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89篇 |
免费 | 527篇 |
国内免费 | 2246篇 |
专业分类
77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188篇 |
2020年 | 202篇 |
2019年 | 195篇 |
2018年 | 226篇 |
2017年 | 160篇 |
2016年 | 205篇 |
2015年 | 235篇 |
2014年 | 356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251篇 |
2011年 | 262篇 |
2010年 | 194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255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213篇 |
2000年 | 190篇 |
1999年 | 170篇 |
1998年 | 173篇 |
1997年 | 200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69篇 |
1992年 | 193篇 |
1991年 | 157篇 |
1990年 | 134篇 |
1989年 | 124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83篇 |
1985年 | 61篇 |
1984年 | 75篇 |
1983年 | 57篇 |
1982年 | 70篇 |
1981年 | 50篇 |
1980年 | 40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6篇 |
1976年 | 12篇 |
1965年 | 11篇 |
196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栗山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与花绒寄甲均呈聚集性分布,而且栗山天牛分布较多的样地,花绒寄甲也较多,花绒寄甲与栗山天牛有较强的跟随效应。栗山天牛与花绒寄甲的空间分布模型为球状+指数套合模型。栗山天牛和花绒寄甲空间分布在四个方向的变程均在100 m左右,而且在四个方向均比较集中。栗山天牛在东西方向聚集度最高,超过了0.8,而花绒寄甲在南北方向聚集度最高,2008年达到0.8452,2009年达到0.7230。研究还表明,2008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后,其成虫在林间逐渐扩散,聚集度下降。 相似文献
992.
993.
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L.是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目前有关该虫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喷洒化学杀虫剂为主,而杀虫剂的使用不当极易导致该虫抗药性的产生或进一步加重,还将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探索高效、安全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前温带臭虫防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行为观察法评估了高分子聚合物-聚四氟乙烯对温带臭虫垂直和水平爬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四氟乙烯涂层宽度的增加,温带臭虫的垂直攀爬能力逐渐降低,当涂层宽度为6 cm时可100%阻隔温带臭虫垂直攀爬,且涂层的持效期可达112 d以上。而聚四氟乙烯涂层无法阻止温带臭虫的水平扩散。研究结果可为温带臭虫的高效、安全物理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4.
995.
细根周转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与过程的核心环节,而细根周转估计的关键是了解细根的生长和死亡动态。该研究以18年生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水曲柳(Fraxi 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技术对两树种0~40 cm深度的细根生长和死亡动态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研究了两树种细根在不同土层深度的生长与死亡动态、细根周转以及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 落叶松平均细根生长(Root length density production, RLDP)0.0045 mm•cm-2•d-1)明显低于水曲柳RLDP(0.0077 mm•cm-2•d-1)。两个树种细根平均RLDP在表层(0~10 cm)最大,而底层(30~40 cm)最小 ,两树种平均细根死亡(Root length density mortality, RLDM)也表现同样规律 。水曲柳春季生长的细根占41.7%,夏季占39.7%,而落叶松细根生长分别是24.0%和51.2%,水曲柳细根死亡主要发生在春季(34.3%) 和夏季(34.0%),而落叶松细根死亡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28.5%和32.3%),两 树种细根生长与死亡在冬季均较小;2)落叶松细根年生长量(0.94 mm•cm-2•a-1)和年死亡量(0.72 mm•cm-2•a-1)明显低于水曲柳(1.52和1.21 mm•cm-2•a-1),两树种细根表层年生长量和年死亡量均最高,底层最低。落叶松细根年周转为3.1次•a-1(按年生长量计算)和2.4次•a-1(按年死亡量计算),相比较,水曲柳细根年周转分别为2.7次•a-1和2.2次•a-1;3)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和降水综合作用影响细根生长和死亡动态,可以解释细根生长80%的变异和细根死亡95%以上的变异。 相似文献
996.
