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10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记述锦织蛾属1新种:内乡锦织蛾Promalactis neixiangensis Wang, sp. nov., 并首次报道多刺锦织蛾Promalactisspinosa WangetLi的雌性个体。新种可通过下列特征与该属其它种类区别:前翅沿外缘有1条明显的白色细带;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背基部有1个背缘具齿的大突起,抱器瓣右侧端部有1个被棘刺的圆形背突和1个近三角形的腹突。研究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2.
凹宽蛾属Acria的模式种异凹宽蛾Acria emarginella(Donovan,1804)常有变异,对采自各地的标本进行了解剖和比较研究,给出了成虫和雌雄外生殖器及其经常变异部位的特征图,提供了该种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图。介绍了异凹宽蛾的生物学,通过定点饲养、观察研究,将已知寄主由6科7种增加到17科27种,其中11科20种寄主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3.
系统研究报道了中国斑织蛾属Ripeacma 11个种,其中有4个新种:角斑织蛾Ripeacma trigonia Wang et Li, sp. Nov.,叉斑织蛾Ripeacma bicruris Wang et Li, sp. Nov.,疣斑织蛾Ripeacma verruculosa Wang et Li, sp. Nov.和带斑织蛾 Ripeacma latizona Wang et Li, sp. Nov.。提供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绘制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84.
松毛虫的种间杂交及杂种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根据1962—1963年间在北京实验证明: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lt.、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 Walk.三种皆可互相杂交,并且比较容易进行。 2.马尾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杂交后,其产卵率、孵化率皆达90%以上,杂种第一代亦可正常生长和发育。 3.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对成虫的生活期及逐日产卵情况无明显影响。交配历时能达8小时以上,产卵率及孵化率皆达80%以上。 4.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幼虫(F1)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现象。7月24日—8月8日前孵化的幼虫,在当年完成一代虫的比率比亲虫为高。而F1的发育期则较亲虫为短。8月14日孵化的杂种第一代幼虫,在进入越冬时的平均体重比亲虫为高。 5.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可产生雌性和雄性成虫,并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其成虫和油松毛虫回交,亦比较容易,孵化率可达90%以上,后代亦能正常生长发育。 6.如用分布较远两个地区的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山东牟平的赤松毛虫和河北迁西的油松毛虫)其孵化率仅57%。再用杂种第一代成虫相互杂交(F2)孵化率仅51%。用杂种F1和赤松毛虫回交所产的卵不孵化。这些情况由于实验虫数较少尚不能做最后决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对杂交不育防治松毛虫的可能性,仍有研究余地。 7.由于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室内杂交比较容易,且有杂种优势现象,因此在自然界分布连接的地区存在着种间杂交的可能性,就容易得到理解。在研究害虫种群数量消长关系时,除一般的气候性、生物性和营养性等因子外,杂种优势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n=120)和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n=120)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测定两组的CP特异性抗体A(IgA)、特异性抗体G(IgG)、特异性抗体M(IgM),比较两组的CP抗体阳性率。将观察组依据CP的感染与否分为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比较两组血液中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特异性抗体阳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P抗体IgA和IgG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IgM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感染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未感染者(P0.05);感染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与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未感染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A、IgG抗体阳性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未发现IgM抗体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CP感染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血脂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6.
报道中国佳宽蛾属Eutorna Meyrick 3种,包括1新种和1中国新记录种。研究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标本室 1.纹佳蛾Eutorna undulosa,新种(图1) 本新种与列佳宽蛾E.leonidi Lvovsky相似,但其雄性颚形突中部微宽,阳茎近端部的刺粗壮,较长;雌性导管端片后缘中部深凹,形成2个突起,囊导管无骨化板,囊突大,长椭圆形,密被刺突。列佳宽蛾雄性颚形突中部不扩大,阳茎近端部的刺微小:雌性导管端片后缘中部凹入不明显,囊导管有1长形骨化板,囊突小而圆。 正模:♂,贵州道真,2004-Ⅷ-21,1300m,肖云丽采,生殖器玻片号No.L07074。副模:1♀,同正模;1♂,贵州梵净山,2001-Ⅷ-04,1300m,李后魂,王新谱采;1♀,贵州江口;2001-Ⅷ-28,600m,李后魂,王新谱采;2♂♂,1♀,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毛家村,2007-X-03—05,800m,甄卉采;9♂♂,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李家坝,2007-X-28~30,700m,甄卉采;1♂,福建南平茂地,2002-Ⅸ-22,850m,王新谱采;1♂,1♀,广西金秀,2002-Ⅳ-14,550m,郝淑莲,薛怀军采;3艿8,湖南张家界,2001-Ⅶ-08,650m,李后魂,王新谱采。 2.列佳宽蛾Eutorna leonidi Lvovsky,1979,中国新记录(图3) Eutorna leonidi Lvovsky,1979:103. 观察标本:2♂♂,1♀,贵州道真,2001-Ⅷ-20~25,1300~1370m,肖云丽采。分布:中国(贵州);朝鲜,俄罗斯(远东)。  相似文献   
87.
尖顶小卷蛾属Kennelia全世界已知2种,中国均有分布.本文记录3种,包括1新种:凹尖顶小卷蛾K.apiconcava sp.nov..文中给出了尖顶小卷蛾属的分种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图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及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新种与鼠李尖顶小卷蛾K.xylinana(Kennel)在雄性外生殖器上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较后者个体小;爪形突末端凹陷呈"M"状,不膨大;尾突端部尖锐;抱器瓣颈部很细,约为抱器端宽的1/4;抱器端近圆形.鼠李尖顶小卷蛾K.xylinana(Kennel)个体较大;爪形突端部膨大,末端平截;尾突端部钝圆;抱器瓣颈部粗,约为抱器端宽的1/2;抱器端斜卵圆形.  相似文献   
88.
中国织蛾二新种记述(鳞翅目:织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中国织蛾二新种:锈平织蛾Pedioxestis ferruginea Wang et Zheng,sp.nov.和龟圆织蛾Eonympha chelonina Wang et Zheng,sp.nov.。锈平织蛾外形与Pedioxestis isomorpha Meyrick相似,但可通过雌性外生殖器来区别:交配囊略呈圆形;导管端片呈不规则梯形,密布微刺;囊突略呈方形,具齿。龟圆织蛾外形与Eo  相似文献   
89.
记述中国叉木蛾属3新种:银叉木蛾Metathrinca argentea,sp.nov.,佛坪叉木蛾Metathrinca fopingensis,sp.nov.和梅花山叉木蛾Metathrinca meihuashana,sp.nov.,绘出了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并提供了中国已知种检索素。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90.
鮈亚科为一群中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1982—1983年间我们在浙赣两省采得该亚科内7属13种鱼类标本,其中5属11种鱼类感染双身虫,感染率高达84.6%。检得10种寄生双身虫,其中江西双身虫能侵袭花(鱼骨),为宿主新记录,5种标本数量少,未能定种,另有4种尚未见报道,定为新种,兹报告如下。文内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杭州大学生物系动物教研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