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591.
为考察不同茄子砧木在茄子耐盐性的作用,以茄子嫁接生产中常用的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赤茄(Solanum integgrifolium)、刺茄(Solanum texanum)和刚果茄(Solanum sisymbriifl ium)为试材,研究了盐害指数、根系和地上部Na^+、K^+含量、Na^+/K^+比、SK,Na运输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砧木的盐害指数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同一盐浓度下,盐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刚果茄〉赤茄〉刺茄〉托鲁巴姆。根系Na^+含量、地上部K^+含量、根系Na^+/K^+比及SK,Na运输在各盐浓度下均表现为托鲁巴姆〉刺茄〉赤茄〉刚果茄。地上部Na^+含量、根中K^+含量及地上部Na^+/K^+比在各盐浓度下均表现为托鲁巴姆〈刺茄〈赤茄〈刚果茄。茄子砧木耐盐性与根中Na^+含量、根中Na^+/K^+比、SK,Na运输呈正相关,与地上部Na^+含量、根中K^+含量、地上部Na^+/K^+比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Na Cl处理下耐盐性强的砧木通过限制Na^+向叶片中运输,增加了叶片中K^+含量,从而降低Na^+/K^+比来提高植株耐盐性。  相似文献   
592.
麋鹿鹿角生长周期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使用望远镜(SWAROVSKI 8×42 WB)和照相机(Canon 550D 70×300)观察北京南海子59只雄性麋鹿茸的生长和角脱落周期,发现麋鹿角总体趋势呈随着年龄的减少,脱角日期越迟,且等级序位高或者鹿王较年老个体先脱落。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两年度麋鹿自然脱落的角,研究表明,个体而言,左右角脱角顺序差异明显,同一天脱落两角者占17.0%,左角先脱落者占34.1%,右角先脱落者占48.8%,重量重和重量轻的角先脱落的个体各占41.5%,个体成对的左右角脱落时间间隔短,平均为1.98d;群体而言,角重量与脱角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总体呈现角重的个体角先脱落,但不是角最重的个体角第一个脱落。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对北京南海子、湖北石首、江苏大丰、天津七里海、浙江慈溪、浙江临安、海南海口、河北滦河上游、辽阳千山等9个地区麋鹿种群麋鹿角脱落起止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表明野生种群脱角时间比圈养种群早;迁入热带地区海南的麋鹿仍有规律的角周期;同一栖息地不同年份角周期存在差异,不同栖息地间麋鹿角周期存在差异;脱角起始时间与海拔、经度、纬度、年平均气温、圈养情况和气候类型等影响因子不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相关性,但光周期和激素直接主导和调节着角周期,年龄大小、角重量、营养以及与营养相关的能量、种群密度、物候等环境因子均影响角周期。  相似文献   
593.
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生态储存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具有特殊的演变过程。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描述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水平变化,旨在为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朔州市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2000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研究区近30年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矿区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同时利用生态储存模型定量分析矿区生态系统在研究时段内所处的水平。结果表明:(1)1986—2013年耕地和林地大幅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采矿造成的损毁土地面积迅速增加;(2)矿区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用地之间的转化均较为活跃,城镇扩张、采矿活动加剧、损毁土地复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可划分为原地貌阶段、损毁阶段、重建阶段;(4)研究区生态储存状态呈恶化趋势,生态储存转化表现为逆向过程,生态储存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4.
张楠  时永香  王世芳  刘洁  吴克良  白增亮 《四川动物》2007,26(2):297-301,I0006
为了研究UVB对两栖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以中华大蟾蜍为研究对象,用UVB分别以不同强度和不同时间照射其二细胞期胚胎,观察记录胚胎的发育过程、统计死亡率并在形态学上对UVB照射诱导的畸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μW/cm^2强度的UVB分别照射二细胞期胚胎20s、60s和80μW/cm。强度分别照射20s、60s、120s后,对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发育有促进作用,使发育过程中的死亡率降低,畸胚出现的类型较少且畸变程度低;80μW/cm。强度的UVB照射二细胞期胚胎600s,100μW/cm^2强度的UVB照射20s、60s、600s,120μw/cm。强度的UVB照射20s,导致胚胎发育过程中死亡率明显升高,畸胚数量多且畸变程度高。结论:UVB照射剂量和时间不同,对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95.
以PI3Kα作为靶蛋白,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优化去氢骆驼蓬碱结构,获得与靶蛋白结合力较高的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对接,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和分子动力学技术验证了修饰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能力和稳定性。最后筛选出与靶标具有更好结合力的潜在去氢骆驼蓬碱结构衍生物。使用ACD/Percepta软件对去氢骆驼蓬碱的母核进行结构修饰,获得136 745个化合物的化合物库。通过Schrdinger软件从化合物库中依据MM/GBSA(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筛选出结合能排在前三的化合物并使用3D-QSAR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验证了三种结构衍生物,并预测了ADMET性质。通过软件设计、虚拟筛选、3D-QSAR模型构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获得了136 745种新的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评价了蛋白质结构复合物的稳定性,最终获得了3种结合能较高的化合物。其中,发现编号为37971的衍生物具有更好的3D-QSAR模型活性预测值与TPSA(拓扑极性表面积)值(87.84)和生物利用度(33.21%)。本研究结果为去氢骆驼蓬碱的结构修饰提供了设计思路,获得理论上与PI3Kα具有较好的靶向结合能力的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验证,所获得的分子有望成为潜在的候选化合物,为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96.
