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泥胡菜中芦丁的方法,优化芦丁的提取工艺。使用Diamonsil(TM)C18柱,流动相:乙腈-0.4%磷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255nm,流速:1ml/min,柱温:30℃。样品用50%乙醇超声提取30min提取率最高为0.166%;芦丁在0.1~2.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99.3%(RSD=0.8%,n=5)。该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泥胡菜质量的有效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2.
Ca2+信号在胰腺正常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调控胰岛素和消化酶分泌的作用,而当涉及到急性胰腺炎(AP)时,细胞内异常Ca2+信号是其发生的重要中心事件。在多种病因作用下胰腺组织内不同类型的细胞通过多种途径介导胞内Ca2+信号异常和Ca2+超载,导致胰腺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最终加速AP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一系列针对不同Ca2+信号触发机制的抑制剂在AP的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部分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为A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对Ca2+信号及其抑制剂在AP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3.
在蓝狐育成期的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微生态制剂EM,研究不同剂量的EM添加剂对幼狐生长发育,消化代谢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M添加剂能增强幼狐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Ⅲ组,Ⅳ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提高粗蛋白(CP),粗纤维(CF),矿物质元素Ca,p的消化率和净蛋白的利用率(P<0.05),且与剂量有关,Ⅲ组CP的消化率提高8.21%,净蛋白的利用率提高16.27%,Ca,P的消化率分别提高9.82%,12.13%,EM添加剂对粗脂肪(EE),无N浸出物(NFE)的消化率无影响(P>0.05),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幼狐的腹泻和便血症,显著提高幼狐的免疫机能(P<0.05),提高幼狐的成活率,同时减少矿物质元素的排放量,EM是一种高产,安全,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可在毛皮动物养殖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2002年7月~2004年12月,对河南省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23种,结合文献资料该区共有鸟类157种,隶属16目47科。其中留鸟61种,占总数的39.35%,冬候鸟25种,占总数的16.13%,夏候鸟38种,占总数的24.52%,旅鸟31种,占总数的20.00%;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3种,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5种,中日候鸟保护鸟类63种,中澳候鸟保护鸟类10种。对该区繁殖鸟类的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种类占繁殖鸟总数的36.36%,东洋界种类占34.34%,广布种占29.29%,反映了该地区鸟类区系组成上的过渡地带性。  相似文献   
25.
通过构建Methylovorus sp.J1-1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genome scale of metabolic network model,GSMM),发掘能够提升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产量的发酵策略和相关靶基因.基于其注释的基因组和生化信息,构建J1-1的G...  相似文献   
26.
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消化系统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红星  王艳梅  余燕 《四川动物》2005,24(2):181-183
本文对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的消化系统形态学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剖与观察。结果表明:纵纹腹小鹗舌根表面具有尖端指向后方的栉状突,可防止食物的滑脱;无嗉囊,食管相对比较宽阔,且粘膜褶发达;肌胃的结构适于其食肉特性,壁薄,内有粘膜褶,伸缩性较大,其作用除消化外,尚有储食功能;小肠发达;具两条末端膨大的盲肠。文中还与部分鸟类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胃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致病菌的种类。【方法】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16S r RNA基因V1-V2区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普氏蹄蝠胃肠道细菌的群落组成。应用MG-RAST V3.3.6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分析胃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普氏蹄蝠胃和肠道中分别获得144 998条和275 274条原始序列以及48 332条和91 758条有效序列,分属于894个和756个操作分类单元。胃中菌群丰度指数Chao指数(1 490)和ACE指数(2 221)分别低于肠道菌群的Chao指数(2 051)和ACE指数(3 556);Shannon多样性指数(2.405)低于肠道(2.407);Simpson多样性指数(0.168)高于肠道(0.15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胃肠中的细菌主要分布在6个门,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胃中占56.4%,肠中占46.0%)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胃中占40.7%,肠中占49.2%)为优势菌门。胃肠道中丰度在0.1%以上的属有24个,胃中优势类群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哈夫尼菌属(Hafnia),分别占整个菌群的26.1%和21.0%;肠道中优势类群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分别占整个菌群的15.2%和12.7%。普氏蹄蝠胃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均为人类的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结论】普氏蹄蝠携带有大量人类致病菌。因此,应注意防止向人类传播。  相似文献   
28.
2011 年6 月至2013 年7 月,利用雾网和抄网捕捉蝙蝠,采用直接计数、拍照等方法统计蝙蝠的数量,调查了河南省60 个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根据蝙蝠的外形及头骨特征鉴定种类,计3 科6 属17 种,其中易危(VU)物种3 种,近危(NT)和无危(LC)物种各7 种。马铁菊头蝠和菲菊头蝠为河南省广布种。依据洞穴的开发情况和人类入洞活动的频度等,评估洞穴的干扰程度,30 个洞穴属严重干扰,10 个洞穴属轻度干扰,20 个洞穴属自然状态。依据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濒危程度,将洞穴的相对重要性划分为4 个级别,级别1 和多数级别2 的洞穴具有大的空间和复杂的洞穴系统,这些洞穴既是蝙蝠的繁殖地又是冬眠场所,其中栖息的蝙蝠种类多且数量大。对洞穴的总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进行了测量,比较4 个级别洞穴的测量数据,级别1 洞穴的总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的平均值明显大于其他级别。目前,多数洞穴未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旅游开发等原因,洞栖蝙蝠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9.
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震  王艳梅  蒋建平 《生态学报》2004,24(5):959-964
为了探讨亚热带树木休眠理论以及休眠与树木分布的相互关系,研究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白花泡桐种子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在20~30℃,经过低温处理后,适宜发芽温度范围扩大到15~30℃,具有浅低温休眠特性;5℃的低温处理不仅提高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而且加快了发芽速度,尤其在15℃发芽温度条件下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40d的5℃低温处理效果最好.20d、60d的低温处理效果相对较差;没有用低温处理的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除了在25℃发芽温度下的发芽势差异不显著外,在不同发芽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在20℃、25℃发芽温度下的平均发芽时间差异不显著。在15℃发芽温度条件下,除了桂林种源以外,没有用低温处理的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随着种源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20~30℃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内随种源纬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对低温处理反应差异明显。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以南的低纬度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都较北亚热带的高纬度种源高。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株州种源和北亚热带南部的宜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最长,而随着纬度的降低或增加平均发芽时间都变短。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浅休眠特性不同,是对不同种源地气候的一种生理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