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8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作者旨在阐明真菌激发子对桦褐孔菌多酚积累的影响。以摇瓶法培养桦褐孔菌,在其培养液中加入真菌激发子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观察桦褐孔菌多酚和一氧化氮的积累并测定菌丝体内一氧化氮合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多酚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一氧化氮的积累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以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结果表明,添加45μg/mL的激发子可使桦褐孔菌菌丝体多酚的积累量达到46.5mg/g,显著地高于正常培养的菌丝体多酚积累量34.6mg/g;同时加入45μg/mL的激发子和10mmol/L氨基胍则使菌丝体多酚积累的最高水平降为34.8mg/g。此外,激发子的加入显著促进了一氧化氮的产生并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而这种促进和提升作用为氨基胍所抑制。这表明真菌激发子能显著地提升桦褐孔菌多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而一氧化氮可能是这种提升作用的信号传导分子。  相似文献   
482.
体外组织工程模型中,生物化学和机械信号对心肌再生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三维动态微环境对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带有IGF-1基因的质粒整合到胶原-壳聚糖支架中,脂肪干细胞接种到整合质粒的支架内,未整合质粒的支架作为对照组,心肌细胞培养基作为分化培养基,转瓶生物反应器提供动态微环境.经2周分化培养后,检测质粒在支架内释放及表达情况、细胞在支架内的活性以及心肌功能性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动态微环境能促进质粒DNA的释放和转染;IGF-1可促进脂肪干细胞在胶原-壳聚糖支架内增殖以及向心肌细胞分化;动态微环境可加强IGF-1的促增殖分化作用.因此,IGF-1和动态微环境能独立或相互促进脂肪干细胞在胶原-壳聚糖支架内活性,动态微环境还可强化IGF-1对脂肪干细胞的促分化作用.对体外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进行心肌再生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3.
二月兰-春玉米轮作生产体系是近年来为解决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面积冬闲田而提出的冬绿肥-春玉米生产新模式.本文依托定位试验,研究了该体系从二月兰翻压到玉米收获期间的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玉米生育前期高后期低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硝态氮含量峰值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下移的空间变化特征,且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翻压二月兰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有一定影响,冬春季种植二月兰可降低0~1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二月兰翻压后,春玉米苗期与喇叭口期土壤硝态氮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0~100 cm土壤剖面为有二月兰处理高于无二月兰处理,100~180 cm土壤剖面则为有二月兰处理低于无二月兰处理;抽雄期以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普遍较低,100~1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为有二月兰处理略高于无二月兰处理.总体上,翻压二月兰可以增加0~1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保蓄量.  相似文献   
484.
基于作物模型的低温冷害对我国东北三省玉米产量影响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建平  王春乙  赵艳霞  杨晓光  王靖 《生态学报》2012,32(13):4132-4138
以东北三省玉米低温冷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过程模式WOFOST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对模型在区域上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然后利用改进的作物模型实现低温冷害对玉米影响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以1961—2006年共46a平均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作为正常年份的产量水平,当年实际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跟平均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对比,以减产率和气象条件作为灾害严重程度划分的标准,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导致减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量值,进而确定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低温冷害影响评估,包括历年典型低温冷害年份影响评估和年代际影响评估。从年代模拟结果来看,近50a来各年代冷害分布大致规律均表现为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地区,即表现为由东北至西南方向呈递减的趋势,冷害造成玉米减产面积及冷害等级各有差别。评估结果基本上可以较好地反应历史实际情况且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85.
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干旱影响评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反映作物与干旱的相互关系,人为再现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选择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区域上进行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的基础上,然后利用区域作物模型实现干旱灾害对作物影响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以减产率和气象条件作为灾害严重程度划分的标准,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导致减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量值,对研究区干旱灾害进行影响评估,包括典型灾害年份影响评估和年代际灾害影响评估,并给出了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486.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属于世界珍稀灵长类动物,对它的研究报道仅限于分类地位(彭鸿绶等,1962;彭燕章等,1985;陈服官等,1981)、形态解剖(陈宜峰,1981;彭燕章等,1983;张耀平等,1983)、地理分布及生活习性(李致祥等,1981;木文伟等,1982)等。其分布、数量以及进化地位、生态学等方面的资料甚少。1985年笔者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对滇金丝猴的数量、分布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87.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开展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减缓气候、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环节.虽然近10年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展了一些脆弱性的评估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和公认的方法.本文以典型的农业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其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主要因素基础上,选取了4类共17项指标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气候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采用模糊评判原理,得出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脆弱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88.
记述采自黑龙江小兴安岭寄生于木蠹象和小蠹虫的茧蜂科1新种——木蠹三盾茧蜂Triaspisnanchaensissp.nov.,模式标本的正模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副模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89.
植物种子传播途径与基因组值和千粒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传播对植物的繁殖、分布和进化至关重要,研究植物基因组、种子千粒重与种子传播途径间相关性,对于揭示植物种子入侵和基因组进化的遗传机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期测定部分植物C值、检索植物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对包含完整基因组信息(染色体条数、倍数、C值)、种子千粒重和种子传播途径的235种植物进行了统计和相关性分析.ANOVA结果表明,借助水、鸟、风传播的植物C值(1C水=1.3 pg,1C鸟=1.6 pg,1C风=2.0 pg)和基因组值(1Cx水=1.1 pg,1Cx鸟=1.3 pg,1Cx风=1.6Pg)均显著低于借助动物取食传播植物的(1C动=4.9 pg,1Cx动 =4.7 pg)(P<0.05),但无助力扩散和动物携带与其他4种传播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35种植物物种间千粒重相差悬殊,就不同传播方式整体而言,以风力和动物携带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7.2和13.5 g)明显低于以动物取食和水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92.5和85.8 g),而无助力传播途径与其他5种传播途径的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动物取食和水传播方式的植物基因组值和种子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33),其中动物取食的植物基因组值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y=0.67 x+3.23,R2=0.11,P=0.04),但在其他传播途径中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揭示植物种子传播、分布和基因组进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0.
目的建立乳鼠感染的模型,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道内、外感染乳鼠肝脏IFN-γ和IL-10水平,比较肝脏IFN-γ和IL-10在轮状病毒肠道内外感染,以及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IFN-γ和IL-10免疫自稳失衡与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发病的关系,推测以恢复细胞因子平衡为目标的治疗策略可能是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实验动物选用35日龄的清洁级BALB/C乳鼠,将54只乳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即实验组,包括肠道外组:通过腹腔注入0.10 mL(1×10-5)TCID50感染性滴度计量的SA-11株病毒;肠道内组:通过口腔灌入0.10 mL相同病毒;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感染后,各组动物隔离饲养。观察乳鼠的活动、饮食、体型、毛色和大便变化情况等,收集大便经胶体金法检测其中RV抗原。在接种后的3、5和8 d处死乳鼠,留取肝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FN-γ和IL-10水平。结果对照组2种细胞因子表达量较少,肠道内组IFN-γ水平在接种RV后的第3天明显增多,第3天至第8天缓慢减少;IL-10水平较正常组增高但整个过程未见明显变化。肠道外组IFN-γ水平与肠道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0水平在感染第3天也明显增多,第3天至第8天有所减少但仍存在且高于正常组。结论 BALB/C乳鼠肠道内外感染RV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乳鼠肠道外感染早期及后期肝脏内细胞因子呈现出不同改变。所以在肠道外组,肝脏细胞因子平衡机制失衡,进一步阐明这种失衡可能是RV肠道外播散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