雄性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在中国有一个患者大家系.遗传分析表明,雄性激素受体(AR)的Arg840Cys突变是引起本家系疾病的原因.家系中的患者个体呈现高度变异的表型特征.选择具有显著代表性的3个患者个体,成功建立了这些个体的生殖器皮肤成纤维细胞系(GSF),并研究了各细胞系的生长动力曲线和生长周期的分布,发现这些指标和个体病症的严重程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比较野生型与突变性AR的空间结构变化以及转激活能力的变化,结合个体表型的差异性,推测由于个体的基因背景差异,相关AR辅调控因子的表达也会存在着差异,可能最终导致该家系患者显著的表型变化.目前,已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观察到个体间差异表达的蛋白,并在其中寻找AR的辅调控因子,以期进一步阐明AR-Arg840Cys突变一因多效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997.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及空间阈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平原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为风险源,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风险受体构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利用距离阈值确定空间距离权重,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生态风险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从风险源角度,人类活动风险源强度呈增加趋势,松花江、穆棱河、倭肯河地区一直处于中高风险水平;从风险受体角度,景观生态风险的中高风险地区重点集中在湿地与水体分布区,生态系统服务低价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水田、旱田、建设用地以及东北部与东南小范围的湿地区域。综合生态风险结果显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增加趋势,空间上由松花江河滩型湿地区与穆棱河地区逐渐向四周蔓延。此外,生态风险的强弱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选取5km为自相关分析的距离阈值,土地利用与综合生态风险的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地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内的松花江流域及周围滩地地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及转移,空间关联逐渐增强且区域分布不断扩大。研究结果可从人类活动控制、景观格局优化、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方面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防控分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功能性非编码RNA,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miRNA的表达模式、调控网络以及参与肝纤维化的miRNA仍有待阐明.为了探讨与肝纤维化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的功能,为临床肝纤维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前期已采用胆管结扎法(BDL)建立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从大鼠肝脏中提取总RNA,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肝组织中miRNA和mRNA表达谱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生物信息方法分析在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中差异表达miRNA可能的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GF-β1处理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中miR-29a-3p、miR-194-5p和miR-22-3p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表明,与正常肝组织相比,纤维化肝组织中有48个差异表达miRNA (FC>2,P<0.05),其中36个上调,12个下调;筛选出18个预测靶基因参与与纤维化相关的生物过程;TGF-β1处理LX-2细胞中miR-29a-3p、miR-194-5p和miR-22-3p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筛选的差异表达miRNAs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在肝纤维化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将为miRNA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99.
叶片被取食会导致树木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发生显著的变化。目前对细根动态如何对叶片损失做出响应的了解仍然有限。以生物量分配和高生长策略不同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苗木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去叶处理(叶面积去除0% (对照)、40%和80%), 采用微根管技术对细根(直径≤2 mm)生产和死亡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定量观测, 同期测定了地上部分(苗高和地径)的生长。结果表明: 1)去叶降低了两树种苗高(统计上均不显著)和地径的生长, 但是对苗高生长的影响小于地径。随着去叶强度的提高, 苗木地上生长受到的影响加大, 生长季末期水曲柳苗高比对照降低3.3%-12.1%, 地径降低5.7%-23.1%; 而落叶松苗高和地径降低相对较少(< 12%)。2)去叶显著地减少了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现存量(p< 0.001), 其相对增长量((去叶后现存量高峰-去叶当日现存量)/去叶当日现存量)随着去叶强度的加大而降低。3)与对照相比, 去叶后两树种细根生产量显著减少(p< 0.05), 而细根死亡量在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综合来看, 去叶对水曲柳地上部分(特别是地径)生长影响较大, 而对落叶松地下部分(主要是新根)生长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理解冠层碳供应对根系动态影响的种间差异及其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阐明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 在湘东丘陵区选取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白栎(Quercus fabri)灌木林(LCQ)、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柯(Lithocarpus glaber)-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系列,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SOC矿化速率及其累积矿化量(Cm), 结合主成分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Cm、SOC矿化率与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不同植被恢复阶段SOC矿化速率随着培养时间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培养初期矿化速率较高, 且快速下降, 培养中后期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稳, 倒数方程能很好地拟合不同植被恢复阶段SOC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的关系。(2)植被恢复显著提高各土层SOC矿化速率和Cm, LAG显著高于其他3个植被恢复阶段, LAG 0-40 cm土层Cm比LVR、LCQ、PLL分别高出359.06%-716.31%、112.38%-232.61%、94.40%-105.74%。(3) 4种植被恢复阶段0-10、10-20、20-30、30-40 cm土层SOC矿化率分别为2.13%-4.99%、3.42%-4.18%、4.05%-4.64%、4.02%-5.64%, 但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之间差异不显著。(4)植被恢复过程中, Cm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TN)含量、根系生物量的驱动, 土壤TN含量、根系生物量可分别解释Cm变异的96.9%、0.9%。而土壤C:N是SOC矿化率的主要调控因子, 可单独解释SOC矿化率变异的49.4%。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SOC矿化, 降低了SOC中矿化C的比例, 有利于提高土壤固C能力; 随着植被恢复, 土壤TN含量和根系生物量增加是影响Cm的主要因子, 而土壤SOC的质量差异是影响SOC矿化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