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在卵巢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96例女性血清中HMGB1水平,其中盆腔肿物住院患者66例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40例和卵巢癌组26例,健康女性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一步检测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癌组HMGB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GB1测定有助于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自由基和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株,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细胞株接种在右侧尾状核,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共60只,术后5天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3组(EDA高剂量组,EDA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每组10只用来测定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SOD活性及MDA含量,剩余10只用来观察荷瘤大鼠生存时间。结果:EDA干预组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下降,SOD活性增高,MDA含量下降,以EDA高剂量组更为显著。各组荷瘤大鼠瘤周脑组织含水量与SOD活性呈负相关,而与MDA含量呈正相关。且EDA组荷瘤大鼠生存时间延长。结论:由基参与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形成,自由基清除剂能够减轻大鼠脑胶质瘤瘤周脑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靶向多肽与标签蛋白(绿色荧光蛋白)的位置关系是否会影响融合蛋白与细胞之间的结合能力。方法:将获得的GE11和LyP1两种靶向多肽分别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不同位置融合表达,通过原核系统表达纯化,将纯化的蛋白加入血清饥饿的SMMC-7721肝癌细胞株培养液中,处理3h,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情况检查融合多肽与细胞的结合情况。结果:绿色荧光蛋白的羧基端和GE11、LyP1多肽分别融合表达,处理细胞后,融合蛋白显示与细胞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当GE11、LyP1在绿色荧光蛋白氨基端融合时,融合蛋白几乎不能与细胞结合。在此基础上,检测了多种靶向肽对多种细胞的靶向效应。结论:不合适的融合策略会降低,甚至消除靶向多肽的结合能力;融合大分子量蛋白也会改变靶向肽的靶向效应。因此,当使用靶向多肽携带基因进行研究时,其在融合蛋白中的位置应该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55.
通过小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获得工业生产菌HS007的若干基因组片段,并以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pHJL400为载体,构建了5个插入了特异性标记序列及抗性筛选标记的重组质粒pHJL02AFOH,pHJL07AFOH,pHJL08AFOH,pHJL10AFOH和pHJL12AFOH.利用这些质粒转化工业生产菌株HS007,获得具有特异性标记序列和相应抗性的标记菌株02-72,07-44,08-02,10-81和12-58,其中02-72和12-58的生产能力不受插入片段的影响.利用重组质粒pSP02AFOH上抗性标记两端两个FRT序列的分子内重组去除抗性标记,并以大肠杆菌一链霉菌穿梭质粒pGH112替换该质粒的载体部分,得到重组质粒pGH02FH.以pGH02FH转化标记菌株02-72,获得具有特异性标记序列而没有相应抗性的菌株02-72-36.发酵结果表明,标记片段的插入不影响菌株02-72-36的生产能力.本方法建立了链霉菌工业菌种基因组标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6.
成熟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naerobicSequencingBatchReactorASBR〉在处理啤酒废水过程中 ,能形成厌氧颗粒污泥。文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对成熟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等进行跟踪观察 ,结果显示 ,颗粒污泥结构复杂 ,细菌以微群落形式分布 ,其中产甲烷菌占一定比例。同时也探讨了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7.
本文对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中国石黄衣(X. mandschurica)和刺盘石黄衣(X. alfredi)的共生菌,尤其是刺盘石黄衣共生菌的分离培养物进行了首次研究。对于上述三种地衣体及其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石黄衣地衣体化学物质,即蒽醌类化合物完全一致。此外, Lindblom从15种北美石黄衣地衣体中检测出了彼此一致的5种蒽醌类化合物。因此,该作者认为石黄衣属的蒽醌类化合物不具有种级分类学意义。本文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本文对于通过子囊孢子释放法获得的中国三种石黄衣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其结果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与丽石黄衣和中国石黄衣共生菌所含的化学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在该种地衣的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文章亦检测和分析了丽石黄衣的10株共生菌化学物质。供试菌株均在相同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下获得。其化学物质的TLC图谱,除Nos. 5, 7, 及10稍有差异外,几乎完全一致。由此看来,它们稳定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地衣系统生物学研究中,除了对于地衣体化学物质进行常规检测与分析之外,对于分离培养的各种地衣共生真菌化学物质的检测与分  相似文献   
58.
EBV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并在相关肿瘤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与健康对照全血EBV拷贝数。结果表明在73例鼻咽癌病人与83例正常对照中,NPC组中EBV阳性率为46.6%,对照组阳性率为13.3%。对照组平均EB病毒拷贝数为3.9×10~4拷贝/μgDNA,高于鼻咽癌组(1.7×10~5拷贝/μgDNA)。全血EBV的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而裂解状态EBV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更大。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全血EBV的检测可用于鼻咽癌的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59.
中药M对兔内皮细胞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旨在探讨中药M对兔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试图阐明单味中草药品种M的活性成分促进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建立兔胸主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 ,制备不同浓度的兔中药血清加入 96孔内皮细胞培养板 ,以MTT比色法测定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生脉素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 (P <0 0 5 )。结论 中药M可能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分裂而达到其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腓骨柱植骨支撑固定防治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机理研究和临床疗效。方法:随访符合标准的56例患者,记录骨折的Garden分型、内固定的全程稳定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演变等指标,并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恢复解剖复位,在术后3-6月骨折愈合,平均4个月,愈合率为100%;Harris功能评分51-100分,平均分为84.6分,其中优者(≥90.0分)37髋,良者(80.0~89.9分)14髋,中者(70.0~79.9分)者1髋,差者(70.0分)4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1.10%,没有发生内固定失效和骨折不愈合;22例根据MRI表现出股骨头坏死症状,坏死率39.30%,其中17例影像学坏死能够在随访期内维持为ARCOⅠ-Ⅱ期或者完全修复。其余的5例进展为临床坏死;晚期出现塌陷4例(7.15%)。Garden Ⅰ、Ⅱ级和GardenⅢ、Ⅳ级相比较,两组股骨头坏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的晚期塌陷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空心加压螺钉与腓骨柱的所具有的生物力学稳定效能,能提供全程可靠的抗挤压、抗拉伸及抗旋转三维度稳定性,可以提供强大的机械稳定性;同时腓骨柱具有较强的生物学修复能力,为股骨头骨头血运重建和坏死区修复持续稳定的血供及持续有效的生物学修复能力。生物学愈合后腓骨柱在软骨下形成一个较大接触面积的支撑效果,可以预防股骨头坏死后塌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