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在长白山北坡5个垂直植被带的林下采集29个表土(苔藓)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同时将其结果作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样品,在长白山垂直植被带的孢粉组合中乔木花粉占优势,其中以松属和桦木属最多,在各植被带均有分布.松属花粉最高含量出现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带的孢粉组合中;桦木属花粉则大量见于亚高山岳桦林带和以栎桦为主的阔叶落叶林带,但前者伴有耐寒、早的小灌丛杜鹃花属花粉,而在后者中则见有大量蕨类孢子.阔叶落叶林带的孢粉组合是以类型多、百分含量高的落叶乔木花粉和大量蕨类孢子为特征.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孢粉组合中出现数量众多的云杉属花粉.在高山苔原带孢粉组合中虽然乔木花粉略占优势,但极少或不见蕨类孢子,与其他植被带比较,草本植物和小灌丛花粉明鲜较多,其中杜鹃属花粉含量在草本中占优势,其中出现苔原带的指示花粉--仙女木属.  相似文献   
12.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40份太行山猕猴粪样和38科91种植物标本,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的冬春季食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在冬季采食植物13科21种,其中栓皮栎、青冈、羊胡草、露珠草、大叶榉是其冬季的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5.4%;小叶榉、千金榆、南蛇藤、君迁子等10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39.1%;第三类是少见采食植物,包括板栗、毛栗、辽东栎,蒙古栎、黄荆等5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2%;2)共记录到猕猴春季采食植物24科37种,其中栓皮栎、青冈、早熟禾、大叶榉、小叶榉、千金榆、鹅耳枥、枳椇、构树、博落回等10种为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70.8%;唐松草、白丁香、紫丁香等14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23.4%,少见采食植物包括马齿苋、铁线莲、槐、胡枝子等16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7%;3)部分植物在冬季和春季均被猕猴取食,但在2个季节所取食的部位有所不同,在冬季主要取食嫩芽和果实,在春季则主要取食花和叶。太行山猕猴在春季的取食植物比冬季更广泛。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军  王小艺  杨忠岐  马玲  郎瑾  曾繁喜  何国萍 《昆虫学报》2009,52(11):1223-1228
为了提高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的繁育效率, 本研究调查了不同温度(22, 24, 26, 28, 30和32℃)对该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22~32℃范围内,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卵、茧蛹及世代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而幼虫的发育速率在26℃时最快. 卵、幼虫、茧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4, 16.89, 14.16和13.84℃, 有效积温分别为24.59, 61.16, 166.27和276.80日·度。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提出适于人工繁育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温度范围为26~28℃。  相似文献   
14.
基于PAE 编码系统的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 年2 月至2010 年3 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愚公管理分局所辖的天坛山
管护区,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的发生过程、内容和环境。基于以“姿势-
动作- 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 编码系统,对野生太行山
猕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 行为谱。结果:1)研究中分辨并记录到猕猴的14 种姿势,93 种动
作,121 种行为;2)将所记录到的行为分别划归于摄食、排遗、调温、配对、交配、育幼、竞争、亲密、聚群、
通讯、休息、运动和其他等13 个类别中;3)得到了基于PAE 编码系统的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相似文献   
15.
长管假茉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药用植物长管假茉莉(Clerodendrumindicum)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已知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yletharol,1),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2)粗毛豚鼠素葡萄糖醛酸苷(hispdulin7-O-glucuronide,3)泽兰叶黄素(eupafolin,4)黄芩素苷(secutellarein,5)  相似文献   
16.
贞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中压柱层析、制备性薄层层析等手段,从贞桐中分离得到4个苯丙素甙类成分,根据光谱数据及化学方法,鉴定为马蒂罗甙(1),单乙酰马蒂甙(2),贞桐甙A(4)以及阿克甙(3),其中,贞桐甙A是一新化合物。同时还得到22,23-二氢菠甾醇,豆甾醇,25,26-去氢豆甾醇,乌索酸,丁二酸酐和小麦黄素等。  相似文献   
17.
赬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中压柱层析、制备性薄层层析等手段,从桐(Clerodendrumjaponicum)中分离得到4个苯丙素甙类成分,根据光谱数据及化学方法,鉴定为马蒂罗甙(1),单乙酰马蒂罗甙(2),贞桐甙A(4)以及阿克甙(3),其中,贞桐甙A是一新化合物。同时还得到22,23一二氢菠甾醇、豆甾醇、25,26一去氢豆甾醇,乌索酸,丁二酸酐和小麦黄素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如何生产加工品质优良的炒青茶,探索性地提出了在陕西商洛地域内茶农生产加工品质优良的炒青茶方面的生产加工技术和操作经验,有助于帮助指导当地茶农整体提高自身种植茶叶品质,增强地域茶农生产加工品质优良的炒青茶产品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当地茶农主要经济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体育运动,高能量机动车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数量不断增加,关节软骨的损伤恢复一直不是很理想。针对其后期的恢复研究做了许多相关的实验。本实验通过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软骨细胞中OPG(骨保护素)与RANKL(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两种因子在损伤后与正常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的比较,探讨损伤后软骨细胞中OPG和RANKL的表达。方法: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前4组在10天完成20只兔左后腿膝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最后1组5只做手术对照组,术后处置相同。在术后1周,2周,4周,8周时取膝关节软骨损伤处关节软骨制成标本对照组取正常膝关节软骨制成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恢复情况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细胞中OPG与RANKL的表达。在光镜下观察,通过医学图像分析软件(media cybernetics image-proplus6.0)图片分析,测定镜下相对灰度值并计算每个标本的平均灰度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OPG在膝关节损伤后2-4周表达最高,4-8周有下降趋势。RANKL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后明显表达并逐步的呈升高趋势。实验组镜下观察表达较强烈,测定镜下平均灰度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OPG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后显著性表达。2-4周表达较高,4-8周趋于降低。2.RANKL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后显著表达,1-8周呈平稳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蓝光处理,对照组同时给予布拉酵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凝血指数、血气指标、生化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28%vs 90.00%,χ~2=24.92,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aCO_2、pH、BE及Ca~(2+)和Mg~(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T、APTT、FIB、TT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及生化指标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