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缺齿鼩。标本体形中等,头体长(64.8±3.0)mm,尾长(76.6±1.9)mm,大于头体长,尾尖有一簇白毛,后足长(16.8±0.1)mm。颅骨呈钝圆形,吻突较短,在上颌前部区域逐渐变细。颅全长(19.22±0.19)mm,脑颅宽(9.31±0.09)mm,第2上臼齿间最大宽(5.29±0.08)mm。上门齿1枚,呈镰刀状,上单尖齿3枚,自前向后大小依次递减。红褐色色素沉积主要分布于上下门齿和第一上单尖齿的齿尖。利用缺齿鼩属检索表进行检索,本次采集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比较,本次采集标本与缺齿鼩属霍氏缺齿鼩的系统进化关系最接近,遗传距离在0.026~0.028之间,与形态鉴定的结果吻合。基于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本次采集标本与GenBank下载的霍氏缺齿鼩聚在一个小分支上,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3个标本是霍氏缺齿鼩。  相似文献   
842.
鉴于近年来全球性动物传染源的疫情不断发生,病原溯源研究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鼩鼱科动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地理分布范围,且与人类生活存在密切联系,其携带病毒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就鼩鼱科动物种类及其分布、鼩鼱科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研究及其在汉坦病毒传播与进化中作用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型野生动物携带病原调查及溯源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43.
<正>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Zhejiang Grostre Biotechnology Co.,Ltd)是温州医科大学的主要产业化转化平台、教学实训基地和研发基地。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是由温州医科大学联合温州当地民营资本共同组建,自主运营和管理的新型"产  相似文献   
844.
抗细胞因子疫苗是针对疾病相关细胞因子而设计与构建的一类能激发体液免疫应答的主动免疫治疗性疫苗,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疗法。目前研究与开发的抗细胞因子疫苗主要有2 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偶联载体或直接修饰为细胞因子引入外源表位而构建的蛋白疫苗,另一种则是可表达细胞因子免疫原的核酸疫苗。这两类疫苗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对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显现出治疗活性。简介各类抗细胞因子疫苗及其作用机制,综述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细胞因子疫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45.
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资源的热点分析和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晓明  戴小杰  田思泉  朱国平 《生态学报》2014,34(13):3771-3778
中西太平洋是世界鲣鱼围网主要作业水域。基于我国渔船2005—2009年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该水域鲣鱼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海洋环境特征分析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1)通过常规统计学计算获得鲣鱼资源的偏态Sk、峰态数Ku、变异值Cv、s2/m和全局空间自相关Geary c系数,发现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总体上是以低密度区域为主,高密度区域较少;鱼类资源密度值差异较大,资源表现出强烈集聚分布,总体的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偏弱。(2)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热点分析方法计算,发现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存在多个在统计学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资源热点和冷点。(3)通过地统计方法研究鲣鱼资源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和方向变异时,空间自相关类型上最优模型是球形模型,鲣鱼资源密度各向同性,最大相关距离1000km左右。发现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差异占整个差异的50%左右,为中等强度变异;在方向性变异上,主要体现在南北向上,其该向上结构性误差占67%,而东西向结构性误差占49%。这一结果和海洋环境的南北向上结构性远好于东西向结构性有关;从各方向的分维数看,数值介于1.876—1.9之间,数值较大,空间自相关较弱。(4)以资源热点区域作为区域性渔场,结合海洋温度和叶绿素场海洋环境特征,将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分为3个不同的局部渔场,即2个暖池渔场,1个冷舌渔场。冷舌渔场由中东太平洋赤道上升流引起,在锋面地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初级生产力,便于鱼类获得丰富的食物;暖池渔场靠近岛屿和陆地区域,近岸上升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初级生产力。(5)将热点分析和渔场重心方法及栖息地指数的优缺点做了对比,建议以后采用空间残差模型深入研究空间自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46.
蜜蜂能够灵活调整出巢觅食行为,从而有效保证蜂群的正常发育与繁衍.为了探索采集蜂的行为特性,本文利用由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与广州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蜜蜂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对西方蜜蜂进行为期38 d的全天候监控记录.结果表明: 两蜂群中分别有63.4%和64.5%的采集蜂存在轮休现象,轮休时间比例为22.5%~26.4%;轮休与非轮休蜜蜂的采集工作总量差异不显著,但轮休蜜蜂寿命显著高于非轮休蜜蜂;提前发育的采集蜂的寿命显著低于正常采集蜂.本研究丰富了蜜蜂社会行为学内容,为进一步探索蜜蜂采集行为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7.
以酶解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为指标,筛选出木瓜蛋白酶并优化确定酶解条件,酶解液中分子量在1000 Da以下的小分子肽类占96.68%;采用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25凝胶层析得到纯化的紫菜蛋白抗菌肽(LPAP);液质联用分析该纯化抗菌肽中主要的多肽序列为FFDD(Phe-Phe-AspAsp);该LPAP对G+菌和G-菌都有抑制作用,具有相对广谱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25 mg/m L,抗菌肽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电镜照片表明其抑菌机制可能是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48.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马家浜文化早期气候温暖湿润,体现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向晚期过渡时,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温凉偏干。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址周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繁茂,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比较适宜人类活动与居住。良渚文化时期,木本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花粉增加,约占孢粉总数的50%,气候环境为温凉。草本植物花粉中直径大于37μm的禾本科含量很大,达37.1%,可能是先人类进驻,开始进行农作,有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春秋时期,气候条件比良渚时期要好,较温湿,环纹藻等藻类孢子有较多出现,说明遗址区可能曾被淡水淹没成湖沼环境。  相似文献   
849.
研究Spm和IAA对无菌黄瓜苗雌花诱导的协同作用,及不同外植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和KH2PO4含量对雌花诱导的影响,由此建立了有效的雌花诱导体系。黄瓜去根苗接种在MS培养基上,单独添加Spm、IAA时的雌花诱导率、雌花数偏低或为0,同时添加12mg.L-1Spm与0.01mg.L-1IAA时达21%、29枚,对照组未见雌花,说明Spm和IAA对雌花诱导的协同作用显著。实验证明,在全苗、去根苗、去根去顶苗、顶芽四种外植体中,及在0.5%~0.9%琼脂含量和1.0~2.0mmol.L-1KH2PO4含量的培养条件下,采用0.7%琼脂含量和1.75mmol.L-1KH2PO4含量培养黄瓜去根去顶苗的雌花诱导效果最好,其诱导率和雌花数分别达46%、54枚。  相似文献   
850.
外来入侵杂草反枝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原产于美洲,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外来入侵杂草。本文就反枝苋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化感作用、表型可塑性、作为典型C4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其与作物的竞争机制、在我国的入侵扩散过程及影响因子,以及其对增强紫外线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和防除方法分别进行了评述。结果表明:反枝苋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其入侵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其种子数量大、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表型可塑性强、光合能力强、并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多种作物的生长,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广,可以入侵多种生境类型。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反枝苋对大范围环境梯度变化的适应机制;2)反枝苋对农田生态系统资源波动的响应;3)反枝苋的化感作用机制;4)反枝苋的综合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