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荧光抗体法检测 B淋巴细胞。即用 FITC 标记抗人免疫球蛋白(Ig),然后和人淋巴细胞作用,因 B细胞上有特异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可与抗人 Ig 结合,从而使 B 细胞显示荧光,借助荧光显微镜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此法由于标记荧光的抗人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是一甲胎蛋白阳性的肝癌细胞系,适用为研究甲胎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的体外模型。本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沉淀法在非同步的和同步的细胞样品中检测了甲胎蛋白在不同周期时相细胞内的合成情况。从免疫荧光反应结合~3H-TdR脉冲标记放射自显影和鉴别不同时相染色方法对比分析,说明该系肝癌细胞在晚G_1期荧光反应很弱,进入早S期胞质荧光明显增强,至晚S期胞质荧光又有减弱。免疫沉淀法检测同步的晚G_1、早S和晚S期细胞的结果,与细胞学所得结果一致。甲胎蛋白量是早S期高于晚S期,而S期又明显地高于晚G_1期。早S期是该系肝癌细胞合成甲胎蛋白的高峰时相。甲胎蛋白合成在不同时相细胞之间有明显差异,提示控制细胞周期进程有可能对甲胎蛋白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增殖期的淋巴细胞胰岛素依赖性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及内源性废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纯化的健康人淋巴细胞中加入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经过72h培养即成为转化淋巴细胞(增殖期淋巴细胞)。应用~(32)P参入实验,证实转化淋巴细胞胰岛素受体具有胰岛素依赖性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与未转化的对照组相比其活性增加约9倍。Scatchard分析表明转化后淋巴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数增加3.5倍。应用抗酪氨酸磷酸酯抗体,对胰岛素作用前后的转化与未转化淋巴细胞内,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的蛋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除了95kD受体β亚基自身磷酸化外,45kD蛋白质也明显磷酸化,我们命名它为PP45。我们认为PP45可能是淋巴细胞中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主要内源性废物,它的磷酸化是胰岛素信息传递过程级联反应的初始步骤。  相似文献   
14.
460名满族正常人掌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985年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法)检测出甲肝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有甲肝抗原(HAAg)存在,继而又将HAAg阳性白细胞直接种入PLC/PRF/5细胞,分离到两株甲肝病毒(HAV)NJ—3株和H—1株。为了弄清白细胞所携带的病毒究竟仅为吸附吞饮,抑或能在其中复制增殖,我们将分离到的HAV用正常人血白细胞进行体外增殖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l)进行了传代周期1—5天的超微结构观察。从第49、61、68和84代细胞的观察结果表明,传代培养5天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胞质内粘液颗粒的数量随着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3—4天)逐渐增多,并有粘液在异常的部位(变性的线粒体)积聚;与此同时,线粒体的数量相应增加,内部结构出现明显改变。当细胞生长活动处于相对稳定阶段(1—2天和5天),粘液颗粒和变性的线粒体明显减少。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以及正常形态的粗面内质网少的情况,在传代5天内变化不大,提示该系腺癌细胞粘液颗粒的形成与正常的粘液腺细胞不尽相同。结合细胞内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有的板层体的存在,文中进一步讨论了SP-C-A-l细胞系可能来源于人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发生粘液化生,而使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粘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微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欧李仁油的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欧李仁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以欧李种仁为材料,粗脂肪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测定了不同提取剂、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对欧李仁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三氯甲烷为提取剂,微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欧李仁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辐射功率462 W,辐射时间3 min,提取时间7 h,提取温度80℃,料液比1∶35,欧李仁油提取率为47.37%,比常规索氏提取法提高了18.63%。  相似文献   
18.
于西藏喜马拉雅南坡的陈塘沟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发现一种在《中国植物志》中未记录的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通过文献查阅和详细的形态学比较,确定其为中国新记录种Pedicularis tamurensis T. Yamaz.,为其新拟中文名称:陈塘马先蒿。该种以前仅发现于尼泊尔,现也发现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此新记录种生长于海拔约2?900 m的冷杉(Abies fabri (Mast.) Craib)林下,与光唇马先蒿(Pedicularis fletcheri P. C. Tsoong)相似,主要识别特征为:叶对生,两面均密生短毛,羽状全裂至深裂;花序总状,花白色,盔瓣呈镰刀状弯弓,中间渐狭成喙,顶端2裂,下唇完全包围盔瓣。本文对陈塘马先蒿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介绍了其分布信息,并提供彩色图片便于鉴别。该新记录种的发现更新了国产马先蒿属植物的资料,丰富了中国植物多样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SPL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其蛋白结构中存在一段由2个锌指结构和核定位序列构成的高度保守的SBP结构域,多数SPL基因的转录表达受microRNAs剪切调控。该文结合当前SPLs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对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并对SPLs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北海涠洲岛潮间带底栖贝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6月,我们带领学生赴广西北海进行动物学临海实习,对北海市海滨和涠洲岛的潮间带贝类进行了采集、调查。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部湾的东北岸、南流江的出海口附近,其西部紧靠洲湾,南部海面18km区有涠洲岛,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