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基于GIS的陕西蝗虫地理分布及区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陕西蝗虫物种地理分布及区划。以593个(0.2°×0.2°)经纬网 格单元统计蝗虫物种数,并采用多元分析的分层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山地蝗虫物种丰富度 总体高于秦岭以北地区,陕西最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蝗虫丰富度高于陕北黄土高原。当相关性系数为0.538时, 593个蝗虫地理分布单元聚类为9个单元组,该聚类结果与陕西自然环境区划基本相似,但秦岭山地被聚为两 类,即秦岭南坡与秦岭北坡;商南丘陵从秦岭山地分出;安康地区与巴山山地聚为一类;巴山与米仓山被聚为 并列的两组。该聚类结果表明陕西蝗虫的地理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陕 西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类型,是形成蝗虫物种多样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个体发育中经历体型渐变发育过程,随着龄期增加,一些功能器官逐渐发育完善,并执行相应的功能。研究中华稻蝗的个体发育规律,对于充分认识蝗虫体型的形成规律,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不同虫龄的中华稻蝗身体结构的发育过程,探讨各器官结构的形成规律以及其功能的实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不同龄的后翅、前胸背板、腹板、颜面、后足股节大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虫龄的增加,各结构呈线性增大。PCA法和薄板样条法结果表明后翅从4龄到6龄,翅型结构呈渐变规律,成虫时肘脉域变小,轭脉域及臀脉域扩大,后翅的形状随其功能的实现显著不同于翅芽时期。前胸背板、颜面和后足股节随虫龄的增加在PC1轴呈渐变规律,随着取食和运动能力的增强,前胸背板变得更加宽阔、颜面的颊侧更加宽大,后足股节更加细长。腹板的形状在低龄阶段差异不大,成虫时在后足股节的着生区大而且向外突出。【结论】中华稻蝗不同虫龄间在后翅、前胸背板、腹板、颜面、后足股节等功能器官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龄期的增加,各功能器官的形态呈渐变规律,然而这些功能器官的形成并非等比例扩大,而是形成特定的形态来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NESP),是重组人红细胞生长素(rh EPO)的一种高糖基化类似物,它含有5个N端糖链和比rhEPO高2倍的唾液酸残基,具有较好的代谢稳定性和3倍于rhEPO的半衰期。在新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NESP)的基础上,通过NESP的cDNA与人IgG2的铰链区与CH2和CH3的cDNA连接,形成了融合蛋白NESP-Fc,来达到提高NESP半衰期的目的。表达载体的构建、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初步的功能性试验等一系列研究证实,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NESP-Fc能明显促进UT-7细胞的生长和小鼠体内网织红细胞的增殖;在大鼠体内的研究发现其半衰期高达56h;小试规模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在1.4g/L左右。这些研究为该融合蛋白最终实现临床应用和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