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PCR技术构建体外高效转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并合成了一对 PCR 反应引物,其5′端引物除含有目的基因5′端序列外,还外加 T7 RNA 聚合酶启动子的17个核苷酸.3′端引物则按常规设计.以染色体 DNA为模板,通过 PCR,可扩增出带有 T7 RNA 聚合酶启动子的目的基因 DNA 片段.以此 PCR 产物为模板,在体外成功实现了高效转录.这是一种快速、简便构建体外高效转录系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2.
按Bishop方法,在小鼠血液里诱导生成大量网织红细胞,然后提取网织红细胞,对其电泳率、渗透脆性、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变形能力和取向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织红细胞在转变为成熟红细胞的短短时间内,其微观流变学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电泳率变小、渗透脆性变好、膜的流动性变大、细胞的变形能力变强、取向性变好,最终发育成具有全面功能的成熟红细胞。  相似文献   
53.
桑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桑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水分、蛋白质、总糖、脂肪和灰分,其质量分数分别为76.32%、4.75%、16.94%、1.2%和1.05%。桑叶挥发油的回收率约为0.1%(干基)。利用GC/MS对鲜桑叶的挥发油进行了分离鉴定,共检出85个组分,确定了47个化学组分的结构。挥发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的醇和酸,多种脂肪酸,烷烃和芳香族,甾醇类,二萜烯类,杂环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碳烯醇(MW296);其次是三甲基环己烯醇(Mw192)和庚烯醇(MW204)等。  相似文献   
54.
粉防己碱逆转阿霉素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抗细胞凋亡作用关系密切。本研究用抗肿瘤药物阿霉素 (5μmol· L- 1 )处理人乳腺癌敏感和耐药的 MCF- 7细胞 2 4hr后 ,观察到在敏感细胞中 ,有较多的漂浮细胞 ,阿霉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而在耐药细胞中 ,细胞形态未发生变化 ,阿霉素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其含量明显减少。阿霉素诱导 MCF- 7细胞的凋亡作用进一步用 An-nexin V - FITC染色法证实。此外 ,用高效逆转耐药性的药物粉防己碱 (2 0μmol· L- 1 )与阿霉素合用处理敏感和耐药的细胞 ,用线粒体荧光染料 Mitosensor TM染色 ,证明合用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 :细胞凋亡的发生与细胞周期无关。本研究表明 :粉防己碱能逆转耐阿霉素的人乳腺癌 MCF- 7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55.
桑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鲜桑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水分、蛋白质、总糖、瞻肪和灰分,其质量分数分别为76.32%、4.75%、16.94%、1.2%和1.05%。桑叶挥发油的回收率约为0.1%(干基)。利用GC/MS对鲜桑叶的挥发油进行了分离鉴定,共检出85个组分,确定了47个化学组分的结构。挥发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的醇和酸,多种脂肪酸,烷烃和芳香族,甾醇类,二萜烯类,杂环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碳烯醇(MW296);其次是三甲基环己烯醇(MW192)和庚烯醇(MW204)等。  相似文献   
56.
Splenic erythroblasts were obtained from mice during the acute disease caused by anemia-inducing virus (FVA). They were cultured in a medium containing EPO, BSA and so on. We studied their biomechanical and hemorheological behavior after 12 h, 24 h and 48 h. The results showed obvious changes in their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smotic fragility, membrane fluidity and membran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ythroblast. The chang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protein and lipid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membrane.  相似文献   
57.
58.
在5L自动发酵罐中,通过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对白色链霉菌(Strepomyces albulus)生物合成聚-ε-赖氨酸(ε-PL)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批发酵中,利用pH控制策略,ε-PL产量从0.6 g/L提高到2.4 g/L。在分批补料发酵中,采用pH控制策略,当糖浓度在10g/L以下,补加葡萄糖和硫酸铵,则菌体大量生长,ε-PL产量提高到16.81 g/L,为分批培养的27倍。  相似文献   
59.
以工程菌Escherichia coli SZ85基因组为模板,克隆得到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的L-乳酸脱氢酶基因(ldhL),连接到pUcm-T载体后,双酶切然后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重组质粒经筛选后转入染色体上含有ldhL基因(来源P.acidilactici)的工程菌Escherichia coli JH12。P.acidilactici的ldhL基因过量表达体系E.coli JH12(pET-28a-ldhL)能利用浓度7%的木糖为碳源进行厌氧发酵,过量表达ldhL使L-乳酸产量提高了10 g/L,达64.86 g/L,糖酸转化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60.
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土地石漠化广为发生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从地表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土地石漠化过程进行解析、研究。在轻度石漠化向极重度石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仅2-3 a,植被就从灌草混合群落退化为草本群落,物种减少76%,植被盖度降低87.2%;土壤侵蚀量逐渐加大,土壤物质不断流失和丢失,土层变薄,侵蚀模数呈10多倍、数10倍增加。岩溶坡面特殊的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模式,使石漠化土地上"四水"转化迅速。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地表水和壤中水流失量加大,石灰岩脉动式"生长"速度加快,使基岩裸露率由30%—50%增至90%以上,最终导致土壤粗化,养分减少,生物生产量减少89%甚至更多。这表明,土地石漠化过程是由植被退化丧失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失过程、碳酸盐岩溶蚀侵蚀过程和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过程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土地退化过程,也是岩溶山区土地生态系统演变为石质荒漠系统的地表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