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本文基于2019年对新疆针叶林和草原地区5个样地的15个样方的研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方土壤大型真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快速挖掘大型真菌资源;利用冗余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新疆大型真菌多样性与不同生境型及大型真菌发生的其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针叶林和草原大型真菌主要涉及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和蜡伞菌科Hygrophoraceae等,其中口蘑属Tricholoma、黏滑菇属Hebeloma、乳牛肝属Suillus、红菇属Russula、丝膜菌属Cortinarius、蜡伞属Hygrophorus和丝盖伞属Inocybe为优势属。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索股动脉及股静脉血气对烧伤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自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特重烧伤患者80例,根据是否患有脓毒症,将35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45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所有患者左侧股动脉、股静脉置管,并抽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动脉血气分析中观察组患者股动脉血中HCO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气分析中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中Pv CO2显著高于对照组,Pv O2、Sv O2、HCO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O2、△PCO2、△SO2、△HCO3-、△p 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动脉和股静脉血气分析可反映出机体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及氧的供需状态,对烧伤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3.
罗芳丽  王玲  曾波  叶小齐  陈婷  刘巅  张艳红  Arnd Kuhn 《生态学报》2006,26(11):3602-3609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野古草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实验设置了对照 (不进行水淹,常规供水管理)、半淹 (植株置于水中,植株地上部分一半被淹没)、水下0.5m (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0.5m)、水下2m (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2m) 4个不同的水淹深度和0、20、40d和60d等 4个不同的水淹时间处理,测定了在不同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处理下野古草的净光合速率、总叶绿素含量、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与羧化效率。结果发现,在水淹前期,水淹对野古草的光合特性影响较小,直到水淹60d后,才对野古草的光合特性产生明显影响,且影响程度随水淹深度的不同而不同。野古草在水淹20d和水淹40d后,各水淹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降低,其中水淹20d后,半淹处理的野古草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对照还高出16.1%。水淹60d后,水下0.5m和水下2m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和半淹,其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51μmol•m-2•s-1和9.15μmol•m-2•s-1。结果表明,水淹20d和40d对野古草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影响。水淹处理60d后,与对照植株相比,半淹处理植株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明显变化,但水下0.5m和水下2m处理植株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有明显降低。 在整个实验期间,半淹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尽管在水淹60d后水下0.5m和水下2m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降低,但降低后的数值仍不低于甚至高于一些自然生长的未受水淹的植物物种。研究表明,野古草对水淹具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是一种可以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构建的优良植物物种。  相似文献   
64.
对采自上海崇明、福建宁德、海南海口等沿海地区9个群体的石磺科贝类进行外部形态特征差异分析和内部结构比较,在初步分类基础上利用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对9个群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菊花螺为外群,结合GenBank上石磺科4个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来探讨我国大陆沿海石磺科属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我国石磺科贝类南方沿海种类多于北方沿海;除报道的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和石磺(O.verruculatum)外,可能还有新记录5种:Onchidium属1种、Platevindex属2种、Peronia属1种和Paraoncidium属1种.分子系统发生树显示,我囝大陆沿海石磺科9个群体可分为4个亚群,分别为Onchidium、Platevindex、Paraoncidium、Peronia,其中Peronia亚群的置信度较高;Onchidium verruculatum应更名为Peronia verruculata.  相似文献   
