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1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221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69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6篇
  1976年   12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研究了重穗型杂交水稻培矮 6 4s/E3 2的灌浆过程和强、弱势颖花中内源IAA、ABA和GA1 GA3水平的动态状况。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内源激素水平高低依次为 :IAA >GA1 GA3>ABA。IAA和ABA水平在强势颖花中较高而GA1 GA3水平在弱势颖花中较高。 3种激素水平的变化与谷粒增重速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 ,两个最高的相关系数值分别存在于单位鲜重样本的IAA含量(ng/gFW ) 与籽粒鲜重的增重速率之间 (r =0 .82 1 8 )和单个籽粒IAA含量 (ng/grain)与籽粒干重的增重速率之间 (r =0 .8485 )。推测启动和维持籽粒灌浆过程可能需要较高的IAA水平 ;ABA可能具有促进籽粒中同化物的累积和种子成熟的作用 ;GA1 GA3可能具有保持弱势颖花活性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02.
甘薯愈伤组织中的淀粉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甘薯愈伤组织和块根可溶性提取物中淀粉酶的非变性凝胶电泳和活性染色发现 ,愈伤组织和块根的淀粉酶完全不同。前者有 4种不同大小的淀粉酶 (2种α 淀粉酶和 2种 β 淀粉酶 ) ,而后者只有一种 (β 淀粉酶 ) ;其次 ,块根 β 淀粉酶对EDTA和 β 巯基乙醇都不敏感 ,而愈伤组织的淀粉酶对EDTA和 β 巯基乙醇都敏感。这些结果表明甘薯愈伤组织中不仅淀粉酶同工酶的数量多 ,而且包括α和 β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03.
东方鲎C因子的分段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鲎C因子 (factorCfromTachypleustridentatus)是鲎血细胞中的一种对内毒素敏感的丝氨酸蛋白酶原 ,它与内毒素特异结合的特性 ,使之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根据报道的C因子序列 ,设计了两对引物 ,以中国福建沿海的东方鲎 (Tachypleustridentatus)为材料抽提其血细胞总RNA ,首次用RT PCR的方法分两段扩增了鲎血中编码C因子蛋白的基因全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得到的FC基因与文献报道的来自日本的东方鲎的FC有很高的同源性。将分段克隆得到的两段FC片段经相应酶切后 ,与含T7启动子的质粒 pET 2 8a( )在一个体系中作连接反应 ,构建表达质粒pET2 8a FC ,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 ,筛选表达菌株。表达菌株经 1mmol/LIPTG诱导表达 2 .5h后 ,收集菌体并超声破菌。经SDS PAGE分析表明 ,在 110kD左右处有明显的表达条带 ,大小与FC的计算分子量相吻合。但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洗涤与变复性后 ,重组FC在体外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同时蛋白质印迹实验也提示了在大肠杆菌中FC的单基因表达物可能发生部分自剪切反应 ,而形成了额外的免疫印迹条带  相似文献   
904.
用CO39近等基因系品种C101LAC(Pi-l),C101A51(Pi-2),C104PKT(Pi-3),C101PKT(Pi-4α),C105TTP-4L-23(Pi-4b)对稻瘟病菌菌株81278ZB15和GUY11及其有性后代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81278ZB15含Avr-Pil,Aur-Pi2,Aur-Pi4α,Aur-Pi4b无毒基因,有性后代在Pi-1,Pi-2,Pi-4α上的无毒,有毒分离比例符合1:1,有8个后代个体发生了这3个无毒基因座的重组,推断81278ZB15对Pi-l,Pi-2,Pi-4α的的无毒性是由3个不同的单一基因座控制的,且3个基因座紧密连锁,进一步采用rep-PCR法比较了亲本及其在性后代的DNA指纹,获得了与3个无毒基因座紧密连锁的DNA标记(RPF1.2),RPF1.2与Aur-Pil,Aur-Pi2,Aur-Pi4α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9cM,2.2cM和2.2cM,2个亲本对Pi-3,CO39均有毒性,对Pi-4b均无毒性,但是后代中出现3个对Pi-3,1个对CO39无毒的个体;8个对Pi-4α有毒的个体,对其中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05.
