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5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云南苦绳中分离纯化了6种化学成分。通过红外光谱、一维核磁共振波谱、二维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为二十烷酸(1)、α,γ-二棕榈酸甘油脂(2)、β-谷甾醇(3)、4ɑ-甲基-胆甾-7-烯-3-β-醇(4)、3,4’-二甲氧基-4,9,9’-三羟基-苯并呋喃木脂素-7’-烯(5)、松脂素(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云南苦绳根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吗啡啉(morpholino,MO)电转染敲降斑马鱼视网膜内目标基因表达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但现有方法存在局限性。本文旨在发展一种优化的成年斑马鱼视网膜MO电转染方法。优化要点是在电极内侧涂抹超声凝胶,并使用方形电极而不是圆形电极。结果显示,使用超声凝胶可有效减少电转染所致视网膜损伤并简化实验步骤,采用方形电极显著提高了MO电转染效率。用本方法敲降视网膜再生相关基因Ascl1a显著抑制了视网膜祖细胞的生成。本方法是对现有MO电转染方法的优化。  相似文献   
993.
香蕉束顶病毒的纯化及理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具有典型香蕉束顶病(BBTD)症状的香蕉病组织中提纯了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18nm的球形病毒颗粒。最高紫外吸收在255nm,最低紫外吸收在240nm,A_(260)/A_(280)为1.30。用标准BBTV抗体通过ECL-Western转印法测定其外壳蛋白分子量为21kDa。其核酸经DNaseI、RNaseA和Mung Bean Nuclease分析,表明是约1kb的ssDNA。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994.
大鼠新鲜分离DRG神经元胞体膜谷氨酸受体亚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目的是研究DRG神经元膜谷氨酸受体亚型的分布及其共存情况。实验在DRG分离细胞上应用膜片带技术记录NMDA-,KA-和QA/AMPA-激活电流。在受检的37个细胞中70.3%的细胞对NMDA敏感;18.9%的细胞对KA敏感;56.8%的细胞对QA敏感。其分布的情况是:单独存在一种受体的细胞为15个;二种受体共存的细胞为13个;三种受体共存的细胞为4个.另外有4个细胞三种受体均无。  相似文献   
995.
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4种野生秋海棠(包括4个变种)为试材,水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为外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其基因组大小,比较不同种、组之间基因组大小的差异,并分析与染色体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在0.292~2.554 pg之间,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9倍,平均基因组大小为0.863 pg,最小的为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 H.L.Li),最大的为水鸭脚秋海棠(B.formosana(Hayata)Masam.)。中国原产的30种秋海棠平均基因组大小(1C=0.925 pg)较南美洲原产的4种的(1C=0.398 pg)大,中国台湾原产的3种秋海棠基因组均比大陆原产的27种的大。中国原产秋海棠不同组间基因组的大小存在差异,同一组内基因组大小亦不相同,本研究所测材料以四室组的基因组最大,为1.285 pg,组内变化近3.2倍;秋海棠组和二室组次之,分别为0.895 pg和0.888 pg,组内变化近6.4、6.8倍;侧膜胎座组基因组最小,为0.721 pg,组内变化约1.2倍。相关性分析表明秋海棠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无显著相关性。本结果可为秋海棠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6.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后的再活化可引起带状疱疹,其潜伏感染与再活化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综述了该病毒潜伏感染和再活化的实验模型新进展,并概述了从这些实验模型中所获得的最新知识。  相似文献   
997.
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最早出现于古生代泥盆纪,是重要孑遗种和珍稀濒危植物,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及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相邻格子法对深圳市径心水库区的苏铁蕨群落进行群落学研究,分析径心水库区苏铁蕨群落结构和演替特点,为苏铁蕨的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1)深圳径心水库区的苏铁蕨群落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1 600m2的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72种,隶属于45科66属,其中种类组成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占非世界属的88.33%。(2)该苏铁蕨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划分为乔木2亚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丰富;各种群的重要值分析表明,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九节(Psychotria rubra)、鼠刺(Itea chinensis)、银柴(Aporusa dioica)是该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53%、38%、28%、23%和22%。(3)年龄结构分析表明,主要优势种群如银柴、鼠刺和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等均属于增长型种群,而苏铁蕨种群却呈现出一定的衰退趋势,说明该群落正处在旺盛发展阶段并且会不断演化替换掉苏铁蕨种群。(4)该研究区群落种群的频度规律为A级B级C级D级E级,与Raunkiaer的L形频度定律曲线相一致;与其他邻近地区进行比较,深圳径心水库区的苏铁蕨群落显示出较低的物种丰富度,可能是受海风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应对该苏铁蕨群落进行适当的干预和保育,清理上层枯枝枯藤,加强林内透视度,增加光照。  相似文献   
998.
以东方百合品种‘Sorbonne’为材料,在滇中气候条件下研究蕾期不同程度干旱对百合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和复水后切花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百合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大幅下降,气孔密度、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均上升.轻度干旱下,MDA含量上升缓慢,中度干旱后期上升较快,重度干旱使质膜受到的损害加重,最终影响MDA的合成.脯氨酸在轻度干旱早期变化微小,至重度干旱时增幅骤然加大,说明其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较MDA低.复水至开花期,蕾期干旱对植株花期性状的影响表现为: 新梢生长量、株高、花径、花瓣长、宽和花色素含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各性状指标与植株经历的干旱胁迫时间呈反比,即蕾期干旱时间越长,切花植株越矮,花朵越小,花色越浅.7个处理间花期叶部形态(长和宽)变化不显著.蕾期干旱使花朵开放时间延后,经历中、重度干旱的植株复水后花枝质量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综上,早期轻度干旱对百合切花质量影响较小,尚未造成花枝等级降低,中、重度干旱使切花质量严重下降,失去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的集团内捕食和同类相残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是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多食性植绥螨,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旨在对巴氏新小绥螨在本地的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及为与有益真绥螨的联合释放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室内通过一系列实验,比较了实验室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和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的有益真绥螨的雌成螨对同种或异种未成熟螨的捕食量、存活时间及产卵量的差异,检测了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植绥螨相互之间的攻击强度以及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两种植绥螨都难以刺吸同种或异种植绥螨的卵,而对同种或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最大,其次是对若螨。在无共同食物的情况下,有益真绥螨雌成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比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强(BreslowDay检验:χ~2=13.84,df=1,P0.001),且有益真绥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9.10±1.65头)高于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5.31±1.43头)(T检验:t=5.487,P0.001),巴氏新小绥螨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7.48±0.75头)高于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4.75±0.58头)(T检验:t=9.110,P0.05)。【结论】有益真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同种幼螨而发生同类相残;巴氏新小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异种幼螨而发生集团内捕食。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是否会导致氧化磷脂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不同年龄鼠视网膜内蓄积增加。方法对2m和12m的C57/BL6鼠,应用波长为480nm的蓝色二极管光源以2mW/cm2的强度持续照射1w后,将各组鼠眼球摘除,应用RT-PCR、EL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检测氧化磷脂及MCP-1在鼠眼内的含量及存在部位。结果接受蓝光照射的2m和12m的鼠视网膜内氧化磷脂含量明显增加,其中12m鼠视细胞外节氧化磷脂的含量明显高于2m鼠。蓝光照射后,RT-PCR、ELISA检测显示:2m和12m的鼠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层MCP-1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中12m鼠含量更高。结论蓝光照射后,高龄鼠比低龄鼠视网膜内更容易蓄积氧化磷脂和MCP-1,蓝光照射可能在AMD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