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06篇
  9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探究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也能够反映植物的生态策略, 但不同菌根类型树木生长过程中根叶形态学功能性状的适应策略仍有待探究。本研究依托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BEF-China)选取7种丛枝菌根(AM)树木和7种外生菌根(EM)树木的纯林, 测定各个树种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比根长、根系直径、树高生长速率、地径生长速率及细根生物量等根叶形态学功能性状和生长指标, 探讨了两种菌根类型树种间的根叶形态学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 与AM树种相比, EM树种具有较小的比叶面积、吸收根平均直径和生长速率, 但具有更大的叶干物质含量; 两种菌根树种之间的比根长和细根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树高生长速率、地径生长速率和细根生物量等功能性状及生长指标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树种、根功能型、菌根类型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根功能性状有显著影响。EM树种地上指标的种内变异均大于种间变异, 而AM树种地上指标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程度类似; 但两种菌根树种细根生物量的种间变异均大于种内变异。尽管两种菌根树种地上部分生长速率较快通常表现为较低的叶干物质含量, 但AM树种通常拥有较高的吸收根比根长, 而EM树种拥有较粗的运输根平均直径。吸收根比根长越低, 两类菌根树种的细根生物量就越多。由此可见, 根叶功能性状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其中运输根主要在EM树种地上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吸收根主要与AM树种的地上部分生长有关; 但两类菌根树种的地下细根生物量均与吸收根有关。  相似文献   
52.
中国几种剧毒鹅膏菌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9个剧毒鹅膏菌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核苷酸序列.以湖南鹅膏为外类群,用ITS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两个不同产地的欧氏鹅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仍可聚为同一组;欧氏鹅膏与其它几种剧毒鹅膏的亲缘关系较远;两个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灰花纹鹅膏的标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种;欧氏鹅膏、致命鹅膏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这3个产生白色子实体的种系统演化上不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营养干预的手段观察其对糖耐量减低(IGT)人群糖脂代谢厦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调,以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通过营养师进行善食调查,营养教育,饮食评价糯导总计1.5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指导教育。两组于试验前后检查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教(HOMA-IR)等。结果:饮食干预组体质指数(BMI),FPG、Ins及HomA—IR等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仅2人转为糖尿病(DM),对照组试验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有6人转为DM,两组经t检验,DM的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对改善IGT患者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为了研究海蜇-对虾(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菲律宾蛤仔海水综合养殖池塘养殖生物的食性、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在2017年5-9月的养殖周期内,采集并检测池塘内各种饵料和4种养殖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海蜇、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和菲律宾蛤仔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55.
脂筏是质膜双层中富含鞘脂、胆固醇及特殊蛋白质的质膜微区.对其功能的研究,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常利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将其分离,然后以脂筏中富含的神经节苷脂GM1作为标志分子,利用荧光或生物素标记的霍乱毒素-B亚基进行亲和标记来鉴定脂筏.但这一鉴定方法操作复杂、费时、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所用关键试剂霍乱毒素不易获得,再加上一些组织GM1含量甚微或不含GM1,使其应用受到局限.为建立一个特异性高又对各种组织广泛适应的脂筏鉴定方法.对两种细胞系脂筏的脂类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可用鞘磷脂作为脂筏的特异性标志分子,采用高效薄层层析技术对脂筏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6.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 (1)藻体单生或丛生, 红褐色或深红色, 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 成熟藻体直立, 高15—50 cm, 主枝明显, 扁平, 宽3—15 mm, 厚约1 mm, 末端渐尖,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 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 基部缢缩, 长短不一, 最长可达15 cm; 配子体为雌雄异体, 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 (0.18%), 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 根据优先法则, 将对枝蜈蚣藻G. 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7.
砂仁系姜科(Zingiberaceae)砂仁属植物,其成熟果实大多可入药,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本属植物绝大多数种类都含精油,尤以种子含精油最多,而其精油含量和化学组成又与它们的药效有密切关系。为寻找、评价和扩大砂仁的新药源,笔者对红壳砂仁(Amomum aurantiacum H. T. Tsai et S. W. Zhao)种仁精油化学成分作了初步的研究,共鉴定出13个成分,其中香叶醇、β—石竹烯、γ—木罗烯等9个成分尚未见报道,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芳樟醇、橙花叔醇。  相似文献   
58.
明晰常绿与落叶乔木的水分来源及竞争关系,可为区域生态恢复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和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兰州市南山绿化工程区大洼山常绿乔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落叶乔木白榆(Ulmus pumila)为对象,测定其木质部及土壤和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和相似性比例指数分析了侧柏和白榆对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的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除7月和10月外,深层(70~100 cm)土壤水是侧柏和白榆的主要水分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55.82%和58.90%;7月侧柏和白榆转为吸收浅层(0~20 cm)土壤水,贡献率均达90%以上;10月侧柏转为吸收中层(20~70 cm)土壤水,而白榆同时利用深层(70~100 cm)和中层(20~70 cm)土壤水。侧柏和白榆在整个生长季内除7月外,对水分的竞争不强烈,可在同一生境下同时种植。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脑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4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纯脑出血组(n=25)、轻度粥样硬化组(n=34)和重度粥样硬化组(n=25)三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人(对照组)。对比分析四组颈总动脉膜厚度(IMT)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hs-CRP与Hb Alc水平,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四组的IMT、TC、TG、HDL、LDL、hs-CRP和Hb A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s-CRP和Hb Alc水平在单纯脑出血组轻度粥样硬化组重度粥样硬化组(P0.05);IMT与hs-CRP和Hb Alc均呈现正相关(r=0.388、0.420,P0.05);IMT、hs-CRP和Hb Al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3.065、1.978、1.647,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体内hs-CRP及Hb Alc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