秸秆生物炭对草原矿区重构土苜蓿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土稀缺和土壤贫瘠是制约草原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生物炭作为提高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证实,但对于重构土植被生长状况影响的研究较少。以内蒙古草原矿区表土(T)、煤矸石(C)、岩土剥离物(W)及粉煤灰(F)等材料重构的五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材料配比分别为T=1(D1)、T:C:W:F=2:1:6:1(H3)、T:C:W=2:2:1(H10)、T:C:W=3:3:4(H11)、T:F=2:3(H15),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300℃、400℃和500℃)、不同施用量(0、6、12和24 g/盆,即0、7.5、15和30 t/hm2)的秸秆生物炭对重构土苜蓿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生物炭对原表土和重构土壤的苜蓿出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于苜蓿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基本呈现正激发效应。2)促进几类重构土苜蓿生长的生物炭最佳处理方式分别为D1\H3\H10-500-24(30 t/hm2)、H11-400-6(7.5 t/hm2)、H15-500-12(15 t/hm2),并非生物炭热解温度和施用量越高对苜蓿改良的效果越好。3)在相同生物炭处理下,因重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秸秆生物炭对苜蓿苗期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重构土苜蓿出苗率和地上生物量均难以超越原表土水平,而苜蓿株高和叶面积可达到原表土水平。  相似文献   
597.
平朔黄土露天矿区复垦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区是当今世界陆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和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在进行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时不仅要恢复地表植被和生物,还应重视地下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构建,而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植被重建及土壤理化性质监测方面,利用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揭示矿区重构土壤状况的研究尚不多见。通过8个样地24个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采用时空替代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平朔矿区不同复垦年限的排土场和原地貌0—20 cm表层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及变化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特征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特征来看,无论复垦年限的时间长短,细菌数量在3类微生物中占有绝对优势,占微生物总数的99.20%以上,其次是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最少;脲酶活性在3种酶中活性最大,其次是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最低。(2)从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状况来看,3类微生物数量和3种酶活性在0—20 cm土层随复垦年限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均随复垦年限的变化先增长后降低,而后又随着复垦年限的增长不断增加。(3)在0—20 cm土层,复垦27年的南排土场的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在复垦后达到了189.3333×105 cfu/g、0.1312×105 cfu/g和1.1463×105 cfu/g,复垦效果达到原地貌3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65.88%、66.46%和67.74%;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达到1.9600 mg 100 g-1 h-1、6.3600 mg 100 g-1 h-1和1.4533 mg 100 g-1 h-1,复垦效果分别达到原地貌83.40%、86.30%和86.85%。因此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相关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反映土地复垦后的土壤质量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以便采取更加合理的复垦方法来提高矿区生态恢复的速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598.
梁亮  徐樊  井哓荣  王超  梁秦川  郭恒  孟强  李焕发  张华  高国栋 《生物磁学》2011,(8):1498-1501,1525
目的:探讨长程颅内电极监测及电刺激方法,在感觉运动区皮质发育不良的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评估中的意义。方法:筛选MRI提示的皮质发育不良区域与重要功能区-感觉运动区位置关系密切的1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且头皮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及PET检查也初步提示癫痫发作与皮质发育不良所在脑区有关,在可疑脑区放置颅内电极,然后进行颅内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及电刺激检测,对癫痫起源位置及功能区定位,明确癫痫发作起源区域与感觉运动功能区的解剖学关系,在定位结果指导下进行切除术。结果:11例中3例位于左侧半球,8例位于右侧半球,11例感觉运动功能区皮质分布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7例癫痫发作起源区域与感觉运动功能区一定范围重叠,其中5例与感觉区重叠,该5例切除了起源区域与发作有关的部分感觉区,2例部分致痫灶与运动区重叠,该2例仅切除了除与发作有关的运动区以外的癫痫起源区域,4例癫痫发作起源区域与感觉运动功能区相对独立,该4例完全切除癫痫发作起源区域;手术后6例患者发作消失,2例患者发作频率减少90%以上,1例癫痫发作控制无效,2例患者发生部分感觉缺失,但对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在皮质发育不良的癫痫患者中,有较高比例的病人伴有功能区皮层分布的变异,长程颅内电极监测及电刺激能够实现癫痫起源区域及功能区精确定位,明确功能区变异情况,对于指导病灶切除,避免损伤功能区皮质,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9.
植物种子传播途径与基因组值和千粒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传播对植物的繁殖、分布和进化至关重要,研究植物基因组、种子千粒重与种子传播途径间相关性,对于揭示植物种子入侵和基因组进化的遗传机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期测定部分植物C值、检索植物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对包含完整基因组信息(染色体条数、倍数、C值)、种子千粒重和种子传播途径的235种植物进行了统计和相关性分析.ANOVA结果表明,借助水、鸟、风传播的植物C值(1C水=1.3 pg,1C鸟=1.6 pg,1C风=2.0 pg)和基因组值(1Cx水=1.1 pg,1Cx鸟=1.3 pg,1Cx风=1.6Pg)均显著低于借助动物取食传播植物的(1C动=4.9 pg,1Cx动 =4.7 pg)(P<0.05),但无助力扩散和动物携带与其他4种传播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35种植物物种间千粒重相差悬殊,就不同传播方式整体而言,以风力和动物携带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7.2和13.5 g)明显低于以动物取食和水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92.5和85.8 g),而无助力传播途径与其他5种传播途径的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动物取食和水传播方式的植物基因组值和种子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33),其中动物取食的植物基因组值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y=0.67 x+3.23,R2=0.11,P=0.04),但在其他传播途径中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揭示植物种子传播、分布和基因组进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0.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进行了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分离制备工艺优化,结果最优条件为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6. 5∶5∶6. 5∶3,v/v/v/v)作为两相溶剂系统,以下相为固定相,上相为流动相,转速850 r/min,流速3 mL/min,温度25℃,上样浓度10 mg/mL,上样量10 mL。进一步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并与标准品比对,对所得虾青素进行鉴定。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应用HSCCC高效制备雨生红球藻虾青素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