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4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463篇 |
专业分类
1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广州市十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规律,在广泛收集资料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广州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在108.35~151.85 t C·hm-2,其中乔木层碳密度在10.85~48.86 t C·hm-2,0~60 cm土壤层在87.74~99.01 t C·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大气流向植被层的碳流量为4.41~9.15 t C·hm-2·a-1,植被层流向土壤层的碳流量为0.74~2.06 t C·hm-2·a-1,土壤层流向大气层的碳流量为3.94~5.42 t C·hm-2·a-1,即系统从大气净吸收碳在0.47~4.97 t C·hm-2·a-1之间.各种林分的净系统生产力不同,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混交林大于纯林,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82.
探究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也能够反映植物的生态策略, 但不同菌根类型树木生长过程中根叶形态学功能性状的适应策略仍有待探究。本研究依托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BEF-China)选取7种丛枝菌根(AM)树木和7种外生菌根(EM)树木的纯林, 测定各个树种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比根长、根系直径、树高生长速率、地径生长速率及细根生物量等根叶形态学功能性状和生长指标, 探讨了两种菌根类型树种间的根叶形态学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 与AM树种相比, EM树种具有较小的比叶面积、吸收根平均直径和生长速率, 但具有更大的叶干物质含量; 两种菌根树种之间的比根长和细根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树高生长速率、地径生长速率和细根生物量等功能性状及生长指标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树种、根功能型、菌根类型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根功能性状有显著影响。EM树种地上指标的种内变异均大于种间变异, 而AM树种地上指标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程度类似; 但两种菌根树种细根生物量的种间变异均大于种内变异。尽管两种菌根树种地上部分生长速率较快通常表现为较低的叶干物质含量, 但AM树种通常拥有较高的吸收根比根长, 而EM树种拥有较粗的运输根平均直径。吸收根比根长越低, 两类菌根树种的细根生物量就越多。由此可见, 根叶功能性状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其中运输根主要在EM树种地上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吸收根主要与AM树种的地上部分生长有关; 但两类菌根树种的地下细根生物量均与吸收根有关。 相似文献
83.
bFGF活性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bEGF的生物活性稳定性。方法:通过在不同稳定剂中,改变bEGF与肝素钠结合的比例,经MTT法检测bEGF生物活性。结果:以甘露酵、甘油和人血白蛋白作物稳定剂时,bEGF与肝素钠的最佳结合比例为3:1,以海藻糖作稳定剂时,bEGF与肝素钠的最佳结合比例为1:1,以右旋糖苷作稳定剂时,bEGF与肝素钠的最佳结合比例为2:1。以右旋糖苷作稳定剂最好,在甘露酵、甘油和人血白蛋白稳定剂较好,以海藻糖作稳定剂稍差。结论:配方中有肝素钠存在可明显提高bEGF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4.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ST同工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抑制剂“AMANO-3”水解样品中的线粒体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测定血清中剩余的胞浆型AST同工酶(c-AST)活性,进而与总AST活性相比较并计算出受抑制剂水解的m-AST同工酶活性.由于此方法采用蛋白水解反应破坏m-AST,因此测定方法可直接应用于生化自动分析仪.亦建立了一个适于日立7150分析仪的AST同工酶联合测定方法.其测定和计算出的m-AST同工酶批内CV为3.5%~7.9%;其结果(y)与AST同工酶电泳迁移率(x)相关.y=1.019x-0.489,r=0.996(n=30).测定了113名健康人m-AST和c-AST,其m-AST参考值范围1.64~9.64U/L,x±s=(5.641±2.013)U/L;c-AST参考值范围5.69~16.81U/L,x±s=(5.641±2.013)U/L. 相似文献
85.
MicroRNA调控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croRNA(miRNA)是近几年继siRNA之后非编码RNA研究的又一热点.它通过与靶mRNA的特异性结合,在转录后水平上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研究表明,miRNA可能参与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它们不仅成为重要的固有免疫受体活化后的信号调节分子,而且能够直接干扰病毒复制而发挥抗病毒效应.miRNA可能与经典的固有免疫应答体系共同组成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还可以通过自己编码miRNA或者改变宿主细胞miRNA表达谱直接或间接地干扰很多宿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逃逸机体免疫清除的目的.因此,miRNA水平的相瓦作用可能是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丰展开免疫“博弈”的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86.
针对每个患者使用最适合的药物,以求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为了实现这样的"个性化医疗",除了需要能控制患者病根的新型治疗药之外,还需要用来选择用药对象的诊断药. 相似文献
87.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AI-27中附加染色体的显微切割及特异性探针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 ,与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TAI 2 7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 ,表明有 4条与长穗偃麦草同源的染色体 ;以P .stipifolia (St)基因组DNA为探针 ,有 4条与St同源的染色体 .这说明TAI 2 7中有 4条St染色体 .TAI 2 7是异代换 附加系 .对TAI 2 7中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进行显微切割 ,并建立其微克隆库 ,从中筛选获得了中间偃麦草的特异性探针 ,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为一新序列 .这为进一步筛选抗病、抗逆和优质基因打下基础 . 相似文献
88.
siRNA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已经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开展疾病治疗的有用工具.近年发现,siRNA在哺乳动物体内可激活天然免疫系统,诱导干扰素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并且可非特异性抑制某些非靶基因的表达,有可能极大限制RNA干扰技术的应用.进行高效特异性siRNA的设计和修饰,以保持或者增强siRNA的特异性靶基因沉默作用,又消除siRNA对机体的非靶免疫副作用,成为使siRNA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9.
日本东洋纺公司和Summit glycro research公司通过将糖链固定在金表面的糖链阵列,成功地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法检测出糖链结合蛋白质和糖链的相互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0.
日本医药品开发支援机构(APDD)和日本东京大学、摄南大学、理化学研究所、放射线综合研究所等6所大学和3所公立研究机关,与日本制药企业联合会的14家企业,将着手通过微剂量给药法的临床试验开发药物动态预测技术。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转化的技术开发”工程将向该项目提供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