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5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1.
新型蛋白质修饰剂的合成及修饰牛血红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谷氨酸和己二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四官能团蛋白质修饰剂,并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以其为修饰剂,对牛血红蛋白的化学修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血氧分析仪对交联牛血红蛋白的分子量和携氧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修饰剂可以使牛血红蛋白同时在分子内和分子间发生化学交联,并较好地保持携氧能力(P50:21.7mmHg,Hill系数:2.01),因此在众多用于开发人工血液代用品的化学修饰剂中该修饰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2.
和田皮墨垦区杨树十斑吉丁虫的生物学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Pallas是西北地区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近年杨十斑吉丁虫对和田皮墨垦区的杨树危害日益严重。对杨树十斑吉丁虫进行初步生物学研究表明,在和田皮墨垦区该虫1年发生1代,幼虫在树皮与木质间为害,造成杨树死亡。查清了该类害虫的为害时期及为害程度,其幼虫期人工刮皮消灭幼虫,成虫期树干涂沫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3.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选择适当浓度双氧水处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用自红豆杉科的植物(Taxus cuspidate)中分离纯化的四种紫杉烷类化合物Taxine B、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干预过氧化应激模型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微量酶反应比色法筛选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化合物,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改变,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发现氧化应激模型细胞活力明显减低,应用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后细胞活力显著提高,细胞核形态改变明显减轻,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明显减少.结果表明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可以减少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减轻细胞核损伤,提高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114.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丝胶预处理对2型糖尿病大鼠睾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丝胶预处理组。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注射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血糖≥16.7mmol/L作为成模标准;丝胶预处理组大鼠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前给予丝胶灌胃(2.4g/kg/d)35d。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睾酮和IGF-1水平;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法检测睾丸IGF-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丝胶预处理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血清睾酮、IGF-1水平的降低,睾丸IGF-1表达的下降(丝胶预处理组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P0.01)。结果 丝胶预处理可通过阻止糖尿病大鼠睾丸IGF-1表达的下调,改善生精功能,发挥对糖尿病生殖功能损害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6.
菜粉蝶对两种迁地保护的兰科植物传粉和繁殖成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地保护是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在新栖息地兰科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兰科植物的保护提供借鉴, 作者对迁地栽培于深圳市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本地种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和外来种银带虾脊兰(Calanthe argenteo-striata)的传粉系统和繁殖策略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都具有白色小花组成的花序, 且花有距。在开放栽培条件下, 菜粉蝶(Pieris rapae)是这两种兰科植物唯一有效的传粉者。菜粉蝶携带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花粉块的部位分别是降落时平衡身体的左侧足部和取食花蜜的喙。两种兰科植物传粉效率较高, 花粉移走与沉降的比值分别为1.14 : 1和0.74 : 1。血叶兰的结实率在2007和2008两年间无显著差异, 且均高于银带虾脊兰。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它为传粉者提供报酬; 另一方面是因为血叶兰的花期与菜粉蝶的盛发期相吻合, 有利于充分利用传粉者; 而银带虾脊兰的花期滞后于菜粉蝶的盛发期, 传粉者缺失使得部分花未能授粉。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都是高度自交亲和的物种, 但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的现象; 自交和异交的繁殖成功率无显著差异。这两种兰科植物可能存在由传粉者导致的自交现象。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在迁地栽培到兰科中心后生长良好, 每年花期都有自然结果的现象, 植株周围有新生幼苗的建立, 种群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显示出迁地保护的可行性。可以预测若干年后, 这两个种在兰科中心具有建立稳定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球囊闭塞结合微血栓微球混悬液灌注方法造成心肌缺血坏死,探索建立稳定存活的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动物模型。方法选择中国五指山小型猪18头,行冠脉造影后沿血管送球囊至LAD中段,依次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1、2、5 min,每次间隔60 s,然后扩张球囊堵闭血流120 min。再以4F导管超选LAD,行微血栓微球混悬液分次注入,间隔10 min重复注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2级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15 mm Hg时停止注射,同时监测心电图及应用漂浮导管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行pigtail导管测量(LVEDP)的变化,待LVEDP稳定在15~18 mm Hg之间后结扎血管,并加压包扎。监测心肌坏死标志物(cTnI和CK-MB)变化。分别于制模前,制模后第1天、7天、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制模第14天复查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并行心脏病理检查,认定和评价模型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结果制模14 d后共有15头小型猪成活,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病理检查均符合AMI病理生理过程。其中14头小型猪达到动物模型标准【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8 mmHg和心输出量(CO)下降30%以上】,模型成功率为77.78%。制模后第14天PCWP明显升高(P0.01),CO平均下降50.76%;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P0.01)。病理检查显示心肌梗死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25.4%~34.9%。结论球囊闭塞结合微血栓微球混悬液灌注构建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具有闭胸、高成功率、稳定和重复性好等优点,较药物、冠状动脉结扎和起搏诱导的心力衰竭模型更接近临床病理生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8.
中药远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远志的资源、商品、鉴别、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栽培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就商品远志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9.
采用松树花粉诱集法从乐清湾红树林分离到一株纯培养物,其特点为:营养菌体为椭圆球形,单核;营养菌体的细胞壁由许多紧压在一起的致密鳞片层构成,在细胞壁不连续处可分辨鳞片;营养菌体形成外质网,它产生于外质网形成体;营养菌体以产生游动孢子行无性繁殖,游动孢子为双鞭毛;无性繁殖过程中形成四分体结构。据此鉴定为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构建包含LM03(LIM-only3,LM03)全长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K-N-AS,检测LM03对SK-N-AS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质粒pEGFP-Cl-一LM03经EcoRI和BamHI双酶切后亚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LMO3,导人包装细胞pA317,获得逆转录病毒颗粒,感染SK-N-AS细胞,用RT-PCR及Western印迹鉴定,检测LM03感染后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获得了能正确表达LM03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LMO3;LM03基因被逆转录病毒成功导入SK-N-AS细胞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LM03感染组G1/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加,感染48h后,LM03感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及SK-N.AS组(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LM03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LMO3可以通过促进SK-N-AS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