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王立兰  田霖 《蛇志》1995,7(1):4-6
使用不同稀释度的蛇毒毒素,等体积注射于大鼠背部皮下、皮内和小鼠背部皮下,18~24小时剥皮观察比较动物皮下出血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小鼠背部皮下注射对检查出血毒最敏感。选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0.2u蛇毒酶成品、半成品,18~24小时剥皮观察皮下瘀血或瘀斑,发现42批成品中88.1%未见皮下瘀血,24批半成品75%未见皮下瘀血。说明选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0.2u蛇毒酶来限量检查出血毒的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蛇毒类凝血酶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蛇毒酶制剂和凝血酶对三种试验用稀释液和三种底物进行了凝固敏感性比较,然后选出最佳试验条件测定了8批蛇毒酶制品和三种蛇毒毒素。A、B、C三中稀释液以B液凝固敏感性最高。0.2%牛纤原、0.2%人纤原和绵羊血浆三种底物以0.2%牛纤原敏感性最好。在没有牛纤原的情况下也可考虑选用人纤原,但牛纤原来源容易、成本低、不含人类传染病原体,应为首选底物。  相似文献   
13.
<正> 作者将105例有膨胀性腹水的肝硬化病人随机分成两组,1组52例病人,采用穿刺放液加静脉输注白蛋白(简称穿刺加输人白)治疗;2组53例病人,只穿刺放液不输人白治疗。证实反复大量穿刺加输人白治疗肝硬化病人,是一种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近来,作者已经证实,反复大量穿刺放液(4-6升/天直至腹水消退),结合静脉滴注人白(每  相似文献   
14.
蛇毒抗栓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蛇毒抗栓酶抗栓作用原理、国内外研究概况、国内生产、研制和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我们抽检的18个生产厂家的93批成品、半成品质量情况,发现在安全、有效和制品纯度方面都存在着较突出的质量问题,有效成分类凝血酶的活性检查是国际上通用的检查指标。我国的地方法规和生产厂家内控质量都未列入该项检查。我们从93批制剂中只查到67.7%类凝血酶阳性,没有类凝血酶活性的制品,与我们查到的江浙蝮蛇毒中不含类凝血酶相关。对天然蛇毒的研究,作者建议向综合利用的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分别使用FⅧ和FⅨ是治疗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标准疗法。但与输血浆组分物特别是输凝血因子浓缩物相关的一个不好解决的严重问题是;传播人类致病性病毒。该情况是由血友病人中诱发高感染率(50-90%)的AIDS病毒反映出来的。不仅AIDS能由输血液制品传播,血清性肝炎(乙肝)长期来一直被认为是与输血危险相关。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还遇到一种新型的血清性肝炎一即所谓NANBH。后者只能用象转氨酶(ALT,AST)升高  相似文献   
16.
<正>输血的一个主要危险是输入传染性疾病。虽然由输血传播的传染因子数量很多,但在大量接受者中只有一些给带来问题,成为要求在献血时进行筛选试验的根据。有400多种不同的病毒可以传染给人,并引起广泛的临床、病理和流行病学现象。在病毒间引起隐性的亚临床的和临床经过的频率显著不同。原发感染和机会性感染的复活是免疫抑制病人症状严重的重要原因。除了充分的选择献血者和进行预防性筛选以外,有几种病毒灭活技术对生产  相似文献   
17.
<正>有机溶剂/清洁剂混合物已常规用于从蛋白包膜病毒、脂类包膜病毒的分离脂类,使病毒失去传染性。主要脂类的抽提,在许多情况下能引起病毒结构的总体破坏,而在其它情况下,只有细胞受体的识别位点受到破坏的。这些原理的应用导致了在病毒疫苗的生产中非爆炸性有机溶剂TNBP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冻干血浆制品的热处理已被用于降低感染病毒传播的危险,特别是那些能引起肝炎的病毒。当认识到血浆制品能传播AIDS HIV因子的病因时,美国国家血友病基金会的医学和科学顾问委员会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热处理的制品,以降低传播病毒的危险。使用不包括病毒灭活步骤的方法提取的凝血因子,在美国不再被批准。  相似文献   
19.
<正> 用人血提取的免疫球蛋白(简称Ig)有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但是,由于肌肉注射Ig含有一定量的聚合物,用于静脉注射时因有抗补体作用会引起严重反应,对需要大剂量补充Ig的病人,肌注血清免疫球蛋白(简称ISG)在使用剂量和范围上受到很大限制。为此,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制可供静脉注射用的Ig[1-4]。由于静注(简称IV)Ig不受注射剂量限制,对需要大剂量  相似文献   
20.
<正>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效果和安全性,使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kawasaki病、骨髓移植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都成为适应症。这些病人的防御能力可能很弱,需要给相对大剂量的IVI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Cohn氏乙醇分离纯化IgG的过程中已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