解作用高于金棚朝冠.  相似文献   
23.
以紫色马铃薯品种‘黑美人’为试材,采用水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0.38、0.19和0.095 mmol/L)纳米硒溶液对紫色马铃薯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纳米硒对紫色马铃薯生长、矿质元素含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各硒处理马铃薯的生物量与单株结薯数均显著增加,其中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的生物量最高且增幅达1.5倍,喷施0.19 mmol/L硒处理的单株结薯数显著增加2.2倍。(2)纳米硒能够显著提高紫色马铃薯叶片、根系、块茎硒含量,各器官硒含量大小呈现:根系>叶片>块茎的特点,且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块茎总硒含量达0.106 mg/kg,较对照显著提高0.65倍,达到了马铃薯块茎的富硒标准;同时纳米硒可在不同程度上调控K、Ca、Mg、Mn、Zn在马铃薯各器官中的分配。(3)随施硒浓度的增加,紫色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可溶性蛋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喷施0.19 mmol/L硒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56.33%、26.91%和27.89%;块茎中花青素、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均在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4.73%、25.33%;而块茎中硝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下最低并较对照显著降低34.82%。研究表明,叶面喷施0.095~0.19 mmol/L纳米硒溶液能够显著促进紫色马铃薯生长和单株结薯数,提高硒元素含量,调控矿质元素含量在器官中分配,有效改善其块茎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24.
石玉  于振文 《生态学报》2006,26(11):3661-3669
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田间试验在山东省龙口市中村进行,试验区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降雨量和零度以上的积温分别为:82.9mm,649.8℃(播种~冬前)、33.3mm,578.7℃(冬前~拔节)2、8mm,359℃(拔节~开花)、84.3mm,837.6℃(开花~成熟)。试验设3个施氮量:0kg.hm-2(CK)、168kg.hm-2(A)、240kg.hm-2(B);在施氮量168kg.hm-2和240kg.hm-2条件下分别设3个底追比例:1/2∶1/2(A1和B1)、1/3∶2/3(A2和B2)、0∶1(A3和B3)。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之间植株氮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施氮量为168kg.hm-2、底追比例为1/3∶2/3的处理A2与处理B2、B3差异不显著,但处理A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土壤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施氮量相同,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利用率。试验还表明,在拔节期,底施氮量为84kg.hm-2和120kg.hm-2的处理A1、B1,在80~100cm和100~160cm土层分别出现硝态氮的累积;而底施氮量为56kg.hm-2的处理A2,在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与不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追施氮量大于160kg.hm-2的处理B3、A3和B2,硝态氮在120~180cm土层出现累积高峰,已下移到小麦根系可吸收范围之外,易于造成淋溶损失;而追氮量为112kg.hm-2的处理A2,在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m-2底追比例为1/3∶2/3的处理A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地上部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均较高,100~200cm土层未出现硝态氮的明显累积,氮素表观损失量最少,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分别以β-actin、18S rRNA和GAPDH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草鱼早期发育时期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light,MYH)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内参基因对MYH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以β-actin和GAPDH作为内参,MYH基因mRNA表达水平完全一致,其表达量从原肠到仔鱼阶段逐次递增,仔鱼与原肠期阶段相比表达量差异显著;当采用18S rRNA作为内参时,MYH基因mRNA在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呈不稳定状态.因此,β-actin和GAPDH均可作为内参基因,用于草鱼早期发育中MYH基因mRNA的相对定量研究:而18S rRNA作为内参时,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偏差.本研究不仅准确的揭示了草鱼MYH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并且为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鱼类基因表达研究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6.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3’为材料,在大田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70%和65%的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0 (N0)、180 (N1)、240 (N2)和300 kg·hm-2 (N3),研究施氮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和干物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N2处理开花期群体总茎数、开花后10、20和30 d的叶面积指数、开花后20 d冠层上层和中层及冠层总的PAR截获率和截获量显著高于N0和N1,施氮量增加至N3,上述指标无显著增加.N2处理成熟期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0和N1,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比N0分别高36.7%和35.4%,比N1分别高9.5%和10.2%,与N3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与上层和中层PAR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PAR截获率无显著相关;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为240 kg·hm-2的N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27.
于2012—2014年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处理,当地定量节水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 mm,W1)处理,依据0~20 cm (W2)、0~40 cm (W3)、0~60 cm (W4)和0~140 cm (W5)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处理,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和7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拔节期灌水量为W1、W4>W3>W2、W5,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均为W5>W1、W4>W3>W2,W3总耗水量显著高于W2处理,与W1、W4和W5处理无显著差异.W3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W1、W4和W5处理,其中,W3在拔节至开花阶段和开花至成熟阶段对40~140 cm和60~14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均显著高于其余灌水处理.灌浆中期W3处理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W1和W4处理次之,W0处理最低.W3处理两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077和926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0.7和20.9 kg·hm-2·mm-1,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灌溉水生产效率最高.综合考虑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适宜进行测墒补灌的土层深度为0~40 cm.  相似文献   
28.
2014—2015和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微喷带长宽组合处理:带宽65 mm下设置带长60 m (T1)、80 m (T2)和100 m (T3)处理,带宽80 mm下设置带长60 m (T4)、80 m (T5)和100 m (T6)处理,研究不同组合对麦畦各区段(沿微喷带铺设方向分为D1至D6)水分和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期灌溉,带宽65 mm下喷洒均匀系数为T1>T2、T3,带宽80 mm下为T4、T5>T6;开花期灌溉,带宽65 mm下为T1>T2>T3,带宽80 mm下为T4>T5>T6.65 mm带宽下,T1开花期灌溉后各区段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以及花后20和30 d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电子传递效率(ETR)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T2为D1、D2>D3>D4>D5;T3为D1、D2>D3>D4>D5、D6.各区段花后20和30 d旗叶ΦPSII、NPQ、ETR以及成熟期各区段干物质积累量为T1>T2、T3.80 mm带宽下,T4开花期灌溉后各区段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以及花后20和30 d旗叶ΦPSII、NPQ、ETR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T5为D1、D2、D3>D4、D5;T6为D1、D2、D3>D4>D5>D6.各区段花后20和30 d旗叶ΦPSII、NPQ、ETR以及成熟期各区段干物质积累量为T4、T5>T6.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T1、T4、T5>T2、T3、T6,灌溉效益T1、T4优于T5处理.本试验条件下,带宽65 mm下T1和带宽80 mm下T4为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T5为较优处理.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罗勒多糖对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罗勒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罗勒多糖组小鼠,气管注射博来霉素(1.5mg/kg),诱导其肺纤维化,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法造模。罗勒多糖组小鼠每天用100、50、25mg/kg罗勒多糖,假手术组、模型组小鼠同法给药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给药。造模28d后处死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罗勒多糖不同剂量组小鼠肺组织胶原染色明显减少,肺泡间隔增厚程度较轻,区域性实质性病变少见,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纤维化程度均有所减轻,羟脯氨酸含量下降,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结论:罗勒多糖能减轻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炎症和肺纤维化程度,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的中药提取物。  相似文献   
30.
土壤深松和补灌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一次深松耕作后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深松+旋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对小麦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旋耕4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旋耕处理;旗叶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2)W3(补灌至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为85%,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W1(播种期80%,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和W2处理(播种期8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无显著差异;W3和W'3(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60-1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W4(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和W'4(播种期9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处理;W3和W'3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较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效益,在深松+旋耕条件下,两年度分别以W3和W'3为节水高产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