绿豆抗豆象品系及回交亲本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亚蔬中心(AVRDC)抗豆象育种2个回交第12代品系(BCl2)及其回交亲本进行了豆象抗性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豆象在绿豆种子表面的产卵量及产卵率,BCl2及其回交亲本之间无显差异;第一代成虫羽化量、羽化率及种子受害量、种子受害率,BCl2与其回交亲本存在显差异(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绿豆种子受害量和一代成虫羽化量成极显正相关,种子受害量与成虫产卵量无相关关系。而成虫产卵量与一代成虫羽化量成极显正相关。回交后代与其回交亲本比较分析显示:在种子受害量上,BCl2与其回交后代存在极显差异(P<0.01),这意味看BCl2确实存在抗豆家性能。  相似文献   
906.
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品质越来越成为我国稻米市场的决定因素。本对包括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的遗传,以及对上述品质性状间及其与某些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07.
引进CIMMYT春小麦品种在青海高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近年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97份春小麦新品种(系)1999—2001年在青海高原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其中28份供试品种的部分品质性状,2000年从中选出8个品种(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1年又从这8个品种(系)中选出4个品系(99—18、99—22、99—36、99—44)去南繁,为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8.
本对多变感染原,Norwalk样病毒(NLV)与三次连续的(餐厅相关)的胃肠炎暴发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作采用标准细菌学试验方法、大肠杆菌特异试验、vero毒素试验,电镜(EM)观察病毒及反转录PCR(RT—PCR)方法研究NLV。经以上方法无病原菌检出。在第一次暴发时,虽然以PCR检出vero毒素基因,但在大肠杆菌分离株中不能确定,故无意义。NLV是三次暴发中多次检测的重要对象。RT—PCR扩增产物阳性样的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仅NLV株与多次暴发相关,但NLV株对三次暴发的作用各不相同。PCR检测NLV敏感性高,但用EM都不能检出一例阳性样,与餐厅相关的暴发属地中海型餐厅,在这类餐厅,通常碟子中的食物直接用手指食用。试验分析表明,NLV是由客人或餐厅员工带人,而非因长期安置的贮水池引起。  相似文献   
909.
山东章丘上新世巴漏河组和更新统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章丘巴漏河组和上覆更新统孢粉植物研究表明,当地上新世植物群的分布类型趋于单调,草本植物和部分广布型植物繁盛;更新世植物群的成分变得更加贫乏,其中,第三纪常见的喜暖类型已全部消失,而广布型植物类型得以进一步发展。植物群所反映的气候较中新世趋于干冷,与我国华北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植物群的总体发展规律相一致。巴漏河组在层位上与临朐和昌乐等地的尧山组相对比,当前研究表明,以往报道的尧山组底部沉积夹层中的孢粉组合,其时代与山旺组相接近,而不同于巴漏河组;孢粉证据支持将其归于山旺组的划分意见。通过比较,建立巴漏河组与山东北部钻孔剖面明化镇组上段孢粉组合的对比比较。  相似文献   
910.
镇海棘螈产卵位点及其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e studied oviposition sit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he Chinhai salamander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emale had strong preferences for spawning sites and oviposition microhabitat; (2) the most suitable oviposition sites were 30 cm higher than water level and 45 cm from the water body; (3) oviposition sites usually overlapped;(4) embryos could develop and hatch normally in water as well as on land. The hatching rate on land was high (94 3%), but the number of hatchlings that successfully migrated to water was low (52%±11%, n =3 in the laboratory, and approximatly 20% in nature). Based on the situation in laboratory, the average hatchling survival rate at all oviposition sites was 36 7%. Owing to oviposition on land,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Chinhai salamander was very low;(5) protecting the spawning sites and increasing the hatchling survival rate are the keys to conserving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