65.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5439-5447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病原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多,知之甚少,了解其种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增加对其进化历程的了解,以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水稻纹枯病菌通常被认为是以无性克隆繁殖为主,但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混合繁殖方式。有关我国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解该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变异、基因流、繁育方式及其遗传背景,采用ITS-5.8SrDNA测序技术,分析了分离自浙江富阳(FY)、安徽绩溪(JX)和巢湖(CH)以及湖北荆州(JZ)和孝感(XG)的5个水稻纹枯病菌种群75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RhizoctoniasolaniAG-1IA是采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优势类群。ITS-5.8SrDNA序列经测定共检测到78个多态位点,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4%、33.6%、21.0%和20.0%。序列的平均转换与颠换比(Ti/Tv)为1.65,其中密码子第3位点的变异最高。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定义了29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5个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占样本数的61.33%。5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27和0.482%,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固定化指数Fst为-0.0253-0.0170,基因流Nm为5.56-11.12,说明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抑制了由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菌丝或菌核短距离扩散和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增加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9.03%,而80.9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低。Mantel检验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r=-0.241,P=0.499)。采用UPGMA法构建的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不同地点的单倍型分支混合分布,这进一步验证了Mantel检验的结果。单倍型的网状分析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曾经发生过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因还未能获得足够的时间建立更加复杂的结构故而呈非典型"星状"。采用中性检验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种群间存在很强的自然选择作用,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说明水稻纹枯病菌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具有以担孢子进行有性繁殖和以菌丝或菌核进行无性繁殖的混合繁殖方式。这种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导致其在较小生态范围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较低的种群遗传分化的原因。另外,水稻纹枯病菌经有性繁殖产生新的基因型,并通过无性繁殖在群体内固定繁殖,这种遗传模式极有可能导致其进化潜能提高,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因此,对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除了施用化学药剂和种植抗性品种外,还需要防治农田灌水引起的病原菌(菌丝和菌核)在地区间的流动传播,减少带菌种子迁移或农用机械的交叉污染,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寄主作物的种子进行播前处理等等,这些对于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也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6.
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的教学潜能和优势,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法医专业本科学生的素质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讨论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科学伦理学项目实施与法医专业本科学生素质教育与专业外语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7.
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介绍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现状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8.
【背景】某些假交替单胞菌可分泌几丁质酶,在降解利用几丁质为水产动物提供营养、免疫、抗病等方面有着重要潜力。【目的】克隆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C923的一个几丁质酶基因,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并对重组几丁质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从菌株C923测序的基因组中注释到一个几丁质酶家族基因PpchiC,设计引物克隆该基因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载体进行异源表达并从温度、时间与诱导剂浓度进行表达优化;对表达蛋白进行最适温度与pH等酶学性质研究,同时比较了重组菌破碎后上清与沉淀及纯化的酶蛋白对几丁质的降解效应。【结果】基因PpchiC长1350bp,编码450个氨基酸,PpchiC蛋白理论分子量为48.76kDa,等电点为4.78,不稳定系数为29.08。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一个类型Ⅲ几丁质结合域和一个糖苷水解酶18家族(glycosyl hydrolase 18,GH18)的催化域;PpchiC蛋白含有GH18家族几丁质酶的保守催化基序DxxDxDxE、YxR和[E/D]xx[V/I]。16℃、0.25mmol/L IPTG、诱导12h为其最优化表达条件,PpchiC在50℃、pH8.0时表现出最大酶活性;以胶体几丁质为底物时,PpchiC的Km值为2.58mg/mL、Vmax值为5.04mg/(mL·min)。降解结果表明,菌体的沉淀与上清及从上清中纯化的酶蛋白均有着较好的几丁质降解效应。【结论】杀鱼假交替单胞菌C923基因PpchiC编码GH18家族的几丁质酶,能被大肠杆菌高效表达且降解几丁质效应明显,这为PpchiC及菌株C923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9.
AA标准溶液经稀释后分装于安瓿中,有利于贮藏和使用,避免原液开封取用后,易霉变而损失。  相似文献   
70.
以F3GA(Cibacron Blue F3GA)为配基建立了一种可用于免疫毒素(IT)分离纯化的亲和层析方法。实验中用三种不同来源的核糖体灭活蛋白(RIP),即蓖麻毒素A链(RTA),苦瓜毒素(momordin,MT)和Saporin,以探讨RIP与F3GA的相互作用。分析显示三种RIP均能引起F3GA吸收光诸明显红移,提示RIP均可与F3GA发生特异结合。将F3GA与Sephadex交联可获得Bluedex。Bluedex亲和层析是一种经济有效,简单易行,便于在各类实验室中使用的蛋白质亲和层析技术。结果表明:在低盐溶液中RTA和MT均可迅速地与Bluedex结合,而在高盐溶液中(0.65mol/LNaCl)又极易被洗脱回收。这一技术用于免疫毒素的研究可有效地去除游离抗体,而不影响其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