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9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2244篇
  774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69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6篇
  1976年   12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分子人类学与现代人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盛桂莲  赖旭龙  王頠 《遗传》2004,26(5):721-728
1953年Watson & Crick 对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及对其遗传机理的解释,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其后短短50年的时间里,分子生物学在各个学科之间广泛渗透,相互促进,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为首要任务的人类学领域,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诞生了分子人类学这一全新的结合型分支学科,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可信的研究方法和具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系统地介绍了分子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及原理;另外,结合分子人类学在古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关于现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连续演化说”。Abstract: Since Watson & Crick put forward the double-helix model of DNA structure and hereditary mechanism in 1953,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is event marks the birth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his new field of biology has experienced a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50 years. On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ing many relative fields; on the other hand, its own proceeding pace has been accelerated by the reaction from the other fields. Anthropology is one of the fields most deeply impacted by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molecular biology. Most importantly, molecular anthropology was born as a result of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paleoanthropology. This new branch provides reliable method and vital direction for paleoanthropolog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history,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molecular anthropology. Two hypotheses on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 which include “out-of-African theory” and “theory of multiregional evolution” are also discussed for the purpose of showing how molecular anthropology is applied in paleoanthropology.  相似文献   
82.
设计的一对引物 ,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科默尔亚种 (Bacillusthuringiensissubsp .colmeri)1 5A3菌株中的cry1C基因进行PCR扩增 ,得到包括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在内的全长为40kb的PCR产物。经两步克隆 ,将此基因连接至穿梭表达载体pHT315上 ,得到重组质粒pHT 1C。通过电转化将其导入一株增产菌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cereus) 9509菌株 ,SDS-PAGE检测到 1条 60kD左右的蛋  相似文献   
83.
抗整合素β3胞外区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T-PCR的方法从人胶质瘤BT-325细胞中扩增人整合素β3胞外区,并克隆到载体pET-24a中构建表达载体.表达的人整合素β3胞外区经变性、复性和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提取脾脏总RNA,用RT-PCR技术扩增小鼠抗体重链(VH)和轻链(VL)可变区基因,经重叠PCR(SOE-PCR)将VH和VL连接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并克隆到噬菌粒载体pCANTAB5E中,电转化至大肠杆菌TGl,经辅助噬菌体M13KO7超感染,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库.通过淘选从该抗体库中筛选特异性识别人整合素β3胞外区的噬菌体单链抗体.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库容为2.6×106的抗人整合素β3胞外区的单链抗体库,初步筛选到了与人整合素β3胞外区特异性结合的单链抗体.  相似文献   
84.
根系氮吸收过程及其主要调节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氮(N)是植物根系吸收最多的矿质元素之一.全球变化将使土壤中N的有效性发生改变,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与过程.研究根系N吸收及其调控对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由于土壤中存在多种形态的N源,长期的生物进化和环境适应导致植物根系对不同形态N的吸收部位、机理及调控有较大差别.因此,植物长期生长在以某一形态N源为主的土壤上就形成了不同的N吸收机制和策略.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在植物根系N吸收和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不同形态N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根系N吸收部位,N在木质部中的装载和运输,不同形态N(NO3^-、NH4^+和有机氮)的吸收机制,以及根系N吸收的自身信号调控和环境因子对根系N吸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根系N吸收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5.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物质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DIC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综合征。是比较少见的,严重威胁母婴安全的产科并发症[1,2]。也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死亡率在70-80%。1临床资料我们自1983年至2003年治疗羊水栓塞9例,现报告如下。表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23456789日期83.290.1092.195.999.1102.502.1003.803.9年龄223134433526304132孕周133940274140384111分娩方式钳刮术产钳剖宫产中引晚期引产剖宫产剖宫产剖宫产钳刮术发病时间术中四产程术中四产程临产前术中术中术中术中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86.
不同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2009年和2018年对北部湾 日本带鱼的采样,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计算其营养级、营养生态位等指标,对比分析10年前后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其生态适应能力的变动.结果表明:2个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差异明显,2018年δ13C值范围变窄,平均值变小,推测 日本带鱼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87.
我国北部的七种VA菌根真菌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相似文献   
88.
草莓高效离体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草莓'明宝(Meiho)'和'红颊(Benihope)'的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暗培养时间、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龄、不同放置方式对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叶片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最佳条件不同.'明宝'叶片的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为MS+2.5 mg/L TDZ+0.1 mg/L IBA+0.1 mg/L 2,4-D,叶片再生的最佳叶龄为30~40 d,再生率可达82.8%;'红颊'叶片的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为MS+2.0 mg/L TDZ+0.1 mg/L IBA+0.1 mg/L 2,4-D,叶片再生的最佳叶龄在10~20 d,再生率可达79.8%.2个品种叶片暗培养14 d可以提高不定芽再生率;叶片正放比反放再生效果好;添加8 mg/L AgNO3和1 000 mg/L活性炭可有效提高再生率.  相似文献   
89.
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混交林中树木个体生长的竞争效应模型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本研究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中树木的种内种间竞争机制出发,对与距离有关的竞争模型和邻体干扰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以竞争指数分量和竞争效应系数来量化树木间的空间竞争。根据野外的实测数据,以年材积生长量为因变量各竞争指数分量为自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树木个体生长的竞争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有很好的拟合优度。本研究为空间竞争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和生态学研究植物竞争生长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0.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一种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在中国北方地区危害较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食心虫在中国东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理种群15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mtCOI)基因的657 bp序列,利用DnaSP 5. 0和Arlequin 3. 5. 1. 2等软件对大豆食心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I基因共有36个变异位点和17个单倍型,其中1个单倍型为10个种群所共享。总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456,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634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12545,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6326,总基因流Nm为3.49,且各种群间的基因流均大于1,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水平较高。【结论】大豆食心虫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低等水平。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皆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各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线性相关性,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