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0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2607篇
  8986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95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31篇
  1965年   15篇
  1963年   16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维  张义正 《微生物学报》2005,45(5):784-787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成功地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进行了遗传转化。将含有潮霉素磷酸转移酶融合基因的双元质粒pCH61300转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208中,然后用该转化菌分别感染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分生孢子和原生质体,获得16株可能的转化子,经复筛,共获得6株潮霉素抗性水平为100μg/mL的稳定转化子,分生孢子和原生质体的转化频率没有明显差别。PCR检测结果显示,抗性基因已导入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中;Southern杂交表明,TDNA以单拷贝形式整合到黄孢原毛平革菌基因组中。其中的一个转化子菌落形态与原野生型菌株相比有所不同,菌丝稀薄,分生孢子较少。利用分生孢子转化更为简便易行,无需特殊的设备和制备原生质体,此方法为深入开展该菌的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
植物冠层与大气氨交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冠层能够与大气进行NH3交换.交换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细胞间隙与大气NH3分压的差异,即NH3补偿点。大部分农田植物的NH3补偿点大致在1~6nmol NH3/mol air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NH3补偿点可能接近气孔下腔中的NH3分压,也可能接近大气中的NH3浓度;生长在低氮输入生态系统(如沼泽地和森林)中植物的NH3补偿点几乎为零。当外界大气NH3浓度低于补偿点时,生长的植被会释放NH3:否则,植被就会吸收NH3。影响NH3补偿点的因素主要包括叶温、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质外体pH、光呼吸速率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等内部因素。在植物生长前期,与大气间的NH3交换以吸收为主。后期则以释放为主。植物吸收或释放NH3的大小.因研究者、试验材料和试验条件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植物地上部分对NH3的吸收途径主要有2条,一是通过表皮层吸收;一是通过气孔吸收.通过表皮层吸收的NH3占气态NH3吸收的3%,不是主要吸收途径;NH3吸收丰要通过气孔进行,其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取决于气孔导度、温度及光照等。目前对植物NH3释放机理的解释主要是光呼吸氮循环途径和植物衰老时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但有关光呼吸氮循环途径在植物体NH3挥发中的作用远末搞清。当前国内、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的方向、强度、NH3补偿点及其影响因素,植物与大气间发生NH3交换的生理机制,人气NH3浓度增加对植物代谢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等方面,而忽视了对植物生态学特征、源库特征、根系分泌物、养分利用效率和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与大气间NH3交换。不仅可以丰富植物氮素营养理论,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3.
在大肠杆菌磷酸转移酶系统中,葡萄糖主要由ptsG基因编码的酶ⅡCBGlc转运入细胞。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构建ptsG基因缺陷株,有望降低葡萄糖的摄取速率,减少乙酸累积,促进菌体生长。运用PCR技术,扩增出两翼与ptsG基因上下游序列同源,中间为氯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经电转化,将外源DNA片段分别转入Escherichia coli DH5α、JM109中。在Red重组酶的作用下,外源DNA片段与染色体上同源区域重组,将基因ptsG敲除,构建ptsG基因缺陷株DH5αP、JM109P。在LB培养基中,ptsG基因缺陷株的生长状况与亲株无明显差异。在含有葡萄糖的LB培养基中,DH5αP、JM109P的最高菌密度分别是对照菌株DH5α、JM109的3.47倍和4.25倍,ptsG基因缺陷株对葡萄糖的摄入量也明显高于对照菌株。重组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在DH5αP、JM109P中的表达量分别占全菌蛋白的24.3%、20.8%,A600分别为8.28、7.62,TNF在缺陷株中单位体积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大肠杆菌ptsG基因缺陷株具有良好的生长能力和表达外源蛋白的能力,在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
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30mm)、节水20%灌溉(264mm)和节水40%灌溉(198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kgN.hm-2)对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株高、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植株高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效果不明显;各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不同灌溉之间的干草产量相差显著,节水40%灌溉、节水20%灌溉和常规灌溉的全生育期(3茬)平均干草产量分别为7232、7603和7796kg.hm-2;节水4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15.56kg.hm-2.mm-1)显著高于节水20%灌溉(13.86kg.hm-2.mm-1),节水2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灌溉(12.60kg.hm-2.mm-1),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当施氮量达到40kgN.hm-2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8223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15.18kg.hm-2.mm-1)达到最大值,总干草产量比0、80和120kgN.hm-2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5%、16%和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4%、14%和8%。在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第一年种植紫花苜蓿,从经济、生态和环境方面考虑,节水40%灌溉和施氮40kgN.hm-2处理是较高干草产量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取得一致的处理,应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5.
用光镜和电镜对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20个品种的叶表皮细胞、气孔器进行了观察,对叶形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姜叶片表皮细胞的形状主要有正六边形、长六边形和不规则六边形3种类型。气孔器均为平列型,气孔器的宽度为21.5-31.0μm,气孔器指数为1.75-8.22,叶形指数在品种间有较大差异。表皮的这些特征为确定品种间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预防医学学科资助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科研究进展,客观公正地做好结题项目的绩效评估,进一步加强基金项目的管理,本文从结题项目概况、结题情况分析、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结题项目中的应用、连续性支持、国家需求型研究等几方面对2006年度预防医学学科结题情况作一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97.
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理论发展和研究方向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人群分子流行病学与基因多态性研究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手段给预防医学研究带来的生机,我国预防医学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8.
南方鲇幼鱼和成鱼血液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和成鱼部分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南方鲇幼鱼和成鱼血液中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LC)、血红蛋白(Hb)、血糖(GLU)、总蛋白(TP)、胆固醇(CHOL)及甘油三酯(TG)二者差异不显著,在对幼鱼与成鱼做血液诊断时这些指标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成鱼血液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高于幼鱼,而幼鱼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成鱼,幼鱼血液中氯离子(Cl-)浓度极显著高于成鱼,在对南方鲇幼鱼和成鱼做血液学诊断时需要设定不同标准。  相似文献   
99.
100.
鱯鱼鳋能在16℃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鱯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鱯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鱯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鱯产生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鱯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鱯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