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51.
湖北利川市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和统计,利川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45科750属2028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9属24种,被子植物139科731属2004种,木本植物1002种,草本植物1026种;本区系具有古老、孑遗、原始性,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多;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仅属有15个分布类型和21个变型,科的热带成分占61.62%、温带成分占36.36%,属的热带成分占39.05%,温带成分占55.62%。利川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52.
X线机设备结构复杂,控制繁琐,导致可靠性较差;而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具有实时性强、可靠性高、通信速率快、结构简单,总线协议具有完善的错误处理机制、灵活性高等特点。由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结构的X线机设计方案,并实现了基于CAN的束光器控制器的设计。基于CAN总线结构的X线机不仅减少了硬件的接口和通信线,而且能提高设备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能力和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并改善设备的性能。  相似文献   
53.
从污水中回收磷已经成为当前污水全面资源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聚磷生物膜法磷回收工艺因其在节省碳源、简化回收流程、提高回收效果、污泥减量化等方面的潜力,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研究热点。本文着重介绍了聚磷生物膜法磷回收的基本原理、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特征;详细梳理了生物膜法磷回收工艺不同模式的回收思路,综合分析了不同工艺模式的技术特征和磷回收效果。此外,对聚磷生物膜系统微生物及其代谢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进行了整理。文章在综合分析聚磷生物膜法磷回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宏观展望,以期为开展聚磷生物膜法磷回收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4.
为了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毒杀作用及解毒机制,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LC_(10)、LC_(20)与LC_(50),并研究这2种农药的亚致死剂量(LC_(20))对幼虫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3种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维盐对3龄幼虫的毒力更高,48 h时LC_(10)、LC_(20)、LC_(50)分别为0.005、0.007、0.013 mg/L。2种农药处理72 h内,幼虫的3种酶活力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氯虫苯甲酰胺对CarE活力表现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在24 h时CarE活力最大(36.75 U/mg);甲维盐对CarE活力表现先抑制后诱导的作用,在72 h时CarE活力最大(42.44 U/mg)。2种农药对GST活性在72 h内的变化一致,均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规律。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CYP450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甲维盐处理36 h、48 h、72 h幼虫体内CYP450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55.
为了研究有机物对Anammox菌群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与脱氮的关系,为工艺改进提供依据。使用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从反应器不同TOC/NH_4~+-N阶段采集活性污泥样品,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样品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反应器中主要微生物包含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菌门(Chlorobi);其中变形菌门(β-变形菌和γ-变形菌)为优势菌群。TOC/NH_4~+-N从0逐渐增加至2.0的过程中,反应器中的反硝化菌(变形菌门)不断增长,Anammox菌群在TOC/NH_4~+-N为0.4阶段得到最大程度的富集,此时反应器内部微生物多样性也最高;随着有机物含量增加,Anammox菌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反应器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也逐渐下降。荧光定量(qPCR)分析表明Anammox菌含量从1.30×10~(11) copies/mL下降至3.18×10~9 copies/mL,而DB含量从1.57×10~9copies/mL增加至3.74×10~(10) copies/mL。说明随着C/N的增加,反应器脱氮能力逐渐从Anammox过渡到反硝化过程。通过测定反应器内壁附着污泥,还发现其微生物丰度和含量均高于同时期反应器内部活性污泥样品,推测厌氧微生物菌群更适宜在静态基质生长。  相似文献   
56.
随着大量与细菌耐药相关的基因的发现和其表达蛋白结构的成功测定,从已有的化合物中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筛选对耐药蛋白靶点有作用的候选化合物,成为了药物发现的一个标准途径。虚拟筛选在耐药基因抑制剂的发现中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实验成本。本文介绍了Autodock Vina和Discovery Studio在基于分子对接法的虚拟筛选中的使用,并对比分析其对β-内酰胺酶活性位点的筛选结果。希望通过这种比较促进虚拟筛选在药物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提高耐药基因抑制剂的发现速度。  相似文献   
57.
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表达植酸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巴斯德毕赤酵母的高密度发酵条件进行了试验,并根据摇瓶发酵的优化结果进行了补料方式的研究。在摇瓶发酵时,最佳种龄为16h,接种量为3%,甲醇的诱导浓度为15g/L,生长阶段最适pH为5.0,诱导阶段最适pH为5.5。在间歇补料、恒速补料、变速补料三种补料方式中以变速流加最优。  相似文献   
58.
西藏米拉卡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分布在我国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横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26°14′N—29°20′N,99°15′E—99°37′E),海拔分布范围2 600 (南部)—4 200 m(北部);目前大约有15群,约1 700只。本文所研究的西藏米拉卡猴群分布在我国西藏藏族自治区芒康县的南部,数量约50只。基于野外调查和过去的报道,此地的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猴群的适宜栖息地,而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不断扩增正在逐渐侵蚀着这里的暗针叶林。为了评估该猴群的栖息地现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工作,利用GIS和RS技术,分别解译了当地过去5年(1986—2006年) 冬季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该猴群栖息地的主要结果有:1)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是13 600 hm2,夏季牧场面积是4 900 hm2,农田面积是3 300 hm2;2)在过去20年(1986—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减少了15.5%(2 500 hm2),牧场面积增加了58.1%(1 800 hm2),农田面积增加了17.8%(500 hm2);3)暗针叶林的斑块数量增加了75.6%,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51.8%(从1986年的15.3 hm2到2006年的7.4 hm2),最大斑块指数下降了54.7%;景观丰富度并没有变化,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了4.0%;4)暗针叶林面积变化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1.000),而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分别和当地人口呈显著正相关(r=1.000)。表明黑白仰鼻猴米拉卡猴群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当地传统生产方式和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史巧  王红宁  刘立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633-1637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于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不可逆的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细胞菌落.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相对其浮游状态具有显著增强的耐药性,对人及动物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尽管动物细菌耐药性被广泛报道,却很少涉及细菌生物膜与其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并探讨了细菌生物膜与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可作为研究细菌耐药性及控制动物产品安全的参考.  相似文献   
60.
综述了植酸酶的来源、其酶学性质及植酸酶的植物基因工程,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