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由我国筛选的灭蚊球形芽孢杆菌Ts-1中分离到一种大分子质粒pNT-1,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环状DNA分子,根据轮廓周长推算其分子量为114.13×106道尔顿。本文还报道了球形芽孢杆菌中大质牡的分离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52.
固氮蓝藻的大量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固氮蓝藻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合成氮素化合物,不断的释放出来,死亡分解之后,更可以释放出大量氮素化合物,作为其它植物的氮肥。过去国外的一些试验证明可以利用固氮蓝藻作为水稻的氮肥肥源;我们在1958年进行的固氮蓝藻对盆栽水稻的肥效试验和与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协作的田间施用固氮蓝藻水生686号和水生678号作为水稻追肥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
岩芋属Remusatia(Araceae)是一个特征鲜明的属,共含三种,即R.vivipara(Lo-dd.)Schott,R.hookeriana Schott,R.ornata(Schott)H.Li et Q.F.Guo。Go-natanthus(?)ornatus Schott中的(?)这类植物转入Remusatia属,其名应为秀丽岩芋Remusatia ornata(Schott)H.Li et Q.F.Guo.Gonatanthus ornatus 的模式标本是Hooker f.s.n.采自印度喀西山,现只有Schott绘制的模式图照片; Schlagintweit n.313,亦采自喀西山,是Krause(1920)补充描述本种的重要凭证标本,现只有遗图。R.hooke-riana Schott(1857)的模式标本Hooker f.s.n.产锡金,Krause(1920)发表的图和描述的大部分可作为该种的凭证,是一个不同于R.ornata的好种。Rao et Verma(1968)描述的 Gonatanthus ornatus应是Remusatia hookeriana.  相似文献   
54.
55.
2022年6和7月,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分别采集到蛇类2条和1条。经分子与形态学鉴定,德宏州2条蛇为白链蛇[Lycodon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 1875)];而西双版纳的1条蛇与国内原鉴定为细白环蛇(L. subcinctus Boie, 1827)的标本为同种,但与细白环蛇地模标本的分子遗传距离大,系统关系未解决,由于形态高度相似,暂定为细白环蛇(L. cf. subcinctus)。其中,白链蛇的发现恢复了该种在云南省近期才被移除的分布记录,而细白环蛇的发现则佐证了早期文献中长期被忽视的存疑记录。本文讨论了白链蛇在云南的分布历史和细白环蛇的分类问题,并指出未来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尽快摸清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56.
报道了中国云南省南部发现的中国蛇根草属(Ophiorrhiza) 2新记录种:中泰蛇根草(O. ripicola)和小果蛇根草(O.rosacea),其中后者在中国被错误鉴定为变红蛇根草(O. subrubescens)。  相似文献   
57.
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凋落物的质量、数量及分解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的营养状况。为了精确估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库的年净归还量及凋落物-土壤生物化学连续体的深层理解,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角度分析了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中的C、C/N比、C/P比、木质素/N比、木质素/P比差异显著,其中近熟林凋落物叶木质素/N分别比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高33.65%、39.24%,N、P、K、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各组织器官的N、P、K含量差异显著,均是皮<枝<叶<杂物,C/N比、C/P比的变化则相反。不同林龄马尾松0-20 cm(0-5 cm、5-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0-5 cm最大,10-20 cm最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总磷则是中林龄最低,成熟林最大,pH值则各土层均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平均pH值为4.55-5.51。凋落物基质质量指标与土壤养分之间冗余分析(RDA)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紧密,N、P、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质素/N比、C/N比对土壤养分影响比较大;凋落物中木质素/N比、C/N比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土壤养分积累的越慢;凋落物基质质量氮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容重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C/N比、木质素/N比呈显著正相关。马尾松土壤表面有机质、N、P养分含量与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应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养分高,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高,土壤贫瘠,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8.
从凋落物和根系生物量角度对三峡库区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成熟林凋落物的年产量分别比近熟林、中龄林高19.4%和65.7%,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周转系数为近熟林(0.51)>成熟林(0.40)>中龄林(0.36);根系总生物量、活根及死根生物量均为中龄林最高、近熟林最低;中龄林土壤总孔隙度最大,容重最小;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均是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近熟林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比重较大,中龄林和成熟林铵态氮含量比重较大.近熟林凋落物产量适中、周转系数最大,土壤养分最低;中龄林根系生物量和总孔隙度最大,土壤容重最小;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根系生物量较低.根系生物量增加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59.
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基于对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及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0 ~ 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转化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而脲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经典范对应分析,不同林分中主要土壤养分对酶活性的影响顺序为总氮>有机质>pH>容重>铵态氮>有效磷,转化酶与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物酶与有机质、总氮、总磷、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主要养分含量高,转化酶活性较高,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对较低.转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是评价土壤质量及肥力较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0.
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产和周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12月,采用连续根钻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了三峡库区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的季节动态,计算了细根的年生产量和周转率.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细根(<2 mm)年均生物量为146.98 g·m-2,其中活细根年均生物量(102.92 g·m-2)远大于死细根生物量(44.06 g·m-2);不同径级细根现存量的时间动态不同,<1 mm根系季节动态较为明显,整体呈单峰型曲线;马尾松人工林细根(<2 mm)的年生产量为104.12 g·m-2·a-1,年周转率为1.05 a-1,其中<1 mm和1~2 mm的年生产量分别为58.35和45.77 g·m-2·a-1,周转率为1.41和0.69 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